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0, Vol. 26 Issue (3): 301-302   PDF    
中国高血压病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种冠峰, 相有章     
山东大学医学院, 济南250014
关键词: 高血压     流行病学     慢性病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人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并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建国以来,我国曾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最近一次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1。高血压并发症(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等)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分析我国高血压发病的地域、城乡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动态,本文对近年国内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国各地区高血压发病状况 1.1 京津及沿海地区

东部地区是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地区,其中,京津地区历来是我国高血压高发区。焦淑芳等2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5岁的 25 000名居民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26.4%(标化率为25.0%),≥45岁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北京市房山区≥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35.0%(标化患病率 37.7%)。王丽娜等3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河北省18~69岁的4 200名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39.6%(标化患病率28.5%)。而沿海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北京地区,朱永锋等4对江苏省徐州市县级城乡≥18岁人群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32.35%;毛浩丹等5对江苏省常州市农村地区≥25岁的10 144名居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31.56%。上海的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速度排在全国的前列,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市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北方相似,郭吉平等6于2004年对上海市奉贤区≥40岁居民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6 108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3.8%。

1.2 南方地区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地区,但近年发病率有明显升高,浙江省的患病率已接近京津沪等高发区。刘伟佳等7于2004年6-9月对广州市13个区≥15岁居民23 485名居民进行3个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17.2%(标化患病率 11.4%);陈维芊等8随访调查柳州市≥15岁的41 057名居民,高血压总标化患病率为12.85%;澳门镜湖医院高血压调查组于1996年10-12月调查澳门地区≥15岁5 177名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9.46%,标化患病率为20.45%,按当时国内患病率标准化分属高血压高发区9

1.3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高血压发病率在历史上低于全国高发区,但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东北地区的高血压发病率增长迅速,已接近全国高发区。李克寒等10于2007年3 -9月,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城区调查≥30岁的18 137名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9.92%。李欣等11对辽宁省进行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按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将城乡分为4层,采用4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15岁的 8 859名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9.4%(标化患病率22.5%),比 1991年的14.3%增长了57.3%。黑龙江省分别于1959,1979,1999年对289 157名民成进行高血压患病率调查,≥3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9.21%,8.26%和20.47%,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而且速度呈加快趋势12

1.4 西部地区

西北地区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患病率上升迅速。郭淑霞等13对新疆沙湾地区哈萨克族≥18岁的977名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37.77%。徐新娟等调查结果证实,哈萨克族是全国高血压高发民族14。甘肃省金昌地区15~82岁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19.02%15。胡蓉等16于2005年对重庆市城乡社区≥ 15岁的5 680名居民进行高血压调查,总体患病率为18.49% (标化患病率为16.65%)。刘思泰等17于2006年对四川省绵阳市城乡社区调查15~74岁的6 300名常住居民,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城市31.58%,农村27.39%。

1.5 农村地区高血压发病状况

我国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以往总体低于城市,但近些年来,农村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比城市更为迅速,整体患病率已接近城市水平1。焦淑芳等2调查发现,北京市郊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增长,出现了郊区居民患病率高于城区的现象。王丽娜等3对河北省城乡居民调查显示,农村高血压患病率40.4%,城市 37.6%,农村高于城市,在农村中,年收入< 1 000元的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可能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低、防治观念淡薄、缺乏就医环境、不能承担医疗费用等因素有关。在这些地区,高血压很少受到系统的干预治疗,病程接近高血压的自然病程,因此,农村地区高血压病较城市危害更大,并发症严重,致残率、致死率高。

2 中国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 2.1 年龄与性别

流行病学显示,血压的变化与年龄呈正相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何地区何人种何职业,高血压的发病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我国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倾向及诊断监测(MON ICA)随访研究发现,≥50岁人群10年前高血压在130/80 mmHg水平的居民,10年后有25%~30%的居民收缩压> 140 mmHg,或者舒张压> 90 mmHg18,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各地区各民族调查结果不一致。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在青年期男性高于女性3, 4, 5, 6。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青年期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高于男性1。焦淑芳等2的调查结果也类似,< 45岁人群中,男性高于女性; 45~55岁人群中,男女相当;55岁~人群中,女性高于男性。但也有资料显示,高血压性别间患病率差异不明显4, 19,刘伟佳等20对广州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性别与高血压无关联。

2.2 体重超重与肥胖或腹型肥胖

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体质指数(BM I)诊断标准:BM I < 18.5为低体重,18.5≤BM I < 24为正常体重,24≤ BM I < 28为超重,BM I≥28为肥胖。BM I与腹型肥胖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影响2, 3, 4, 5, 7。陈捷等21对我国14省市调查显示不同BM I分层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病率随人群BM I增加而显著增加。赵连成等22研究表明,反映体内脂肪总量的指标BM I和反映腹部脂肪含量的指标腰围均对血压有独立的影响。

