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的性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性行为日趋开放,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1-3〕。性病和艾滋病在青年人中呈现出流行趋势〔4〕,未婚青少年性行为及未婚人工流产发生率明显增加,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在中国的感染人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为了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及其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影响,为学校和有关部门制订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于2007年11月对广东省广州地区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商学院等4所高校,分别从大一到大四各选取1个班级,总共16个班,调查对象均为在校未婚大学本科生。共调查大学生840人,收回调查问卷81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769份,有效率为94.9%。
1.2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情况、性态度及性行为等,均为选择题。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保证绝对保密;学生知情同意后匿名当场填写问卷。
1.3 统计分析采用Excel录入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调查大学生769人中,男生406人,占52.8%,女生363人,占47.2%。城市学生282人,占36.7%;农村487人,占63.3%。汉族763人,占99.2%;少数民族6人,占0.8%。一年级学生199人,占25.9%;二年级学生199人,占25.9%;三学年级学生184人,占23.9%;四年级学生187人,占24.3%。年龄为17~23岁。
2.2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 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表 1)![]() |
表 1 不同性别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比较(%) |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10种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生比女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2.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对只要不怀孕就可以发生性行为,农村学生的赞成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P < 0.05),对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对爱情的承诺,城市学生的赞成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 < 0.05);对其他8种态度的回答城市及农村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3 不同年级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只要双方相爱有感情就可以发生、只要不怀孕就可以发生、只要以后结婚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婚前性行为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行为、婚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不可以等6种态度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年级学生的赞同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的比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2.3 大学生对发生婚前性行为目的的看法(表 2)![]() |
表 2 不同性别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比较(%) |
有55.3%学生认为是为了满足性欲,有28.0%认为是为了发展爱情。城市与农村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情况有过婚前性行为经历的学生为104人,占13.5%;其中,男生发生率为15.8%,女生为11.0%;城市学生发生率为16.7%,农村为11.7%;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发生率依次为6.0%,11.1%,19.0%,18.7%,不同年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呈现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升高趋势;不同性别及生源地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5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与其发生性行为的关系在10种态度中,对只要双方相爱有感情就可以发生、只要两人情愿,有无感情都可以发生、只要不怀孕就可以发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对爱情的承诺、婚前性行为是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婚前性行为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行为等6种赞成态度的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赞成者;对婚前性行为会对当事者有危险,不可以;婚前性行为对社会风气不利,不可以;婚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不可以等3种持反对态度的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反对者(均P < 0.01)。
3 讨论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较开放、较宽容。男生比女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女生较注重感情;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与随年龄的增长性欲望更加强烈有关。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这是因为农村学生受到了更多的传统性观念影响,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而限制了他们同异性的交往。结果还表明,近50%大学生对只要双方相爱有感情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观点持赞成态度, > 5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是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观点持赞成态度,说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已经有很大变化。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身体发育渐趋成熟,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上放纵自己,如果不加强正规性教育,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还会给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带来困难。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3.5%,与陈玉凤〔5〕、余飞颖〔6〕等调查结果相近。高年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年级,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逐渐升高趋势,与陆卫群〔7〕、胥兴春〔8〕等报道一致。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情况与所持态度关系密切,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的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比例明显高于非赞成者。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多数在双方自愿而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可能造成女方妊娠、引发堕胎风险,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在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时,教育内容应根据性别、年级的不同有所侧重。男生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女生应加强自尊自重自爱教育,低年级要侧重性道德教育,高年级要侧重避孕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应与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1] | 星一, 季成叶, 张琳. 中国北方两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8) : 740–741. |
[2] | 马瞧勤, 丛黎明, 潘晓红, 等. 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性行为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2) : 181–182. |
[3] | 胥兴春, 刘电芝. 1638名大学生性行为和性观态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11(9) : 745. |
[4]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The Global HIV/AIDS pandemic[J]. MMWR Morb MortalW kly Rep, 2006, 55(31) : 841–844. |
[5] | 陈玉凤, 李培雄, 陈景, 等. 湘西地区部分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11) : 942. |
[6] | 余飞颖, 朱国章, 马瞧勤, 等. 大学生性知识和性行为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 2005, 20(12) : 630–634. |
[7] | 陆卫群, 朱江, 严易平, 等. 贵州省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3) : 216–217. |
[8] | 胥兴春, 刘电芝, 莫秀峰, 等. 大学生性行为及性道德观发展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5(30) : 33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