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2007年12月在河北省某高校本科生中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抽取1 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筛选出有效问卷725份。其中男生390人,女生335人。专业构成:医学生189人,农学生178人,文学生171人,理工生187人。年级构成:一年级学生213人,二年级学生209人,三年级学生192人,四年级学生111人。
1.2 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和自行编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采用5级评分(1~5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班级、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等。采用群体调查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当场发放问卷被试独立作答当场收回问卷。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
2 结果 2.1 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青年组常模的比较(表 1)由表 1可见,本校大学生除了躯体化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无明显差异之外,SCL-90其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5或P<0.01) 。
![]() |
表 1 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x ± s, n=725) |
2.2 SCL-90各因子异常者情况
在轻度以上心理异常者中,各因子按所占比例的大小递减顺序排列依次为:强迫326人,占44.97%;人际关系敏感251人,占34.62%;精神病性218人,占30.07%;偏执99人,占27.45%;抑郁196人,占27.03%;敌意181人,占24.97%;焦虑127人,占17.52%;恐怖93人,占12.38%;躯体化62人,占8.55%。
2.3 各因子异常情况发生率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571人,占调查人数的78.76%;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33人,占4.55%;有偏重心理问题的学生27人,占3.72%;中度以上心理异常的学生占8.27%。
2.4 不同年级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表 2)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3项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其中强迫因子得分一、二年级高于三、四年级(P<0.05或P<0.01)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一、二年级高于三、四年级(P<0.05) ;敌意因子得分随年级增高逐渐增大,四年级明显增大(P<0.05) 。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
表 2 不同年级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x ± s) |
2.5 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表 3)
不同专业大学生除恐怖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SCL-90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其中,理工类学生在除恐怖因子之外的其他各项得分均为最低,而且与其他3个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医学类学生在除恐怖因子之外的其他各项得分均为最高,但医学、农学、文学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SCL-90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
表 3 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x ± s) |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本组大学生除了躯体化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无明显差异之外,其他各项心理健康指标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说明本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中度以上心理异常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8.27%,而有轻度心理困扰的学生占78.76%,与范中攀[2]调查结果接近。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困扰具有普遍性,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重视。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低年级学生明显较高年级学生差,可能与低年级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有关;而敌意倾向随年级增高逐渐增大,是由于随着年级增高面临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压力、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造成。以上调查结果与王挺等[3]研究不同,可能与所研究对象的专业构成不同有关。建议在低年级学生中及早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环境适应教育,使他们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处理好各种关系。对毕业班大学生,应重点进行就业指导和适应社会训练,使他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勇敢走向社会。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个专业,而医学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由于不同专业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方法和生活理念的培养等都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各专业在学习压力、择业广度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上亦有差别[4],尤其医学生学习任务最重、面临就业压力更大,与王挺等[3]和李慧民[4]等研究基本一致,而与彭豪祥等[5]的研究不同。建议对不同专业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医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干预。
[1] | 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精神病杂志, 1986, 12(5) : 260–262. |
[2] | 范中攀. 采用SCL-90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考试周刊, 2007, 29 : 23–24. |
[3] | 王挺, 杜文东. 江苏省大学生SCL-90常模修订[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1) : 38–41. |
[4] | 李慧民, 徐玉芳. 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10) : 1192–1193. |
[5] | 彭豪祥, 谭平, 蒋京川, 等. 710名在校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27(6) : 98–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