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9, Vol. 25 Issue (3): 259-261   PDF    
不同安置方式对移民心理健康影响
王琳1, 丛建妮1, 汪洋1, 刘琴1, 李敏2, 李革1     
1.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重庆 400016;
2. 第三军医大学护理部
摘要: 目的 分析"就地后靠"与"外迁安置"2种安置方式对移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通过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种问卷调查, 研究不同安置方式对移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 与"就地后靠"相比, "外迁安置"移民在社会支持、邻里和睦、生活质量等方面较差(P < 0.05)。在SCL-90中, "外迁安置"移民在症状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得分均高于当地居民(P < 0.01), 同时, 精神病性得分高于"就地后靠移民"(P=0.018 5)。 结论 与"就地后靠"相比, "外迁安置"对移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安置方式     移民     心理健康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resettlements on mental health of immigrants
WANG Lin, CONG Jian-ni, WANG Yang, et 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resettlement nearby the reservoir" and "resettlement faraway the reservoir"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immigrants. Methods Residents general questionnair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resettlements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immigrants selected by cluster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Results The social support,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immigrants resettled faraway the reservoir were worse than that of the immigrants resettled nearby the reservoir (P < 0.05).The scores of general, body force, dumps, anxiety hostility and the psychotic aspects of the immigrants resettled faraway the reservoir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local residents (P < 0.01).The score of the psychotic aspect of the immigrants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mmigrants resettled nearby the reservoir (P=0.018 5). Conclusion Migrating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immigrants reseetled faraway the reservoir than on that of immigrants resettled nearby the reservoir.
Key words: resettlement manner     immigrant     mental health    

三峡移民工作从1993年有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搬迁的移民数量高达140多万。三峡移民大都属于政策性移民,迁移后他们原有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改变将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要实现三峡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策略,合理的移民安置方式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之一。三峡移民安置方案分为“就地后靠”和“外迁安置”2种,为评估2种安置方式对移民的稳定、发展、致富及心理健康是否有利,本课题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05年3~4月进行现场调查,定量研究2种安置方式对移民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今后移民的正确安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就地后靠”和“外迁安置”2种方式安置的三峡移民。三峡移民是指因为三峡水利工程离开原居住地移居到其他地方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居民。按照三峡移民的安置方案,选定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巴阳镇为“后靠移民”调查点,“外迁安置”移民选择的是从云阳迁出至四川省内江市、自贡市的三峡移民(迁往四川省以外的外迁移民另有专题研究)。除2种安置方式移民相互对照外,还设计了移民安置地当地居民作为非移民对照。当地居民是指在移民安置点居住时间超过5年的非移民。

1.2 方法

通过与调查地点的当地三峡移民主管部门联系,获取迁入当地的移民资料,并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个有移民的乡镇(或区)作为调查点,进一步按性别等比例分层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当地居民的抽样是按1:1配比的方法,在选出移民的抽样点乡镇(或区),以移民的住点为圆心,按性别相同、年龄差别 < 5岁且与移民住家距离最近的原则选取当地对照。要求调查对象年龄为18~75岁成年人,排除聋哑者、智障者、严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严重精神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居民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心理健康主要以SCL-90结果为评定标准。

1.3 统计分析

采用SAS 8.2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2样本t检验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515份,回收问卷515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03份,有效问卷率97.67%,共调查“就地后靠”移民163名,对照152名;“外迁安置”移民100名,对照100名。“就地后靠”移民与“外迁安置”移民之间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对象均衡性较好。

2.2 “就地后靠”移民和“外迁安置”移民的SCL-90评定结果比较(表 12)
表 1 外迁安置移民和当地居民症状自评状况比较(…x±s)

表 2 外迁安置移民和当地居民因子分≥2分的检出率比较

“就地后靠”移民与当地居民比较,除焦虑得分高于当地居民(P < 0.01)外,其他各项得分及因子分≥2分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外迁安置”移民在症状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得分均高于当地居民(P < 0.01),同时,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及一个因子以上得分≥2分的检出率也均高于当地居民(P < 0.05)。

外迁安置"移民与"就地后靠"移民比较, 精神病性得分高于"就地后靠"移民(P=0.0185);从检出率比较, "就地后靠"移民的抑郁、焦虑、敌对≥2分的检出率均低于"外迁安置"移民(P < 0.05)。

2.3 社会支持情况比较

“就地后靠”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支持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迁安置”移民的客观支持分低于当地居民(P=0.008 1)。

