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9, Vol. 25 Issue (2): 157-160   PDF    
不同地区汉族应征男青年体格健康指标比较
尚磊1, 李沪建2, 江逊3, 徐勇勇1     
1. 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西安 710032;
2. 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3.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小儿科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汉族18~20岁应征男性青年体格发育现状和地区差异, 为医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方法, 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0个县(区)73000名男性应征青年的体格状况进行调查, 对12项体表指标进行测量.以其中的汉族18~20岁男青年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我国汉族应征男青年平均身高为(169.1±5.5) cm, 平均体重为(58.1±8.3) kg, 平均胸围为(82.6±5.8) cm, 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0.3±2.5) kg/m2, 平均维尔维克指数为(83.2±7.0).男青年身高北方比南方高1.7 cm; 体重北方比南方重3.5 kg; 下肢长和上肢长北方比南方分别长1.5和0.5 cm; 胸围、腰围和臀围北方比南方分别宽1.8, 1.2和2.2 cm.身高城市比乡村高1.8 cm; 体重城市比乡村重1.7 kg; 下肢长和上肢长城市比乡村分别长1.1和0.7 cm; 胸围、腰围和臀围城市比乡村分别宽1.8, 2.2和1.8 cm.胸围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均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肩宽指数西北地区最小为23.1, 西南、华东地区最大为24.5和24.4.坐高身长指数东北最小为52.8, 华东最大为54.6.躯干腿长指数东北最大为90.4, 华东最低为84.0.各营养指标均为东北、华北地区最高, 而西北、西南地区最低. 结论 中国汉族男青年体格发育水平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应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气候、经济对青少年体型的影响.
关键词体格     应征男青年     地区差异     汉族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on indexes of Han male youth recrui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SHANG Lei, LI Hu-jian, JIANG Xun, et al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Facul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ctuality and geographic difference of constitution indexes among Han recruited male youth aged 18-20 in China fors tudy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tomy and adolescen thealth. Methods One hundred sampling spots were selected among 31 provinces in China by cluster sampling.73 000 subjects aged 17-21 years were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manual of an thropomety.The data of Han recruited male youth aged 18-20 was selected.All analys is were carried out with SPSS 13.0. Results For Han recruited male youth investigated, the mean height was 169.1±5.5 cm; the mean weightwas 58.1±8.3 kg; the mean chest circumference was 82.6±5.8 cm; the mean BM Iwas 20.3±2.5 kg/m2;and the mean Vervaeck index was 83.2±7.0.The average height formale youth in north was 117 cm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 the average weight for male youth in north was 3.5 kg heavi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 the average length of lower limbs and upper limbs for male you in north were 1.5 and 0.5 cm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chest circumference, waist circum ference and hipcircumference for male youth in north were 1.8, 1.2 and 2.2 cm wid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There was a decrease tendency of chest icrcum ference and Pignet index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The shoulder/height index formale youth in north-west w as the smallest (23.1), and for south-west and east-China were the the biggest (24.5 and 24.4 respectively).The sitting height index for male youth in north-east was the smallest (52.8), and for east-China was the biggest (54.6).The trunk-leg index formale youth in north-east was the biggest (90.4), and was the smallest (84.0) for east-China.Indexes in nutrition status for male youth in north were greater than that of in south.The diffe rence in nutrition index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as consistent for north and south. Conclusion Th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 of constitution in Han recruited male youth is significan.t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and economy on adolescents'som a to types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Key words: constitution     recruited male youth     geog raphical difference     Hannationality    

体格可反映一个人的体质健康、营养状况和发育水平;体格对人体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情感、气质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其职业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医学、营养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3。本文根据大样本调查资料,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汉族应征男性青年体格状况的差异,旨在为体育选材、运动锻炼、营养学、人类学、法医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男青年体格状况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1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各地的人口、兵员数量、征兵员额、地理、经济等状况选择100个县(市、区)作为抽样调查点,对73 000名应征男性青年的体格状况进行了测量。选择其中18~20岁汉族男青年的体格测量数据为基本资料,共55 492名。

