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正逐渐形成一个热点,亚健康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由于健康、亚健康与疾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如何把握在三者之间界定的度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诊断与治疗上至今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特效治疗药物[1]。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亚健康概念的界定有研究认为,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2]。陈国元等将亚健康分成3个阶段:(1)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等为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其表现可概括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有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3)“前临床”状态:指己经患病但症状不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状态[3]。赵瑞芹等认为,亚健康状态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有潜在病理信息者[4]。刘保延[5]等采用排除法提出了亚健康的定义即持续3个月以上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不适状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该定义使得亚健康的概念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综合各文献的观点,可认为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3方面的改变:身体方面表现为失眠、头昏、乏力、困倦、疲劳、心悸等;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神经质等;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空虚等。
2 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31~50岁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年龄,尤其是40~49岁,占亚健康状态的49.8%,教师、医务工作者、编辑、工程师、技术员等从事脑力劳动较多的人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高技术人员[6]。朱丽等[7]报道,30~40岁是高校教师亚健康危险年龄段,其中女性重度亚健康高于男性,工作不开心,工作时间长,缺乏体育活动等是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危险因素。张素炎等[8]进行的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北方地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21.3%。蔡旭玲等[9]随机抽取了广州市8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亚健康的总发生率为42.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亚健康有关的因素有9个:生活紧张程度、文化程度、是否经常喝浓茶、睡眠情况、工作或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为危险因素,提示亚健康与个人素质、生活方式、各种压力有关。凌慧等[10]对武汉市某小区居民的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的发生率为79.64%,选取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等几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与亚健康状况做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职业为主要因素,其中男性的亚健康状态较女性出现的少,OR值为0.602。与服务行业及其他人员比较,教师、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的亚健康出现率较高。
王红玉等[11]通过对符合亚健康状态诊断参考标准的378份调查问卷中的40项症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怕热、怕冷、疲劳、神疲、早醒为核心症状;目涩、眼胀痛、健忘、咽干、易怒、困倦、入睡难、自汗、头昏、思睡、身痛为亚健康状态的常见症状。
王静[12]等对247份亚健康状态职员的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检测。资料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职员的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值、全血还原黏度值与参考值比较明显增高,其中血浆黏度升高率为79.7%,红细胞压积增高率为68.4%。
3 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原因 3.1 亚健康与应激亚健康的成因是多方面而复杂的,归纳起来是由于机体受到环境、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刺激后机体发生的相应代偿反应,即应激反应[13]。心理社会因素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应激原,职业的竞争、工作的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人际关系的复杂、拥挤、孤独等皆可引起应激反应,此外,机体的自稳态失衡如血液成分改变、心肺功能低下以及环境污染、感染等都是重要的应激原。应激是一种非特异的、相当泛化的反应。其基本的反应是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HPA)的兴奋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反应[13]。研究[14, 15]显示,精神紧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吴思英等[16]研究显示,职业任务水平、个体紧张反应与亚健康状态呈正相关关系;亚健康组教师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正常组。
此外,交感-肾上腺随质的激活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激活都参与升高血压。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还引起代谢的改变,使血胆固醇升高,血管平滑肌细胞钠水潴留,这些因素都可能促进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免疫系统是应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对免疫系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应激时变化最明显的激素为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而两者对免疫系统都显示抑制效应。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的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标记增加[17],尤其是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表面标记增加明显[18],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NK)功能的减弱[1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减弱[20]、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过度表达从而诱发感染,而后者被认为是导致CFS患者出现疲劳、肌痛、记忆减退、低热等症状的重要原因[21]。此外还观察到CFS患者的IgGl和IgG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
3.2 亚健康与血液流变学持续的应激反应,如过度的紧张、兴奋、抑郁、忧虑,愤怒等,是导致血液粘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儿茶酚胺增多,脾脏内α-受体激动导致红细胞排出增多,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液粘度也随之升高[23],进而引起机体血液循环障碍,循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组织或器官尤其是微循环灌注量减少,造成组织或器官的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24]。这一系列异常的变化,是造成变性、水肿、炎症、坏死、硬化或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的基础,它发生在临床出现症状或体征之前,即健康与疾病的过渡阶段—亚健康状态。所以,有理由认为,血液流变性异常是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4 亚健康状态的评价从亚健康的概念来看其最主要的2个特点就是不适和能力减退,它至少可以包括4种情况:(1)隐匿进展的临床无明显表现的慢性疾病持续过程;(2)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受损、内分泌系统的不稳定,造成相应、相关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紊乱;(3)一些疾病的隐性感染过程;(4)尚不能诊断为疾病的心理障碍[4]。从而主要表现出4方面的症状:肌肉症状、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症状、精神症状。目前亚健康状态的评价主要是以问卷为主,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自制的问卷,但是问题多少不等,也无统一的判断标准。
