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9, Vol. 25 Issue (3): 380-381   PDF    
煤及燃烧物中多种金属元素ICP-AES法测定
王莹1,2, 康万利3, 康艳红1, 辛士刚1, 郑志国1, 勾颖4     
1. 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分析教研室, 沈阳 110034;
2. 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
4. 沈阳市质量信息服务中心
关键词     燃烧物     金属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增加,煤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引起重视1, 2,煤燃烧过程中污染元素进入大气、水、土壤,易被人体和动物直接吸收,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3-5。因此,准确测定这些元素在煤及其燃烧产物中的含量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高压密封硝化罐对原煤及煤燃烧后的底灰、飞灰样品进行处理,将化学计量学应用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原煤及底灰、飞灰中2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工作条件

DRE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美国Leeman公司)。功率1.0 kW、氩气压力0.55 MPa、冷却气流量15 L/min、辅助气流量0.5 L/min、雾化器压力374.06 Pa、提升量1.5 ml/min、观察位置自动优化。高压硝化罐(聚四氟乙烯高压熔样器)(上海冶金研究院)。超纯水器(Airum611di),电子天平(B211D)(德国赛多利斯公司)。

1.2 试剂与标准溶液

硝酸(MOS级)、高氯酸、氢氟酸(GR,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标准储备液:Ca、Mg、K、Co、Ni、Al、Zn、Cu、Ba、Li、Sr、Mn、Cd、Cr、Se、Sn、As、Hg、Pb、Au、Pt、V、Ti、Tl、Ce的标准液均为1 000 μg/ml (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混合标准溶液1:将标准储备液用2%硝酸逐级稀释,混合至Ca、Mg、K、Co、Ni、Al、Zn、Cu、Ba、Li、Sr、Mn浓度分别为0.00,5.00,10.00 μg/ml。混合标准溶液2:将标准储备液用2%硝酸逐级稀释,混合至Cd、Cr、Se、Sn、As、Hg、Pb浓度分别为0.00,1.00,2.00 μg/ml。混合标准溶液3:将标准储备液用2%硝酸逐级稀释,混合至Au、Pt、V、Ti、Tl、Ce浓度分别为0.00,1.00,2.00 μg/ml。

1.3 样品处理

将煤及底灰、飞灰样品研磨碎过100目筛,准确称取样品0.200 0 g于高压消化罐中,时间为3 h,取出硝化罐冷却,把硝化罐中的溶液全部移入50 ml容量瓶中,以2%硝酸定容,待测。同时做空白实验。

1.4 测定方法

在ICP-AES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制作各元素标准曲线,对样品进行测定。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

2 结果 2.1 分析波长的选择及背景的校正(表 1)
表 1 各元素分析线波长

ICP-AES法对每个元素的测定都可以同时选择多条特征谱线,而且光谱仪具有同步背景校正功能,因此,实验中对每个测定元素选取2~3条谱线进行测定,综合分析强度、干扰情况及稳定性,选择谱线干扰少、精密好的分析线。

2.2 最佳硝化条件的选择

本文采用化学计量学中正交实验设计,选择L16(44)正交表,按四因素、四水平进行正交实验,通过方差分析选择最佳的样品处理条件为:硝化温度:120 ℃;硝化时间:3 h;酸配比(HNO3:HClO4:HF=4:2:1);酸用量为8.00 ml。

2.3 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

对空白样品溶液重复测定10次,取3次标准偏差所对应的浓度为各元素的检出限,各元素检测限为0.000 2~0.015 3 μg/g。相对标准偏差 < 2.31%。

2.4 回收率测定

采用最佳实验条件,对原煤样品中25种元素分别做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90.0%~110.0%。

2.5 样品含量的测定(表 2)
表 2 煤及底灰、飞灰中金属含量(mg/g)

对抚顺煤矿的煤及其燃烧后的底灰、飞灰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3 讨论

采用低温高压密封硝化罐对原煤及煤燃烧后的底灰、飞灰样品进行处理,此硝化方法用样量少,环境污染也小;而化学计量学是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中,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条件,通过方差分析选择最佳实验条件,即省时、又省力,能够以少的实验次数获得更多的信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且多元素同时测定。本文将几种方法相结合测定了原煤及底灰、飞灰中2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表明:煤燃烧后的底灰、飞灰中微量金属元素普遍得到了富集。依照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标准值,常量元素Cu、Zn等基本在正常范围。而煤燃烧后的底灰、飞灰中,元素As、Hg、Pb、Cd、Cr等严重超标,这些元素均为环境毒害元素,因此,煤燃烧后底灰、飞灰的处理、排放及再利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迎晖, 郑楚光, 游小清, 等. 燃煤过程中易挥发有毒痕量元素的相互作用[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1, 7(4) : 29–33.
[2] 赵桂贞, 王琴萍, 吕兴梅, 等. 环境污染化学[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178-183.
[3] 胡长兴, 周劲松, 骆仲泱, 等. 烟气脱汞过程中活性炭喷射量的影响因素[J]. 化工学报, 2005, 56(11) : 2172–2177.
[4] 邹本东, 敖登高娃, 尚洪山, 等. 褐煤中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ICP-AES分析[J]. 环境化学, 2005, 24(1) : 69–72.
[5] 吕海亮, 陈皓侃, 李文, 等. 义马煤中几种微量污染元素的赋存形态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 2003, 31(1) :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