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3. 广东省卫生厅
很多健康促进项目的失败, 其部分原因是由于不同文化下的健康态度和健康相关行为有很大差异〔1-2〕。因此, 当实施一个健康促进项目时, 要特别考虑到当地文化对健康态度和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广东省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也是个国际化城市〔3〕。在一个多文化交汇的背景下, 对居民健康态度和健康相关行为的了解, 将有助于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为了解广州市居民的健康态度和健康相关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 于2007年12月-2008年2月对广州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按性别定额抽样(quota sample)的方法, 在广州市逢源社区、三元里社区和黄埔区长洲岛调查社区居民。选择广州市2家三甲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2家二甲医院(广州市荔湾区中医院和广东省交通医院)门诊患者。调查对象为广州市15岁~居民。
1.2 方法参照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健康相关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等。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参照WHO的定义〔4〕:每周1次以上体育训练或比赛(如田径、游泳、球类活动等)、每周4h~的慢跑或健身(如健身舞蹈或体操等)。吸烟和饮酒的定义〔5〕采用, 吸烟: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或以上者定为吸烟者。经常吸烟者指每天吸烟1支~。饮酒:每周饮酒至少2次, 连续饮酒1年~为饮酒者。调查还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慢性病的定义参照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定义〔5〕:调查前半年内, 经过医生诊断明确有慢性病; 半年以前有医生诊断的慢性病, 在调查前半年内有发作, 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两者有其一者, 即认为患慢性病。调查采用自填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对70岁~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访谈员进行面对面访谈。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选题的描述性分析采用应答次数百分比; 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422份, 有效率为100%;其中社区居民200人, 占47.39%;医院门诊患者222人, 占52.61%。社区居民和医院门诊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在业情况、是否患慢性病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查对象中, 男性176人, 占47.1%;女性246人, 占58.3%;年龄最小16岁, 最大95岁, 平均年龄(34.3±13.48)岁, < 45岁332人, 占78.7%;45~59岁68人, 占16.1%;60岁~22人, 占5.2%;大学及以上218人, 占51.7%;高中及以下204人, 占48.3%;未婚177人, 占41.9%;已婚237人, 占56.2%;离婚8人, 占1.9%;在业292人, 占69.2%;离退休33人, 占7.4%;学生66人, 占15.6%;失业无业33人, 占7.8%;患慢性病68人, 占16.1%;家庭平均每月收入 < 1000元40人, 占9.5%;1000~5000元231人, 占54.7%; > 5000~89人, 占21.1%。
2.2 健康相关行为在调查的422人中, 吸烟者为50人, 为11.85%, 男性吸烟者占25.6%, 女性占2%。饮酒者26人, 为6.2%, 男性经常饮酒比例为12.5%, 女性为1.6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者252人, 为59.72%, 常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者279人, 为66.1%。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最小11岁, 最大52岁(47.48±21.04);吸烟者中, 每天 < 10支的占26.53%, 每天吸10~19支的占46.94%, 每天吸20支~的占26.53%。饮酒者中, 每月饮酒1次的占33.3%, 每月饮酒2~3次的占40.4%, 每周饮酒 < 3次的占12.1 %, 每周饮酒3次~的占5.1%, 每天饮酒1次~占9.1 %; 饮酒者中回答最常饮酒的类型, 啤酒的比例为50.5%, 红酒15.2%, 低度白酒13.1%, 高度白酒11.1%, 自酿米酒(甜酒)10.1 %。体育锻炼最常锻炼的活动类型, 慢跑、太极拳和健美操的比例为37.2%, 器械和球类运动22.5%。常慢跑、太极拳和健美操者平均每周锻炼(3.92±2.17)次, 平均每次锻炼(1.34±0.77) h; 常器械和球类运动者平均每周锻炼(2.14±1.37)次, 平均每次锻炼(1.79±0.77) h。常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获取途径(多选题), 8种获取途径中, 应答次数比例依次为报刊书籍30.3%, 电视或广播20.6%, 互联网18.3%, 家人、同事或朋友12.0 %, 医生10.8%, 健康教育4.0%, 墙报1.2 %。
2.3 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经χ2检验进行分析发现, 性别是健康相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吸烟(χ2=54.51, P < 0.001)、饮酒(χ2=20.98, P < 0.001)和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χ2=13.11, P < 0.001)等行为上, 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吸烟率和饮酒率均高于女性, 女性经常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者多于男性。但未发现年龄、家庭收入、调查区域(社区或医院)、是否患慢性病对健康相关行为有影响。在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上, 不同文化程度(χ2=17.10, P < 0.001)、不同婚姻状况(χ2=17.52, P < 0.001)、不同在业情况(χ2=4.97, P < 0.05)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的趋势是文化程度越高, 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越高; 已婚者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未婚者, 在业者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退休、学生和无业等非在业者。
2.3.2 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1)![]() |
表 1 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4种健康行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吸烟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和文化程度, 男性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 文化程度越高, 吸烟的概率越低。性别对饮酒有明显影响, 男性的饮酒比例高于女性。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和在业状况, 文化程度越低人, 缺乏体育锻炼的比例越高; 在业者常缺乏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非在业者。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和在业情况, 女性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的比例低于男性。非在业者主动获取卫生保健知识的比例低于在业者。
3 讨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核心是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6-7〕。按照行为者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8-9〕。本次调查发现, 广州市居民促进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危险健康行为的报告率。与陈岩等〔10〕调查比较, 本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不健康的行为逐步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吸烟率、饮酒率下降, 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比较〔6〕,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居民卫生知识逐步提高。报刊书籍、互联网和电视广播是广州市青年人群(18~44岁)获取健康知识的3种主要途径, 而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家人同事朋友是广州市中老年人群(≥45岁)获取健康知识的3种主要途径。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是广州市居民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调查的4种健康行为中, 有3种健康相关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即在吸烟、饮酒、主动获取卫生知识这3种健康行为方面男性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其次高等教育和在业状况也是影响广州市居民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 其中是否受高等教育对吸烟、体育锻炼有影响; 在业状况对体育锻炼和主动获取卫生知识有影响。提示, 在吸烟、饮酒方面要加强对男性的健康教育; 在体育锻炼方面, 要加强对受高等教育者和在业在岗人群的健康教育; 在获取卫生知识方面, 应针对女性和非在业者做好健康教育。
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黄雄、黄雪莹、蔡光伟、陈晶晶、许爽等学生对现场调查的参与和协助![1] | Gotay CC, Shimizu H, Muraoka M, et al. Health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of Japanese and European ancestiy[J]. Health and Place, 2004, 30(2) : 153–161. |
[2] | Balshem M. Cancer control and causality : takling about cancer in a working-class community[J]. American Ethnologist, 1991, 18 : 152–170. DOI:10.1525/ae.1991.18.1.02a00070 |
[3] | 顾涧清. 发展内源性经济与广州文化结构战略性调整[J]. 广州社科快讯, 2003(4) : 9–10.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卫生服务研究一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6. |
[5] |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一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25, 394. |
[6] | 常春. 健康相关行为[J]. 中国赚教育, 2005, 21(9) : 662–665. |
[7] | 刘国琴, 黄学贵, 郭泽芊, 等.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相关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10) : 1268–1270. |
[8] | 李宁秀. 社会医学[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12-17. |
[9] | 李鲁. 社会医学[M].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64. |
[10] | 陈岩, 李艳, 郝元涛, 等. 广州市中青年市民健康相关行为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2) : 327–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