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卫生保健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病人和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日益增加,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下,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面临更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护士必须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专业技术和心理学技巧,才能做好患者的身心健康护理。但是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常常面临着比一般工作更多的职业压力。为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保障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本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5年抽取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一、二医院护士230名;大同市第一、三医院护士370名,均为女性。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61份,获得有效问卷519份,有效率86.5%。
1.2 方法一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年龄、职称、护龄、职务、婚姻状况、科室分布、文化程度、参加倒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济收入等情况。健康水平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定。工作压力调查:采用麦氏工作应激问卷(MWSQ)[2]评定护士的职业应激水平。问卷包括特定的工作应激源、工作环境的满意感和应付能力3个分量表共47个项目。本次调查选用工作应激源和工作环境的满意感2个分量表共24个项目。应对方式调查: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3]测量护士常用的应对方式情况。该问卷包含62个项目共6因子,分别为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自责、幻想、退避。
1.3 统计分析采用SAS软件进行u检验、简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54岁,平均年龄(30.90±7.48)岁;均为女性。护龄最短1年,最长30年,平均护龄(11.10±7.11)年。学历:中专374名,占72.1%;大专140名,占27%;本科5名,占1%。职称护士169名,占32.6%;护师243名,占46.8%;主管护师107名,占20.6%。倒班护士367名,占70.7%;非倒班护士152名,占29.3%。已婚护士384名,占74%;未婚135名,占26%。内、外、妇、儿、急诊等临床科护士395名,占76.1%;其他临床科室包括五官、中医、皮肤等104名,占20%;非临床科室20名,占3.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100名,占19.3%(指每周至少参加2次体育锻炼,且每次持续0.5 h以上);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419名,占80.7%。
2.2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全国常模比较(表 1)问卷结果显示,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人际关系因子分则明显低于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
表 1 护士SCL-90因子分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x±s) |
2.3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分析
对护士SCL-90总均分与各种应对方式、职业应激水平和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90均分呈负相关,工作满意度得分与SCL-90均分呈负相关,职业应激水平得分与SCL-90均分呈正相关。积极应付方式与职业应激因素呈负相关,消极应付方式与职业应激因素呈正相关,工作满意感与工作应激源呈正相关,P均<0.01。
2.4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SCL-90,总均分作应变量,将应付方式问卷的6个因子、MWSQ1、MWSQ2总分及护士的一般情况作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责应付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均P<0.05。
3 讨论本次调查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常模,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与文献[4]结果相一致。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护士工作应激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工作应激仅仅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但未能进入回归方程,提示工作应激虽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而且也只是间接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与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自在、退避、幻想、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与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同文献[5]结果一致。结果也证明,作为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中介因素的应对方式,在护士心理健康的调适过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相对于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对方式,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特别是自责等一些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6]。
结果还显示,除了应对方式对护士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外,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消除心身疲劳等作用。
调查结果提示,护士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改善应对方式、增加体育锻炼、积极认知评价是降低护士工作应激强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
[1] | 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M]//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1:109-115. |
[2] |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
[3] |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M]//汪向东,平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09-115. |
[4] | 马玉辉, 郭源萍, 宋慰春, 等. 中医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7, 5(2) : 53–55. |
[5] | 徐伊, 林健和, 李淑仪. 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应对方式调查[J]. 济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24(6) : 89–91. |
[6] | 马伟娜, 杨慧丰. 高中生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1) : 6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