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9, Vol. 25 Issue (7): 814-816   PDF    
青少年灾后心理应激障碍及干预模式评价
尹明华, 洪森荣     
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江西 上饶 334001
摘要: 目的 了解自然灾害与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关系及干预模式的途径和效果.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江西省灾害后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测评, 以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生命教育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恢复. 结果 灾后小学男生寻找老师、朋友和亲人帮助的需求反应比例分别为36.8%, 63.2%, 女生为20.2%, 79.8%;灾后中学男生有发呆哭泣喊叫的比例为34.9%, 女生为49.8%;灾后大学生男生有独自逃跑、发呆哭泣喊叫、帮助别人比例分别为56.8%, 0%, 43.2%, 女生为75.4%, 3.2%, 21.4%;大学男生有寻找老师朋友和亲人帮助的需求倾向比例分别为88.9%, 11.1%, 女生为72.4%, 27.6%;以上反应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灾后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小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亲人伤亡程度、性别差异和学龄阶段对灾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恢复有明显影响; 灾后和心理干预后青少年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与灾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干预效果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异; 小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干预措施效果较好, 中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和心理疏导干预效果一致, 大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结论 自然灾害容易造成青少年学生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 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异.
关键词青少年     自然灾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     干预模式    
Study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odel in young students after natural disaster
YIN Ming-hua, HONG Sen-ron     
Science Department,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Shangrao 33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natural disaster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eans and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conducted among adolescents in Jiangxi province for post-disaster assessment.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were also carried out among the adolescents.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nce in need response between primary school boys and girls (36.8% vs 20.2% for looking about for teacher's help, 63.2% vs 79.8% for looking about for help of friend or relatives) after the disaster.The ratio of emergency response as crying or yelling in middle school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49.8% vs 34.9%).There were sighificant differences in emergency responses between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female (56.8% vs 75.4% for escaping solitarily, 43.2% vs 3.2% for crying or yelling, 43.2% vs 21.4% for helping others, 88.9% vs 72.4% for looking about for teacher's help, 11.1% vs 27.6% for looking about for help of friend or relative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daptation, recognition, psycological respons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 between pupils and middle school or college students.The psychological rehabita-tion of adolescents was obviously affected by death or injury of relatives, gender, and age.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behavior among the adolescents compared to that of 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varied with the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of adolescents.In the intervention, commumication and good relationship establishment yield good effect for pupils; educations on life and death were with good result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all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wed good effec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ccurs easily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natural disaster.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fter natural disaster varies with the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of the adolescents.
Key words: adolescent     natural disaste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tervention model    

突发性自然灾害容易造成灾后青少年应激心理障碍1。目前, 中国关注灾后青少年应激心理障碍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为解决灾后青少年心理问题, 于2008年2~6月对江西省永新县部分中小学和江西上饶某高校遭受自然冰雪灾害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伤害相关问题调查, 探索有效的灾后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建立灾后青少年科学的心理干预模式, 为灾后青少年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江西省亲历2008年1月山区冰雪灾害并遭受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部分镇中小学生以及上饶某高校大学生, 共632人; 其中, 中学生285人, 男生134人, 女生151人; 小学生149人, 男生70人, 女生79人; 大学生198人, 男生102人, 女生96人。年龄为7~23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心理障碍评估问卷设计综合文献〔2-3〕方法进行改进, 一共分为9部分, 包括个人因素、受灾程度、需求程度、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交往行为和灾害心理。于灾后1~2周进行心理障碍评估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32份, 全部回收。其中, 有效问卷503份, 问卷有效率为79.6%。评估之后立即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干预, 干预模式参照文献〔4-5〕方法。主要为: (1)改善人际交往; (2)心理疏导; (3)生命教育。干预时, 按小学、中学、大学分层, 每层对象分别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亲人伤亡情况均衡分成3个小组, 小学每组22人, 中学每组27人, 大学每组18人, 每一层每一组采用不同干预模式进行心理恢复。心理干预2个月后, 对上述干预对象进行灾前、灾后和干预后的问卷调查, 了解自然灾害前后青少年的心理转变过程, 参照文献〔6〕方法对情绪、认知和行为3个范畴进行归类。心理干预1年后, 再对上述干预对象进行回访和问卷调查, 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模式对不同学龄学生心理恢复的效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然灾害造成心理伤害情况 2.1.1 不同学龄、性别学生应急和情绪反应情况(表 1)
表 1 不同学龄性别学生应激反应、需求反应、情绪反应情况(%)

