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11): 1288-1289   PDF    
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鲲鹏1, 姚岚1, 叶方立2, 向兵2, 孔令浩2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卫生经济教研室, 武汉430030;
2.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亚健康总体情况及各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武汉科技大学1~4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亚健康状态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并用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923名大学生中,亚健康发生率为50.9%,亚健康状态发生的频率随年级的增高而增加;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郁闷心情、失眠、运动时间少等因素均为学生亚健康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经济因素方面,家庭年收入及每月个人消费额与学生亚健康状况有相关性。 结论 高校应采取增加财政投入等措施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亚健康     影响因素     大学生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sub-health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UN Peng, YAO Lan, YE Fang-li, et al     
Medical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sub-health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proof for health care. Method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1~4 grade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cross-section study by a self -developed questionnaire,and the data were satistically analyzed by rank χ2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ub-health was 50.9% in 923 university students,and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had higher rate of subhealth.The medical students had a lower rate of sub-heath than other majors.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sub-health were gloom mind,insomnia,being short of physical training.In the economic main aspects,the family yearly income and individual consumption per month were relative to the students.sub-health. Conclusion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increase finance investment measure to raise student's overall health standard.
Key words: sub-health     influence factor     college student    

亚健康已被医学界称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近年来,高校学生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课题结合国内学者对亚健康成因的相关文献报道[1-5],于2007年9~11月对武汉科技大学1 0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亚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旨在为进一步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整体特征代表武汉地区各高校学生平均水平的武汉科技大学,对象为该校理、工、文、医学4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088人。问卷回收率为86.6%,有效问卷923份,有效率为98%。

1.2 方法

亚健康评价标准:亚健康状态(sub-healthy state)指机体无明显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中间状态[6]。本文参考《中国身心健康量表》[7](CPSHS)和《适应不良自评量表》[7]等调查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心理健康评价、就诊情况及态度调查等4各方面内容,其中个人信息包括学生的社会及经济指标,如性别、年级、专业、家庭住地、家庭年收入,每月支付个人消费情况等;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心理健康评价作为亚健康的评判依据,重点设立了睡眠状况、是否失眠、是否有郁闷心情、郁闷心情来源、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每天运动时间、营养状况、是否早餐8项指标。问卷分5个评分等级,学生的评分越低表明亚健康表征越明显。排除患有一般性疾病(如慢性鼻炎及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心脑血管遗传因素疾病、颈椎病等)且8项评分相加总分<20分的学生纳入亚健康人群评定范围。问卷采取学生自愿、匿名方式填写。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单因素χ2分析初步筛选出危险因素,再用广义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大学生923人,年龄为16~25岁,平均年龄20.13岁。其中男生584人,占63.3%;女生339人,占36.7%。医学专业学生122人,占13.2%;理科261人,占28.3%;工科264人,占28.6%;文科276人,占29.9%。一、二年级学生513人,占55.6%;三、四年级410人,占44.4%。家住农村534人,占57.8%;家住城镇389人,占42.2%。家庭年收入≤1万元795人,占86.1%;每月消费≤600元597人,占64.6%。

2.2 不同特征学生亚健康状况

男生亚健康发生率为50.2%,女生为51.6%,男生与女生的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47.5%,理、工、文科学生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48.7%,51.9%,52.9%,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四年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52.5%,一、二年级学生为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3 经济因素与健康相关因素的分层比较(表 1)

以不同家庭年收入为因变量,各种因素为基本变量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是否早餐、失眠频率、睡眠状况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每月学生消费额为因变量,各种因素为基本变量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是否早餐、是否有郁闷心情3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经济因素对学生健康状况各影响因素(评分值)的分层计算(x ± s)

2.3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2)

以医学生亚健康状态为因变量,各种因素为基本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亚健康相关的8个指标中7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2 学生亚健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为50.90%,低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的70.45%[4];高年级亚健康发生率高于低年级学生,原因可能为高年级大学生上网、睡眠不足、不吃早餐、不按时进餐、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较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亚健康状态。医学专业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医学生便于利用专业优势发现自身健康问题及时治疗[8]。家庭年收入与每月个人消费额这2个主要经济指标与学生健康状况有关。分析其原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及每月个人消费额直接影响学生的用餐行为(经常不用早餐,经常食用低价饭菜等),由此导致学生的营养结构不合理、营养水平低,而此类学生更易出现亚健康状况,同时经济水平低的学生会因为经济原因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出现失眠、郁闷心情,也是导致亚健康出现的直接原因。健康-亚健康-疾病这3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针对当前学生亚健康存在的若干问题,高校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综合对策。

参考文献
[1] 朱丽, 王声氵勇, 范存欣, 等. 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5) : 595–596.
[2] 杨晓林. 医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3) : 378–379.
[3] 谢为民, 王爱婷, 武亚军. 中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9) : 1152.
[4] 王月云, 孙维权, 尹平, 等. 某大学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4(3) : 255–258.
[5] 范存欣, 马绍斌, 王惠苏, 等. 广州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4) : 390–391.
[6] 张曙光. 亚健康的诊断与预防[J].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3, 5(2) : 71–72.
[7] 张理义. 临床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20-28.
[8] Lee A. Should school health educators be regarded as professionals and wha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should they possess[J].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 Promote Educ, 2002, 9(1)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