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西省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全国60% 的国土上,但目前对少数民族人群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少,且基 本上集中在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医护人员等职业群体,而对 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报道较少。壮族占广西总 人口的33.60%,且其中> 73.00%分布在农村地区。壮族农 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关系着其自身身心健康,也与维护民 族关系融洽和边疆地区稳定有关。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 群系统抽样方法,于2006年7月对广西壮族农民进行了大样 本抽样调查和心理测评,以了解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 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系统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第1阶段: 将广西辖区范围内所有壮族人口比率> 60%的县 ( 市)按2005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2005年广西农民 人均纯收入2 49417元)分为好、中、差3层( 农民年人均纯收 入< 2 000元为差,2 000 ~ 3 000元为中,> 3 000 元为好)。 分别从经济水平好、中层各随机抽取1个县,从经济水平差的 层随机抽取2个县( 该层人口数量较多) 作为样本县。第2 阶段: 分别将各样本县所辖乡镇按各县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 水平分为好、中、差3层,然后分别从每层随机抽取1个乡镇 作为样本乡镇。第3阶段: 分别将各样本乡镇所辖行政村按 各乡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分为好、中、差3层,然后分别 从每层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样本村。第4阶段: 采用系 统抽样法,分别从每个样本村抽取10个壮族农户,调查每户 符合纳入标准的全部人口。共抽取1 000名壮族农民。调查 对象满足以下条件: ( 1) 居住在广西农村地区壮族人口比例 > 60%的县(市) 的壮族聚居村; ( 2) 父母均为壮族; ( 3)年龄 16~ 65岁; ( 4)排除精神疾病病史,神志清楚,具有言语交流 能力。
1.2 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自填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包括 以下3个部分: ( 1)自行设计一般状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 别、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婚姻、家庭收入等个人一般 情况,以及患病情况、睡眠情况、生活娱乐等行为生活方式。 ( 2)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 SCL-90 由90条项目组成,包 含10个因子。评定方法采用1~ 5级评分制。主要计算因子 分和总分,SCL-90因子分》2 分或总分》 160分为阳性。( 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122: 共10个条目,评价指标包括总 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
1.3 统计分析采用平行录入法进行资料录入。使用Ex ce l 录入,采用SPSS 13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单因素 非条件Log istic回归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 istic回归分 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58份,回收率为 95.80%。有效问卷921份。其中男性564人,占61.2%; 女 性357人,占38.8%; 年龄为16~ 65岁,平均( 35.09 ± 13.59) 岁; 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253人,占27.47%; 初中479 人,占52.01%; 高中及以上者189人,占20.52%。
2.2 SCL-90阳性率壮族农民SCL-90 各因子阳性率分别 为躯体化20.10%、强迫27.30%、人际敏感19.00%、抑郁 16.30%、焦虑15.10%、敌对15.30%、恐怖11.10%、偏执 15.70%、精神病性11.90%、其他21.10%,任一因子分阳性 率为45.80%,总分阳性率21.90%。
2.3 SCL-90因子分与常模比较(表 1)![]() | 表 1 广西壮族农民SCL-90与全国常模、3省区正常成人比较( x±s) |
壮族农民与全国常 模比较,除敌对、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在2 者间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 < 01 05); 壮族农民人际敏感因子小于全国常模,其余因子均大于全国常模。与2006年3省区( 河北、浙江、广 西) 正常成人〔3〕比较,壮族农民各因子分均大于2006年3省 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105)。
2.4 不同人口学特征壮族农民SCL-90比较男、女性壮族 农民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惧、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 < 0105),且均为女性高于男性。< 35 岁、35 ~ 59 岁、60岁~ 组壮族农民比较,3者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 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1 05) 。两 两比较结果显示,< 35岁组躯体化因子分最低,而人际敏感、 敌对和偏执因子分最高; 60岁~ 组精神病性因子分最低。已 婚组与其他组壮比较,已婚组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 执、精神病性因子分较低,躯体化因子分较高( P < 0105)。家 庭人均收入≥ 2 000元、1 500~ 1 999元、< 1 500元组壮族农 民3者比较,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以及总分上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1 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家庭人均 收入≥ 2 000元组各项分值均为最低。有、无宗教信仰及有、 无慢性病比较,均在SCL-90所有因子分和总分上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 01 05),有宗教信仰者高于无宗教信仰者,有慢性 病者高于无慢性病者。入睡时间< 015 h、015~ 1 h、> 1h 组 壮族农民比较,3者在SCL-90所有因子分和总分上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 P < 01 05) 。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入睡时间越长 者各项分值越高。
