2.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在世界各地有增长趋势,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 2〕。为了解医院不同科室来源的MRSA菌株基因的同源性,为控制 MRSA医院感染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50株MRSA菌株采用微生物基因分型系统(Diversi Lab)细菌同源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1)标本:2008年1月-200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包括痰、尿、血液、咽拭子、分泌物、脑脊液、引流液、脓液等。剔除重复株后,共分离到50株MRSA。 (2)仪器与试剂: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 Compact)、自动化DiversiLab微生物DNA指纹图谱分析系统、及其原装DNA提纯试剂盒、芯片试剂盒、伯乐(Bio-Rad) PCR分析仪,微生物DNA分离试剂盒、葡萄球菌属特异性指纹图谱试剂盒、DiversiLab测试芯片(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耐热 DNA聚合酶(TaqDNA聚合酶)(美国AB I公司);药敏纸片、水解酪蛋白琼脂(英国Oxoid公司);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卫生部临检中心)。
1.2 方法(1)MRSA的鉴定:按照常规方法分离纯化菌株,参照文献〔3〕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2)同源性分析:MRSA DNA抽提:挑取分离纯化的单个菌落在血平板上再次涂布37℃培养过夜,用微生物DNA分离试剂盒,按照厂家说明书推荐步骤,参照文献〔3〕。(3)(Rep-PCR)指纹图谱:以提纯的 MRSA DNA为模版,PCR片段按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得到有效分离。结果使用DiversiLab软件,参照文献〔3〕进行同源性分析。
2 结 果 2.1 MRSA同源树状分析根据电泳图中峰的位置、数目、峰高等特征判断菌株的同源性,如果峰的位置、数目和峰高都一致,两者的电泳图形可以重叠,则认为是同一克隆,划分为同一组;有1~2个条带不同或峰的位置不同,则认为2株菌相似,可能是亚型,属不同克隆;如果出现3个~的条带不同或峰的位置不同,则认为2个菌株同源性差异很大。
2.2 MRSA菌株基因分型与来源50株MRSA分别分离自重症监护室(ICU)、呼吸科、慢病科、神经内科、烧伤等30个科室,分为19型。A型菌株最多,共20株,分别分离自ICU三区、呼吸科、康复科、神经外科、心外科等11个病区;B型7株,D型和J型各3株,H型和L型各2株,其余均为1株。主要分布在烧伤科、ICU二区等5个科室;其余均散在分布于其他科室。可见,A型菌株为主要的流行株,其余均为散发菌株。
2.3 MRSA菌株A型与B型电泳图比较(图 1)![]() | 图 1 MRSA菌株A型和B型的电泳图比较 |
其中菌株数最多的2个型为A型和B型。电泳图中峰的位置、数目、峰高等特征差异较大。
3 讨 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监测资料。研究表明,细菌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4, 5〕,耐药谱相同的菌株如MRSA,并不一定同源性高,反之亦然。本研究中,50株MRSA分为19个基因型,指纹图谱相同或相似性较差,表明菌株间DNA差别较大,菌株间亲缘关系远。其中,占分析菌株总数最多的型别A型共20株,分别分离自ICU病区、呼吸科、慢病科、康复科、肾病科、血液、消化科等11个科室,提示该菌株为主要的流行株,其余均为散发菌株。本研究发现,1例患者的痰和血液标本中分离出不同基因型的MRSA,提示虽然患者感染的都是MRSA,但可能发生了交叉感染。
由于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广泛耐药性,目前对其可用的仅为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MRSA时,应选择具有相加和协同的药物联合,减少≥三联的抗菌药物使用,同时注重加强患者主动防御机制,尽量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避免不合理和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总量,以减少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压力、延缓和降低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和VRSA菌株出现的可能〔6〕。实验室在检测MRSA时,应注意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物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值的变化,一旦出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 ISA)或VRSA应立即通报有关人员采取严格控制措施,防止其流行扩散。
〔1〕 | 刘庆中, 周铁丽, 李超, 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暴发流行菌株的基因分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10):1086-1088. |
〔2〕 | 李省, 贺红梅.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现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1):99. |
〔3〕 | 郭靓, 范红, 叶远馨, 等.利用DiversiLab细菌同源性分析技术分析地震伤员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特点[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6):371-373. |
〔4〕 | 吴泰顺, 吴礼康, 张勤, 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与外环境关系的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 2004, 30(5):1-3. |
〔5〕 | Grisold AJ, Zarfel G, Strenger V, et al. Use of automated repetitive-sequence-based PCR for rapid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of nosocomial outbreaks[J].J Infect, 2009, 16(10):1016. |
〔6〕 | Coia JE, Duckworth GJ, EdwardsD I,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in healthcare facilities[J].J Hosp Infect, 2006, 64(1):9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