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的光荣权利和义务, 大力推进无偿献血才能从根本保证血液质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1〕, 同时献血还可增强身体免疫力。献血者从对献血知识的初步认知到采取自愿无偿献血的行为亦是践行知识、态度、行为(KAP)理论的转变过程〔2〕。目前的无偿献血工作主要有2种模式:计划指令性无偿献血和个人自愿无偿献血〔3〕。根据国内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态势和国外的经验, 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应该成为无偿献血工作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开展, 本次对江苏省南京市个人自愿无偿献血人群进行献血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 随机抽取2007年6月在南京市街头献血车内进行个人自愿无偿献血的人员, 共获得有效调查表698份。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对南京市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状态、有关献血情况和对无偿献血的态度等, 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双轨录入,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 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个人自愿无偿献血者721人, 获得有效调查表698份。学生人群占本次调查总数的53.0%, 故分析职业时将其分为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非学生群体中, 自由职业者占17.8%, 工人占11.8%, 服务员占5.4%, 职员占4.8%, 军人占3.2%, 民工占1.8%, 医务人员占1.2%, 农民占1.0%。性别分布:男性占50.9%, 女性占49.1%;学生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为1:1.25, 非学生群体男女性别比为1:0.73。年龄分布:最小18岁, 最大52岁, 平均年龄(22.56±4.99)岁。主要集中在19~25岁, 占调查总人数的83.1%, 30岁以上人数仅占调查总数的8.6%。学生平均年龄为(20.15±1.41)岁, 非学生平均年龄为(25.17±6.06)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文化程度:69.8%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学生中, 96.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非学生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为40.1%。献血次数:54.2%献血者为首次参加献血, 其中学生217人, 占学生首次献血的57.4%。将2次及以上的献血者称为多次献血者, 多次献血者占45.8%。
2.2 献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表 1, 2)![]() |
表 1 献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n=698) |
![]() |
表 2 不同次数献血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此次调查人群中, 多次献血者对"献血对身体没有影响"、"献血不会感染爱滋病"和"献血不会感染肝炎"3个问题的知晓率显著高于首次献血者(P < 0.05);而开展无偿献血有助于控制爱滋病的传播和临床用血液价格的组成方面的知晓率, 多次献血者和首次献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献血者对公众未献血原因推测调查的698人中, 不仅调查本人的献血情况, 还让其对公众未献血原因进行推测。对于公众没有献血经历, 存在2种观点, 4.7%的人认为公众未参加无偿献血, 是因为对献血不了解; 94.7%的人认为献血不安全, 怕对自身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0.6%的人表示不清楚。
2.4 献血意向分析此次调查的698名献血员中, 有92.14%的人有意再次献血, 61.6%的人有意成为应急员, 30.2%的人愿意捐献骨髓, 有意再次捐献血液的比例明显高于愿意捐献骨髓的比例。不同人群献血意向比较, 首次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比例(87.8%)低于多次献血者(95.6%)(χ2=12.29, P < 0.05)。在学生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非学生群体中, 首次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的比例(81.4%)低于多次献血者(97.1%)(χ2=12.76, P < 0.05)。
3 讨论献血者从对献血知识的初步认知到采取自愿无偿献血行为要遵循"知-信-行"的转变过程〔4〕。一项关于献血态度和献血行为关系的研究〔5〕, 证实了献血的积极态度会影响实际的献血行为。本调查发现, 多次献血者对相关献血知识的了解要好于首次献血者, 多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意向也高于首次献血者。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观念已得到多数献血者的认可, 但仍有1/3~1/2的献血者存在献血可能会感染艾滋病和肝炎的担心。应对输血相关疾病知识和献血的安全性进行针对性宣传。本次调查自愿无偿献血者中, 学生为献血的主要人群, 与以往的报道一致〔5〕。学生群体对《献血法》的了解程度以及参与无偿献血的比例均可反映国家对《献血法》宣传度是否足够及全社会参与无偿献血的情况〔6〕。本次调查发现, 学生多次献血比例低于非学生, 可能是学生乐于尝试新生事物, 但较难保持连续的热情。因此, 在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中, 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 不但要吸引学生参与无偿献血, 而且应促进使其向多次、固定献血方向发展。
无偿献血是保证医疗安全用血的必由之路, 能从根本上清除有偿供血带来的各种弊病, 保证血液质量, 保护受血者的安全, 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7〕。
[1] | 王乃红, 傅雪梅, 廖耘. 成都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与人群结构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5) : 378–381. |
[2] | 文国新, 美黑丽, 赵俊岭. 浅淡KAP理论与自愿无偿献血招募[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5) : 438–439. |
[3] | 宫伟, 邱艳, 郑英杰, 等. 北京市无偿献血工作的现状和思考[J]. 中国输血杂志, 2006 : 19. |
[4] | 高东英, 梁万年, 高国静, 等. 北京市社区居民无偿献血知晓情况调研[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4) : 331–333. |
[5] | 陈李, 叶志勇, 陈筱华. 不同人群无偿献血心态分析及干预对策[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3) : 173–174. |
[6] | 刘洪莉, 唐荣才, 刘衍春, 等. 南京地区大学生无偿献血意识及行为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9) : 1144–1145. |
[7] | 周银素, 陆典瑞, 卢岑, 等. 江门市大中专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5) : 41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