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3. 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医疗保健卫生事业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具有接触患者密切、技术操作精细、责任重大、知识更新快和工作紧张等特点,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高水平的应激,以及长期慢性应激,可能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调,危害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本调查旨在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为制定改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选择7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彭楼医院、苏北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一院、南通大学附属一院、徐州医学院附属一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行调查。每所医院选择10个科室,调查科室内所有的医护人员(在编正式职工),不包括进修生、护工、临时工等。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员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疾病史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由于医护人员文化水平较高,调查表设计为自填式。采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均分及10个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somatization)、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人际关系敏感(interpersonal)、忧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敌对性(hostivity)、恐怖(phobic anxiety)、偏执(paranoidideation)、精神病性(psychotism)和其他。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无=0、轻度=1、中度=3、偏重=4、严重=5)[1]。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总分、总匀分和各因子分。2组间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实际调查1 418人,其中男性426人,占30.5%;女性970人,占69.5%;有22人性别缺失。平均年龄(35.62±11.07)岁,最小20岁,最大79岁,有31人年龄缺失。年龄<30岁者477人,占34.4%;30~40岁435人,占31.4%;40~50岁310人,占22.4%;50~60岁113人,占8.1%;60岁~52人,占3.7%。文化程度(23人缺失):中专226人,占16.2%;大专431人,占30.9%;本科以上738人,占53%;职称(17人缺失):初级547人,占39.0%;中级632人,占45.1%,高级222人,占15.8%。
2.2 医务人员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表 1)除躯体化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因子(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1 医护人员SCL-90总均分、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x±s) |
2.3 不同性别医务人员SCL-90各因子分比较(表 2)
男女医务人员SCL-90得分比较,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其他各因子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2 不同性别医务人员SCL-90总均分和 各因子分比较(x±s) |
2.4 不同岗位医务人员SCL-90各因子分比较(表 3)
将1 418 名医务人员按不同工作岗分为4 类:医生、护士、医技、其他人员,可以看出,不同职业医务人员各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5) 。
![]() |
表 3 不同岗位医务人员SCL-90 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比较(x±s) |
3 讨论
此次调查的医务人员与全国正常成人组比较,在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上显著低于国内正常成人,表明江苏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有研究发现,男、女性在一些因子分上有差异,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2]。本次调查发现,在恐怖、偏执和人际关系方面,男性和女性医务人员相近,无明显差异。其他因子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表明女性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性,这可能与女性自身生理特点、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等有关[3, 4]。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24 h对病人负责制、责任心强、心理压力重、工作应激度高。(2)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女性本身的种种情绪困扰,大脑皮层长期处于中度紧张状态。(3)女性的多愁善感和相对消极的认知方式[5]。虽然男医生面临同样的工作环境,但由于其生理上存在的优势,加之家庭负担轻,所以男医生焦虑程度轻。说明应重视加强综合性医院女性医务工作人员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增强对应激环境的应对能力,同时应更关心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发现,在综合性医院内,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之间,其基本心理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存在差异。分析表明,医生与护士,护士与医技,医生与医技之间的总均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有明显差别。医生与医技之间的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明显差别,而护士与医技之间的偏执因子分,医技得分明显低于护士,表明前者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可见,医院职工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对方式以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6]。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有其特殊性,揭示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对医务人员要充分考虑其所在医院规模、性别和岗位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指导和整体业务的提高来改善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1] |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7-20. |
[2] | 喻荣彬, 高建飞, 李建树, 等. 某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10) : 1278–1279. |
[3] | 沈渔屯阝. 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243-263. |
[4] | 安津萍, 赵运果, 蒋学忠, 等. 85名综合性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心理状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17) : 1230–1231. |
[5] | 赵国秋, 王义强, 徐琴美, 等. 中学教师与医护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0(4) : 157–159. |
[6] | 张艳, 孙月吉, 刘启贵, 等. 大连市4所综合性医院480名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20) : 9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