2.3 吸烟与饮酒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吸烟与高血压呈正相关3, 4。罗雷等对我国24篇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显示二者的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联系强度微弱23。胡伟等24对蒙古族居民的研究显示,吸烟与高血压无关联性,与一些资料的结果一致11, 19, 20。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认为,饮酒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而且饮酒量越大,高血压患病率就越高4, 5, 11。酒精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同时,酒精也可以减弱降压药物的效果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指出,按照每周至少饮酒1次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为30%~66%,女性为2%~ 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 40%。宋春花等19对河南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农村地区饮酒成为第二大患病因素。

2.4 高盐饮食

大量试验、人群调查及干预研究均证实,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呈正相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关系越来越密切3, 4, 16。史瑾等25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调查发现,高血压人群的食盐量和食盐超标率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人群,且随着食盐量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递增,在食盐量 > 24 g/d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达到42.5%。然而,在食盐摄入量和血压关系方面还有分歧,盐与血压之间的联系缺乏足够的依据。不同个体对食盐升高血压的敏感不同,高血压患者多为盐敏感者,而且膳食当中的钾和膳食纤维可对抗血压的升高。

2.5 血糖与血脂异常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常伴有与代谢有关的许多危险因子3, 5,包括糖耐量异常、血脂紊乱等,它们与高血压之间呈相关性20。因为血压、血脂、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在向心性肥胖的患者中最高,即使在早期高血压阶段,已开始出现血脂异常,并通过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相互联系。郭淑霞等13对新疆哈萨克族人群研究表明,不同BM I人群中高血压与血脂紊乱、血糖升高关系密切。临床也证实,近半数高血压患者患有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26

2.6 遗传因素

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直系亲属明显相关。家族史为高血压的危险因子,一些地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患者并存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所占的百分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5

3 结 语

尽管目前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高血压病的发生主要与自身健康相关行为以及遗传易感性有关。目前我国高血压病存在"三高三低",即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达标,高血压防治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应建立高血压病人的分类管理制度,加强以社区和乡村卫生室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提高人群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对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指导高血压病患者了解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是高血压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919-922.
〔2〕 焦淑芳.北京市居民高血压患病及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2):1491-1492.
〔3〕 王丽娜,曹丽,张敬一,等.河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125-129.
〔4〕 朱永锋,张娟,邓军,等.县级城乡高血压病防治的流行病学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1):36-37.
〔5〕 毛浩丹,吴建方,周义红,等.常州市农村地区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5,9(5):406-408.
〔6〕 郭吉平,黄久仪,曹奕丰,等.上海市农村社区人群高血压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67-1269.
〔7〕 刘伟佳,陈维清,罗不凡,等.广州市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流行特征及患病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10-112.
〔8〕 陈维芊,赖沙毅,吕桂芬,等.柳州市高血压患病率的随访调查[J].临床内科杂志,2001,18(4):275-278.
〔9〕 澳门镜湖高血压调查组.澳门地区高血压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4):219.
〔10〕 李克寒,李新民,曲莉,等.2007年公主岭市城区30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3):288.
〔11〕 李欣,李绥晶,金旭伟,等.辽宁地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现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94-97.
〔12〕 傅世英,曹雅,李耀平,等.黑龙江省高血压病流行病学的研究[J].Chin Med J,2002,115(4):498-501.
〔13〕 郭淑霞,李娜,程江,等.哈萨克族人群高血压与高血糖及高血脂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79-280.
〔14〕 徐新娟.新疆地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回顾[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3):312-314.
〔15〕 方怀天,魏召义,李春霞,等.甘肃省金昌地区高血压病防治现状调研[J].高血压杂志,2002,10(4):372-375.
〔16〕 胡蓉,黄晓波,罗开良,等.2005年重庆市城乡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0):1121-1123.
〔17〕 刘思泰,蒋涛,张大勇,等.绵阳市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J].四川医学,2007,28(12):1311-1313.
〔18〕 孙宁玲.《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年修订版的解读[J].高血压杂志,2005,13(6):378-379.
〔19〕 宋春花,张慧珍,段广才,等.河南省商丘地区农村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7):823-825.
〔20〕 刘伟佳,陈维清,罗不凡,等.广州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34-36.
〔21〕 陈捷,赵秀丽,武峰,等.我国14省市中老年人肥胖超重流行现状及其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30-2834.
〔22〕 赵连成,武阳丰,周北凡,等.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人群的高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6):471-475.
〔23〕 罗雷,栾荣生,袁萍.中国居民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50-53.
〔24〕 胡伟,佟伟军,刘彦斌,等.吸烟、饮酒与蒙古族高血压的关联性[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130-1131.
〔25〕 史瑾,孙兆青,郑黎强,等.北方农村高盐饮食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和血压水平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3):195-197.
〔26〕 秦彩明,时景璞,王桂花,等.胰岛素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