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交往焦虑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社会支持对不同社会特征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以指导大学生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缓解其交往焦虑和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素质。于2007年6月对辽宁省沈阳市4所大学大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从沈阳医学院、辽宁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师范大学4所高校(2本录取)的大二学生中各随机抽取100人,共400人。每个学校按照性别比例、来自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等比例选取被试,其中男生40人,女生60人;城市60人,乡村40人;独生子女60人,非独生子女40人。
1.2 方法采用团体测试方法,主试由辅导员担任。实测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调查工具:(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调查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事或同学;第6、7题中的配偶改为配偶或恋人。(2) 交往焦虑量表(IAS)[1];用于评定主观社交焦虑体验。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其总评分从1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比较(表 1)4所高校的大二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师范学校、医学院校、工业院校及综合型大学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状况比较一致。
![]() |
表 1 不同大学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结果比较(x±s ,分) |
2.2 不同社会特征大学生得分比较(表 2)
4所高校不同性别学生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女生分数均高于男生。同时来自城市或乡村、是否独生子女等不同特征的主观支持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来自乡村和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其主观支持分高于来自城市和独生子女的学生。
![]() |
表 2 不同社会特征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分比较(x±s ,分) |
2.3 不同院校及性别学生交往焦虑情况
4所高校的不同性别学生的交往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女生交往焦虑得分高于男生,但来自于城市或乡村、是否独生子女等不同类别的交往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76名学生得分50分,24.8%的学生处于高交往焦虑状态。4所高校的被试学生社会支持与交往焦虑之间相关系数为-3.85,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3 讨论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其特征与个体的特定情境下的焦虑反应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2]。本调查表明,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上女生高于男生,可能与性别角色、传统社会观念和社会期望有关[3]。乡村和非独生子女的学生考上大学的难度大,一旦考上,自我价值实现和正性情感支持的体验要高于城市学生,而且通过家教、兼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锻炼交往能力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可能是其主观支持分高于城市学生的原因之一。由于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存在来自家庭或学校的社会支持偏差,有的家庭缺乏交流与关爱,忽略了感情或情绪支持等其他必要形式的社会支持;有的过分严厉或溺爱,忽视其良好品质和独立个性的形成;部分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素质教育,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学生对本校教师作咨询多有顾虑。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培养大学生宽广的胸怀,学会支持并会利用支持。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4]。指导他们学会驾驭情绪,缓解交往焦虑,协调社会交往,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127-129. |
[2] | 陶沙, 李伟. 抑制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其满意度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1) : 39–41. |
[3] | 丁锦红, 王净. 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1 : 114. |
[4] | 黄万琪, 周威, 程清洲.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2) : 13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