灾后小学男生的需求反应与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学男生的应急反应与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学男生的应急反应和需求反应与女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灾后不同年龄段男女学生的情绪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1.2 不同学龄学生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情况(表 2)
表 2 自然灾害对青少年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灾后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小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P < 0.01)。

2.2 自然灾害后学生心理转变过程(表 3)
表 3 灾害后学生心理转变过程有关表现分布(%)

灾后学生的情绪由当时的害怕、恐惧逐渐转变为乐观、自信; 认知方面由绝望逐渐转变为正确思维、感激社会; 行为方面由当时想逃跑、寻找亲人逐渐转变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3 灾后青少年学生心理恢复影响因素分析(表 4)
表 4 亲人伤亡程度对灾后青少年学生心理恢复的影响

心理干预1年后, 对干预对象进行回访。结果表明, 家人伤亡严重的学生心理恢复时间长, 恢复频率低; 男生表示1~2年可以恢复的频率明显多于女生; 大学生和中学生恢复频率明显高于小学生。

2.4 自然灾害后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效果评价(表 5)
表 5 不同干预模式的心理恢复时间和恢复频率

回访结果表明, 小学生最好的心理干预模式是改善其人际交往, 恢复率为76.5%;中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和心理疏导均可使其心理恢复率达到42%~47%, 与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干预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心理疏导以及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3种干预模式均可达到心理恢复的效果。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灾害发生时青少年的应急反应应随性别和年龄而异, 其中女生和小学生能够采取正确方式的人较少。同时灾后青少年普遍出现了心理需求倾向, 而且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 心理需求结构不一。在情绪反应方面, 自然灾害后所有青少年学生均出现恐惧和悲伤的情绪, 年龄越小, 情绪表现主要是恐惧多于悲伤; 随着年龄增长, 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则处于忧郁状态, 而且女生灾后的恐惧感大于男生。家人出现伤亡、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出现一定程度的生理性疾病和适应能力异常,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 与杨艳杰等7对地震后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

结果还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于亲历的自然灾害需要经历1~2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从忧郁和恐惧的心情中好转起来, 不愿意回忆过去, 而且灾害心理的变化过程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损失情况和亲人伤亡程度等不同, 表明灾后青少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 与张克让等8对严重急性呼吸疾病综合征(SARS)的研究结果一致。

有研究表明, 采取心理卫生教育、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放松技术等, 特别是采取综合心理干预措施, 可提高自我和谐的程度和人际交往的能力9。本研究也表明, 心理干预对灾后青少年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具有明显影响。灾后青少年的心理转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害怕恐惧、忧郁担心、心理重建和心理稳定, 与李磊琼10对地震后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本研究也表明, 干预对象的年龄和教育水平不同, 其适合的干预模式也不同。所以在灾后救援中应根据干预对象实施不同的干预模式, 以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Matthieu M, lvanoff A. Using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theor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assessments of coping strategies after disasters[J]. Brief Treatment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2006, 6 : 337–348. DOI:10.1093/brief-treatment/mhl009
[2] 陈静, 杨旭光, 王静爱. 巨灾后幸存者心理恢复力初步探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1) : 86–91.
[3] 董惠娟, 李小军, 杜满庆, 等. 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1) : 153–158.
[4] 肖旻婵. 运用ACT危机干预模式进行震后心理危机干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 14 : 4–6.
[5] 扶长青. 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6) : 1–4.
[6] 刘斌志. 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及疏导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0) : 1153–1154.
[7] 杨艳杰, 乔正学, 邱晓惠, 等. 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2) : 1512–1513.
[8] 张克让, 徐勇, 杨红, 等. SARS患者、医务人员及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4) : 358–360.
[9] 甘景梨, 高存友, 杨代德, 等. 综合心理干预对新兵应激时生理指标和体能成绩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2) : 167.
[10] 李磊琼. 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与转变过程探索[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6) : 52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