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9, Vol. 25 Issue (9): 1061-1062   PDF    
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进展
苗春霞1,2, 张万红1     
1.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2. 徐州医学院
关键词生命质量     大学生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 又称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素质等。20世纪90年代生命质量的测量和评价已迅速普及到全球, 广泛用于评价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不同人群的专用量表, 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和评定工具。我国大学生生命质量相关研究起步晚, 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理论和指标体系, 而且未受到广泛关注,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不相符。大学生生命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大学生生命质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对大学生生命质量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我国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1 国外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将大学生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定义为大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 涉及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大学生活及其他方面1。国外目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研究主要分为4大类。

1.1 大学生生命质量与人格、环境和健康自评等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生命质量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指出, 个性与生活满意度有关2-3。Pilcher研究指出, 情感和日常生活实践可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4 : Vaez M5研究显示, 大学一年级男女生的生命质量均低于同龄工作者, 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与大学生的健康自评呈正相关度高于生理状况6-7, 可见大学生生命质量不仅与生理状况有关, 而且受大学生心理状况紧密关联的自我评价密切相关。

1.2 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研究

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是大学生在校所有经历的情感满意程度, 是生命质量的一个侧面, 包括家庭、朋友、宗教信仰、学校及其他方面。大学阶段的特殊性使短期的满意度目标、幸福感、社会人际交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满意的住宿安排等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因此, 大学生相关生命质量研究绝大多数与校园经历相关, 且校园生活在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取决于学生在校园中2类体验中的情绪, 即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满意度。Sirgy等8研究表明, 大学生对学校设施和服务的满意度影响学习中的满意度。Chow研究显示, 加拿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负性情感的影响也很大2。作为学生校园体验的特性和目标之一, 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是高校的重要产出之一, 与校园服务项目、干预以及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体验和情绪有关, 取决于安全、被尊重、校园风气、导师、校园主要设施等各方面的满意度。

1.3 大学生相关生命质量量表的研制

国外大学生相关生命质量量表研制的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即大学生生命质量专用量表、大学生满意度测量量表、测量情感与认知的量表。大学生生命质量专用量表包括青年生命质量量表(Young Adult Quality Of Life, YAQOL)9、生命质量量表少年版(Quality of Life Profile Adolescent Version, QOLPAV)、学生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 of Student Life Questionnaire, QS-LQ)10-11、Maggion和Schifini D'Andrea量表(Maggino and Schifini D'Andrea measure)11等。青年生命质量量表由88个条目组成, 测量18~25岁年轻人的生命质量, 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相关的幸福感、社会关系、角色功能和环境。学生生命质量量表由40个条目组成, 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社会归属感和独立性4个维度。Maggino和Schifini D'andrea量表包括3个维度, 即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各方面生活的满意度。大学生满意度测量量表有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12、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简表(Brief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BMSLSS)13、学生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量表(the Student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measure, SQOLAS)14等。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由40条目组成, 包括对家庭、朋友、学校、自我、生活环境和总体的满意度, 其长度制约了该量表的推广, 因此, Huebner等在该量表的每个维度汲取了一个条目形成了简易量表, 即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简表。生活方式健康评价量表包括16个维度, 分成5大类内容:精神方面、自律、工作休闲娱乐、朋友、爱。学生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量表建立在学生直接关注和渴望的10个维度上, 即酒精和(兴奋)药的消费、社会行为和性行为、时间安排、经济和消费、生理和心理、性别和多文化性、学习风格、职业生涯、犯罪和暴力、居住。

也有学者通过测量情感与认知两方面来研究, 如情感强度和时间影响量表(Intensity and Time Affect Scale)15, 情感强度和时间影响量表包括8种积极情感和16种消极情感。Roberts和Clifton16制定和验证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情感方面量表。Cohen17使用Bloom分类法制定了大学生生命质量认知方面的量表, 包括6个维度, 即知识、理解力、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4 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对比生命质量研究反映了国家之间的明显差异11, 15, 18, 这样的差异佐证了学者们的结论, 生活满意度与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观念等息息相关, 与当前状况关联不大11, 18

2 国内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进展 2.1 大学生生命质量理论

国内大学生生命质量最早的是2000年杨建义19从经济、心理、校园生活环境、就业压力等4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生存质量, 但是杨建义没有详细界定大学生生存质量。最早提出定义的是张国忠等20于2002年提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大学生现实生活经历的客观优劣状态及其主观感受, 这种状态和感受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大学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张国忠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测定, 除与评定普遍个体的一般性原则保持一致, 还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对相关量表进行适当修订,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判断。近几年中,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不曾讨论或修订定义, 只是从研究内容方面论述涉及的维度, 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理论。