1.2 方法

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体格测量按照《人体测量手册》4进行。主要分析指标: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等12个能直接体现体格特征的体表测量指标;以此12项指标为基础派生了反映身体围度、比例及营养状况的指标,各指标计算参照文献〔5〕。比较地区划分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方(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和北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按行政区划分为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中南地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

1.3 统计分析

在EpiInfo软件下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地区男青年体格状况比较(表 1)

不同地区之间各体表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项体表测量指标均为西南地区最小,华北地区最大(除坐高外)。胸围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均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肩宽指数西北地区最小为23.1,西南、华东地区最大为24.5和24.4。坐高身长指数东北最小为52.8,华东最大为54.6。躯干腿长指数东北最大为90.4,华东最低为84.0。各营养指标均为东北、华北地区最大,而西北、西南地区最小。

表 1 我国不同地域汉族应征男青年体表测量指标比较(x±s)

2.2 南、北方及城乡汉族应征男青年体格状况指标比较(表 2)
表 2 我国南北方及城乡汉族应征男青年体格状况指标比较(x±s)

2.2.1 南、北方应征男青年体格状况比较

体表测量身高北方比南方高1.7 cm;体重北方比南方重3.5 kg;下肢长和上肢长北方比南方分别长1.5和0.5 cm,胸围、腰围和臀围北方比南方分别宽1.8,1.2和2.2 cm, 12项测量指标,除坐高南北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反映围度的指标看,除肩宽指数南北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均为北方大于南方,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反映比例的指标看,除坐高身高、上肢长身高指数北方小于南方外,其余指标均为北方大于南方。经统计学检验,除上肢长身高指数南北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看,各指标均为北方大于南方,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2 城、乡应征男青年体格状况比较

体表测量指标城、乡相比,身高城市青年比乡村青年高1.8 cm,体重城市比乡村重1.7 kg,下肢长和上肢长城市比乡村分别长1.1和0.7 cm,胸围、腰围和臀围城市比乡村分别宽1.8,2.2和1.8 cm,各指标城、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反映围度的指标看,除肩宽指数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均为城市大于乡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反映比例的指标看,除下肢长身高、上肢长身高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城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躯干腿长指数、下肢坐高指数为城市小于乡村、坐高身高指数为城市大于乡村。从反映营养状况的指标看,除利维指数和贝利迪西指数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城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均为城市大于乡村。

3 讨论

我国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早在1959年,叶恭绍教授就提出了我国儿童身高、体重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以后许多调查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3, 6。本文依据第三次全国应征青年体质调研数据分析了我国18~20岁汉族应征男青年体格测量指标的地区差异。结果发现,我国应征男青年体质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总体表现为北方较南方身高高、腿长、躯干短;城市各长度指标均大于乡村;北方肩较南方窄,胸、腰、臀均较南方宽,城市青年各围度指标均比乡村宽;北方较南方体重重、营养好,城市较乡村体重重、营养好。12项体表测量指标均为西南地区最小,华北地区最大(除坐高外)。胸围指数和维尔维克指数均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各营养指标均为东北、华北地区最大,而西北、西南地区最小。

不同地区应征男青年体格状况差异,主要是由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别很大,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由此造成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和营养配给的不均衡。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造成不同地区政府、社会、家庭为青少年提供的体育锻炼场地和体育设施分布不均。社会文化的差异造成人们对体格发育状况的认识不一,对体育及体力劳动对体型、体质发育水平的影响认识不够。城乡青年体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城市相对乡村经济发达、营养状况较好、体育设施和对体育普及的重视程度较高所致。因此,应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自身对良好体格的认识,各地应针对本地青少年体格发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通过营养、体育锻炼、体力劳动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改善我国青年的体型弱点。

参考文献
[1] 刘宝林.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1) : 1–2.
[2] 任红. 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现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 3073–3074.
[3] 张迎修. 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水平的地域特征[J].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3) : 351–352.
[4]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264-300.
[5] 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 人体测量与评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154-162.
[6] 张迎修. 中国汉族儿童少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J]. 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4) : 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