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鳏寡而未与子女同住的独居老年人,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高危人群〔2, 3, 4〕。该群体的健康照顾与生活照料成为初级卫生保健(PHC)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依据维系老年生活质量的支助系统(正式支持:制度安排下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非正式支持:家庭、邻里和朋友的照顾)〔5〕,于2008年4月对云南省昆明市独居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病例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抽取昆明市高校小区、曙光小区、董家湾、双龙桥、茨坝镇、幸福家园(廉租房)等18个社区≥65岁的63名独居(鳏寡而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为A组,配以112名与子女同住者为B组。
1.2 方法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婚姻及社会保障、对亲情的主观评价等25个题目。健康自评量表(SRHMS),由生理、心理、社会健康3个因子/48个条目组成。0~10级评分,得分与健康状况呈正相关〔6〕。由调查员到18个社区进行访谈调查。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1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t检验和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 果 2.1 独居老年人人口学特征(表 1)![]() |
表 1 独居与对照组老年人社会学特征比较 |
![]() |
表 2 2组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比较 |
A组心理、社会健康得分(5178±1168)分和(5172±1174)分,明显低于B组 (6195±1146)和(6180±1150)分(P<0101)。进一步做因子 条目分析可见,A组老年人乐观、生活满意、自信、有安全/幸 福感的明显低于B组;家庭和睦,常与亲友联系、参与社会活动 较B组低24%~27%;独居老年人的角色活动/社会适应、社 会资源/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的得分(6113±1172),(5151± 2124),(5152±1191)分,明显低于B组(7114±1176),(6179±1181),(6137±1161)分(P<0101)。
2.3 独居老年人非正式支持脆弱(表 3)![]() |
表 3 2组老年人情感与经济支持比较 |
A组生活和医疗需子女接济占抽样的22%和54%,较B组高出10~20个百分点;能感知子女关爱的较后者少31%,曾遭遇子女忽视则为对照的33倍;为治疗而担忧者高出B组12%。
3 讨 论调查结果表明,独居老年人生活境况及心理健康令人担忧,社会支持十分有限。独居老年人具有女性、高龄、受教育少、社会地位低等特征,处于国家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正式支持之外。我国计划生育使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改变,家庭养老资源匮乏。配偶是老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第一提供者〔7, 8〕,老年期难以回避的丧偶,不仅会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断绝主要生活来源〔8〕。独居老年人对子女职业发展及疏忽照顾的忧虑、对体弱多病的无奈和对子女依赖的自责(独居老年人中靠子女支付生活、医疗费者达22%和54%),是造成自信及生活满意明显低于对照32%和25%的主要原因〔9〕。鳏寡独居-社会隔离/孤独-主观幸福低评价形成恶性循环,使之处于“健康、安全、保障”的高危状态〔10〕,成为PHC照护的重点人群。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老年福利制度的缺陷,则是造成当前PHC缺乏创新活力、精神卫生服务匮乏、老年社会隔离日趋突出的潜在而深层的原因。因此,应尽快出台与计划生育配套的计划养老福利政策,拓宽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设立遗属补贴专项救助。有效整合民政与卫生资源〔11〕,构建政府、PHC/社区、老年人/家庭三位一体的创新照顾体系〔12〕,采用个案管理做好高危独居老年人的甄别、转介服务和评估,以实现物质、精神、医疗照顾优质服务。
(致谢:参与本调查的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大学的学生和养老机构、社区工作人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402540710.htm. |
〔2〕 | Giacomin KC,Peixotot SV,Uchoa E,et al.Population-based study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uncitonal disability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Great Metropolitan Belo Horizonte Minas Gerais State B razil[J].Gad Saude Public,2008,4(6):1260-1270. |
〔3〕 | 钟仁耀.上海市独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分析及其对策[J].社会科学,2004,8:66-70. |
〔4〕 | 刘志荣,倪进发.老年人孤独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293-295. |
〔5〕 |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4-100. |
〔6〕 | Wu Z,HartR.The effectsofmarital and nonmarital union transition on health[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 ily,2002,64:420-432. |
〔7〕 | 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984-986. |
〔8〕 | 吴振强,崔光辉,张秀军.老年人家庭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138-140. |
〔9〕 | 张河川,郑钱汝.老年自养金与心身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143-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