2.2 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

国内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视角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相关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 研究结果反映, 大学生的发展出现了种种不和谐, 突出表现为个体身心不和谐、成才观扭曲、个体发展与群体、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另一个是采用各种量表对大学生相关生命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 作为研究工具的量表主要是生命质量普适性量表, 即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价量表(WHOQOL-100)、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价量表简表(WHOQOL-BREF)和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该类研究是我国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的主流, 相关文献约50篇, 探讨性别、年龄、民族、年级、专业、身体健康状况、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学业成就等因素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21-22。但普适性量表缺乏针对性, 既不能有效地体现大学生生理维度的个体差异, 又无法反映在大学生生命质量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信仰和精神追求等导向性问题。这些导向性问题突出反映在心理健康中, 如环境适应、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性困惑、自我意识、自卑等, 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权衡之后国内学者多数回避了大学生生命质量这个研究主题, 直接研究某一个方面, 如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其中心理健康测评更受关注, 相关研究文献上千篇。但以上各方面均为生命质量的维度之一, 不能完全代表生命质量, 因此, 我国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研究工具依然缺失。

3 展望

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大学生生命质量时, 国外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相关研究也已向纵深发展, 从宏观研究阶段迈入微观分析阶段。在此基础上起步的国内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面临的形势比较尴尬; 缺乏本土化的理论、指标体系和专用量表, 相关研究多采用普适性量表作一般性分析, 而大学生特有的生命质量问题的研究已被分解的支离破碎, 如关于价值、精神追求、人生观、生命观的导向性问题均自成体系, 且在生命质量普适性量表很少涉及, 而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恰恰影响了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当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状况。因此, 我国目前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当务之急是形成本土化的理论, 即在参考国外相关理论的同时, 考虑我国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 充分吸收理论探讨和分析的成果并引入到大学生生命质量的量化研究中, 来界定我国的大学生生命质量, 形成本土化的理论和指标体系, 进而制定出我国大学生生命质量的专用量表。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M, Hollings AE. Toward a theor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5, 36(6) : 574–586.
[2] Cha KH.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3, 62 : 455–477.
[3] Lounsbury JW, Saudargas RA, Gibson LW,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broad and narrow personality traits in relation to general and domain-specific life satisf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 46(6) : 707–730. DOI:10.1007/s11162-004-4140-6
[4] Pilcher JJ. Affective and daily event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8, 43 : 291–306. DOI:10.1023/A:1006883231707
[5] Vaez M, Kristenson M, Laflamme L.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rated health among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4, 68(2) : 221–234. DOI:10.1023/B:SOCI.0000025594.76886.56
[6] Piko B. Health-related predictors of self-perceived health in a student popul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2000, 25 : 125–136. DOI:10.1023/A:1005129707550
[7] James GM, Carmeb KH,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6, 47(1) : 110–121. DOI:10.1353/csd.2006.0010
[8] Sirgy MJ, Grezeskowiak S, Rahtz D. Quality of college life (QCL) of students: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measure of well being[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7, 80 : 343–360. DOI:10.1007/s11205-005-5921-9
[9] Chen H, Cohen P, Kasen S, et 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young adults[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004, 13 : 747–759. DOI:10.1023/B:QURE.0000021700.42478.ab
[10] Keith KD, Schalock RL. The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adolescenc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 Questionnaire[J].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4, 22 : 84–88.
[11] Keith KD, Schalock PL. Quality of Student Life Questionnaire[M].Worthington, OH: IDS Publishing Corp, 1995.
[12] Gilman R, Huebner ES, Laughlin JE. A first study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with adolesc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0, 52 : 135–160. DOI:10.1023/A:1007059227507
[13] Huebner ES, Suldo S, Valois RF, et al. Brief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ex, race, and grade effects for a high school sample[J].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4, 94 : 351–356. DOI:10.2466/pr0.94.1.351-356
[14] Witmer JM, Sweeney TJ. A holistic model for wellness and prevention over the life span[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2, 71 : 140–148. DOI:10.1002/j.1556-6676.1992.tb02189.x
[15] Diener E, Smith H, Fujita A.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affec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 130–141. DOI:10.1037/0022-3514.69.1.130
[16] Roberts L, Clifton RA. Measuring the affective quality of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2, 27 : 113–137. DOI:10.1007/BF00300557
[17] Hem E, Clifton RA, Roberts LW. The cognitive domai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re-analysis of an instrument[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1, 53(1) : 63–77. DOI:10.1023/A:1007161132273
[18] Veenhoven R. The cross-national pattern of happiness: test of predictions implied in three theories of happines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5, 34 : 33–68. DOI:10.1007/BF01078967
[19] 杨建义. 大学生生存质量调查[J]. 青年研究, 2000(8) : 15–17.
[20] 张国忠, 毛宗主, 毕勇毅. 大学生生命质量问题初探[J]. 当代青年研究, 2001(4) : 33–34.
[21] 舒剑萍, 毛宗福, 尹平, 等. 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9) : 1125–1127.
[22] 杨丽, 刘洪波, 冯晓红. 大学新生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6) : 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