陈青山等[25]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认为亚健康标准为在1年时间内持续1个月以上出现所列18种症状中1项以上者。刘保延等制定了亚健康中医基本征候调查问卷[26],问卷由一般信息、躯体状况、生活状态、精力状况、个人禀赋、社会环境状态等6个模块组成,问卷的克朗巴哈α信度为0.9309,因子分析结果也证实了理论构想。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7个亚健康亚型。胡芳[27]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调查来评价亚健康状态;吕兆彩等[28]参考SCL-90表自行设计亚健康调查问卷;李燕华等[29]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自填式健康问卷亚健康状态。CMI判定方法:CMI问卷分成18个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顺序,共195个问题。每个问题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者记0分。全部项目相加得出CMI的总分。采用男性总分≥35,M-R≥15分;女性总分≥40分,M-R≥20分。达到此标准的即为正常人群中筛查到的躯体和心理障碍者。
5 展望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现代人注重健康、重视在疾病前防范其发生及发展的健康新思维的充分体现。目前国外研究较多的是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已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从国内文献来看,亚健康的概念要比CFS广泛得多。虽然认为亚健康与职业紧张、工作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但是其发生机制并未得到确证。
目前关于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很多,但是多数采用自制问卷和判定标准,使得研究结果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在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上很少采用比较客观的指标,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差别较大。虽然对亚健康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在界定和排除疾病上很难使其精确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应立足于与其今后可能发展成为的临床疾病相关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亚健康时人体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包括生理、生化、内分泌、免疫等指标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和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 龚海洋, 王琦. 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9) : 1–6. |
[2] | 董玉整. 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9) : 758–759. |
[3] | 陈国元, 刘卫东, 杨磊, 等.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0, 15(2) : 101–102. |
[4] | 赵瑞芹, 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 19(1) : 10–131. |
[5] | 刘保延, 何丽云, 谢雁鸣, 等.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11) : 801–802. |
[6] | 闫伯华, 黄志坚, 丁国允. 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5) : 465–467. |
[7] | 朱丽, 王声氵勇, 范存欣, 等. 高校青年教师亚健康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5) : 595–596. |
[8] | 张素炎, 常群英, 刘洁. 北方地区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及其分析[J]. 医学动物防治, 2003, 19(4) : 208–209. |
[9] | 蔡旭玲, 张冠群, 苏宁. 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5) : 35–37. |
[10] | 凌慧, 胡樱, 任宁. 武汉市某小区居民亚健康状况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04, 17(20) : 15–17. |
[11] | 王红玉, 高颖. 亚健康状态378例40项症状分析述评[J]. 中医药学刊, 2004, 22(4) : 624–625. |
[12] | 王静, 陈耀平, 高中芳, 等. 247例亚健康状态干部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检查结果[J]. 宁夏医学杂志, 2003, 25(12) : 371–373. |
[13] | 金惠铭, 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 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10-215. |
[14] | Bruce S McEwen. Allostasis and allostatic load:Implications for neuropsychopharmacology[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0, 22 : 108–225. DOI:10.1016/S0893-133X(99)00129-3 |
[15] | De Bellis, Baum AS, Birmaher B, et al. Biological stress systems[J]. Biol Psychiatry, 1999, 45 : 1259–1270. DOI:10.1016/S0006-3223(99)00044-X |
[16] | 吴思英.中学教师亚健康状态与职业紧张的关系及其对工作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
[17] | L D Devanur, J R Ker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 J Clin Virol, 2006, 37 : 139–150. DOI:10.1016/j.jcv.2006.08.013 |
[18] | Judith B Prins, Jos W M Van der Meer, Gijs Ble-jenberg.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 Lancet, 2006, 367 : 346–355. DOI:10.1016/S0140-6736(06)68073-2 |
[19] | Levine PH, Whiteside TL, Friberg D, et al. Dysfunction of natural killer activity in a family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 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 1998, 88 : 96–104. DOI:10.1006/clin.1998.4554 |
[20] | Tomoda A, Joudoi T, Rabab el-M, et al.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modulation:comparis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normal controls[J]. Psychiatry Res, 2005, 134 : 101–104. DOI:10.1016/j.psychres.2005.01.002 |
[21] | Kelley Kw, Bluthe RM, Dantzer R, et al. Cytokine-induced sickness behavior[J]. Brain Behav Immun, 2003, 17 : S112–118. DOI:10.1016/S0889-1591(02)00077-6 |
[22] | Natelson BH, LaManca JJ, Denny TN, et al. Immunologic parameters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ajor depression,and multiple sclerosis[J]. Am J Med, 1998, 105 : 43S–49S. DOI:10.1016/S0002-9343(98)00165-X |
[23] | Mafmi C, Totaro R, De Sanfis F, et al. Stroke in young adults in the community-based Laquila registry:incidence and prognosis[J]. Stroke, 2001, 32 : 52–56. DOI:10.1161/01.STR.32.1.52 |
[24] | 孙树津, 龙天渝, 俞为群. 肾上腺素能受体在脾脏红细胞储存与释放的动力机制中的作用[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998, 8(1) : 8–12. |
[25] | 陈青山, 王声氵勇, 荆春霞, 等. 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12) : 1467–1468. |
[26] | 刘保延, 谢雁鸣, 于嘉, 等. 亚健康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2) : 145–149. |
[27] | 胡芳. ICU护士亚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天津护理, 2003, 11(2) : 87–88. |
[28] | 吕兆彩, 张弘, 时学峰, 等. 武警部队医院护士群体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3) : 334–335. |
[29] | 李燕华, 王玲, 朱国军, 等. 新兵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8(3) : 192–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