2.5 不同客观、主观支持水平壮族农民SCL-90比较按921 名壮族农民客观支持得分均值( 7.48 ± 3.09 )分为客观支持 低分组(客观支持分< 7148)、客观支持高分组(客观支持分 ≥ 71 48)。2组比较,2者在SCL-90所有因子分和总分上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客观支持低分组各项分值均明 显高于客观支持高分组。按主观支持得分均值( 24.21 ± 5102)分为主观支持低分组( 主观支持分< 24.21)、主观支持 高分组( 主观支持分≥24.21)。2 组比较,除阳性症状均分 外,2者在SCL-90所有因子分和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主观支持低分组除的各项分值均明显高于主观 支持高分组。
2.6 心理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表 2)![]() | 表 2 心理症状阳性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以心理症状为因变 量( SCL-90总分≥ 160分为阳性,< 160 分为阴性),以性别、 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水平、宗教信仰、慢性病史、入睡时间、客 观支持、主观支持9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 istic回归 分析。在α= 01 1水平上,单因素非条件Log istic回归分析初 筛出性别、宗教信仰、慢性病史、入睡时间、客观支持、主观支 持6个与心理症状阳性有关联的因素。再对这6个因素进行 多因素非条件Log 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选择变量,在α= 0105水平上,性别、宗教信仰、慢性病史、入睡时间、主观支持5 个变量最终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 istic回归模型。
3 讨 论有研究显示,农民工〔4〕、农村妇女152等农村人口以及少 数民族护士〔6〕、新兵〔7〕、学生〔8〕等少数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 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本研究也发现,壮族农民的心理卫生状 况与全国及3省区成人都存在较大差别,但并不能轻易认为 壮族农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低于正常人群。因为受其所处自 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壮族农民的心理特点可能有其特 殊性。少数民族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民族特性关系,值 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显示,性别、宗教信仰、慢性病史、入睡 时间、主观支持是壮族农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男、女 性心理健康的差异可能与两性生理特征及社会角色差异有 关〔4, 5, 6, 7, 8, 9〕。本研究显示,宗教信仰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但由 于广西宗教氛围并不浓厚,壮族农民对宗教信仰的界定不清,部分人甚至把迷信活动与宗教信仰混为一谈,可能导致研究 结果存在一定偏性,故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尚难 以定论。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重要的生理基础,由于慢性病 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其他疾病 更为明显。国内外研究〔10, 11〕显示,睡眠障碍往往伴有抑郁、 紧张、焦虑等多种情绪障碍。本研究也发现,入睡时间长是心 理健康的危险因素。而良好的主观支持则是心理健康的保护 因素,这可能因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提示通 过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帮助农民调整个体评价系统是解决或预 防心理问题的关键。
〔1〕 |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34-41. |
〔2〕 |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M]//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67-275. |
〔3〕 | 韩少梅,徐涛,王雁,等.三省区10052名正常成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及与1986年常模数据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26):39-41. |
〔4〕 | 王玲凤.民工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5,23(6):4l8-423. |
〔5〕 | 何朝阳,徐华,肖霞.农村妇女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465-466. |
〔6〕 | 赵汝铭,刘铭涛,杨咏梅.边疆少数民族护士心理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55-456. |
〔7〕 | 欧阳伟,王家同,巨立中.西北沙漠干旱地区少数民族新兵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34-235. |
〔8〕 | 何如宽,禹艳梅.184名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28-429. |
〔9〕 | 魏永越,祝因苏,张益红,等.江苏省农村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42-143. |
〔10〕 | 王玲,叶明志,温盛霖,等.某医科大学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04-205. |
〔11〕 | 潘集阳,赵耕源,麦慈任,等.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 (4):240-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