2.4 其他影响因素比较

(1)“就地后靠”移民与当地居民比较:2人群医疗保障、性格构成均一致,而职业(χ2=13.339 1,P=0.004 0)和经济状况构成(χ2=12.922 7,P=0.001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外迁安置”移民和当地居民比较:调查了“外迁安置”移民和当地居民在职业、经济状况、性格构成均一致,而医疗保障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就地后靠”移民与“外迁安置”移民比较:2个人群医疗保障构成一致,职业、经济状况、性格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地后靠”移民以下岗或无业为主,“外迁安置”移民以农民为主(P < 0.000 1);经济状况均以≤2700元的为主,但“就地后靠”移民其次是2 700~6 700元,“外迁安置”移民其次是>6 700元(χ2=9.047 2,P=0.001 8);“就地后靠”移民以一般性格的较多,“外迁安置”移民以外向性格的较多(χ2=7.580 5,P=0.022 6)。(4)邻里和睦情况比较:“后造移民”内部及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和睦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迁安置”移民内部及当地居民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就地后靠”移民与当地居民在关系以好居多,而“外迁安置”移民以一般居多。(5)生活质量比较:52.76%“就地后靠”移民觉得自身的整体生活质量较移民前有所下降,29.45%觉得差不多,17.79%觉得生活质量提高;70.00%“外迁安置”移民觉得自身的整体生活质量较移民前有所下降,28.00%觉得差不多,2.00%觉得生活质量提高。“就地后靠”移民与“外迁安置”移民比较,“外迁安置”移民自身感觉生活质量降低的比例更多(χ2=15.056 2,P=0.000 5)。

3 讨论

从社会心理应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1。社会支持主要通过缓冲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认知和压力产生后对压力的再评价来降低甚至消除压力的反应,间接地保护个体健康2。最近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及文化整和都是对移民的心理健康起保护作用的重要因素,而社会支持不足可能在精神障碍与心身疾病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3。“就地后靠”移民由于就在原驻地安置,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的网络变化不大,表现为社会支持和当地区别不大;“外迁安置”移民由于基本是小群体居住,接触的人也多原有亲属等,明显未融入当地社会。而且,由于移民的迁入,使当地居民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并得不到赔偿,形成一定的矛盾,也使移民更难融入当地社会。调查显示,“外迁安置”移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与庄立辉等报道一致4。“外迁安置”移民的邻里关系明显没有“就地后靠”移民的邻里关系融洽,说明“外迁安置”移民未融入当地社会,较难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外迁安置”移民与“就地后靠”移民相比,自我感觉生活质量降低的比例较大。调查显示,“外迁安置”移民的医疗保障不如当地居民,这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外迁安置”移民在躯体方面的保障低于当地居民,会增加他们与当地居民的距离感,产生落差心理,增加他们的不满,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失业会增加职业紧张感,导致或透发抑郁性疾病等精神心理障碍5, 6。社会经济是保证人们享受充分公共卫生的首要因素,补偿不足与收入不高会对移民心理产生一定的悲观情况7。虽然,调查显示“外迁安置”移民的职业、经济状况、性格都要好于“就地后靠”移民,但“外迁安置”移民的心理健康比“就地后靠”移民差,这进一步反映了外迁安置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放改善移民的心理健康:(1)尽量选择就地后靠的安置方案,尽量将亲戚、朋友集中安置在一个地方。(2)移民安置地要制定一些利于移民融入当地民众的策略与措施,加强他们间的接触与合作。(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完善外迁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移民的安全感。(4)注重人文关怀,通过文化作品、宣传文化活动等形式对移民进行教育,疏导心理,化解情绪,调整心态,使移民形成并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5)开展移民培训,使移民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发展生产,增加移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初锐, 李永鑫, 胡瑜. 社会支持的调节的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5) : 1116–1119.
[2] 丁宇, 肖凌, 郭文斌, 等.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模型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3(3) : 161–164.
[3] Tai-Ann Cheng, Andrew Chang, Jung-Chen B. Mental health aspects of culture and migration[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1999, 12(2) : 217–222. DOI:10.1097/00001504-199903000-00014
[4] 庄立辉, 郭继志, 汪洋, 等. 三峡库区移民与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5) : 535–536.
[5] 刘亚青. 职业性紧张对健康的影响[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1998, 4(3) : 280–282.
[6] 张淑华, 孙书华. 影响失业者心理健康的压力及其应对机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12) : 160–163.
[7] 庄立辉, 郭继志, 汪洋, 等. 水库移民心理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6, 12(23) : 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