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7): 857-859   PDF    
青海省2004~2006年居民病伤死因分析
王晓节, 周敏茹     
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西宁 810007

居民死亡状况是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影响青海省居民生命与健康的主要疾病,更好地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于2006年3~4月,在全省城市、农村、牧区范围内,抽取部分县(区)开展了居民病伤死因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城市人口资料及死亡资料以派出所及街道办事处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农村及牧区主要以村医及村委会提供的死亡人员名单为主。

1.2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西宁市城中区、海东地区乐都县、海南州贵南县、海北州刚察县、黄南州河南县及玉树州称多县为调查地区。由调查员及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对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职业、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等内容逐一进行核实,并填写死因调查表。人口资料以村委会提供的数据为准,并与公安及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核对。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info、Foxpro等软件进行分析。分析居民中各年龄层次死亡现状及其分布特征,编写死因谱及寿命表。

2 结果 2.1 调查居民的基本特征

本次在全省6个地区开展了居民病伤死因调查工作,调查2004~2006年的人口总数为344 407人,其中男性176 276人,女性168 131人,男女之比1.05∶1。城市调查80 663人,农村调查72 665人,牧区调查191 079人。从老年人口系数看,西宁市城中区属老年人口类型12.68%,其余5个县6.03%~8.62%均属成年人口类型。青海省农牧区生育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0岁~人口明显内凹,说明青海省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初见成效;25岁~组、30岁~组比重最大,反映了青海省于1975~1980年处于生育高峰期;40岁~组、45岁~组人口明显缩减,反映受60年代初自然灾害期间人口低出生率及高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25岁~组人口明显凸出,提示本次调查地区人口仍处于人口生育高峰期。

2.2 死亡率及死因分析 2.2.1 总死亡率(表 1)
表 1 青海省2004~2006年不同地区总死亡率(/10 万)

本次死因调查,经地区加权后总死亡率为595.27/10万,其中男性为657.73/10万,女性为529.91/10万。城市总死亡率为502.09/10万,其中男性为585.94/10万,女性为415.59/10万;农村总死亡率为553.22/10万,其中男性为650.42/10万,女性为451.24/10万;牧区总死亡率为652.09/10万,其中男性为693.65/10万,女性为607.76/10万。从地区上看,死亡以刚察县最高,城中区最低。

2.2.2 死因谱(表 2)
表 2 青海省2004~2006年各系统疾病不同性别死亡率(/10 万)

调查数据表明,威胁青海省人民生命的前8位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男性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明显高于女性,其他在两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3 不同地区死因谱

城市居民前6位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病、消化系统疾病;农村居民前6位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病;牧区居民前6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

2.2.4 各系统疾病不同年龄死亡率

0岁~组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1岁~组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15岁~组主要死亡原因为损伤和中毒及心脑血管疾病;35岁~组主要死亡原因为损伤和中毒及恶性肿瘤;55岁~组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75岁~组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病、骨关节疾病以55岁~组增加明显,恶性肿瘤以35岁~组增加明显。

2.2.5 各系统疾病主要死因分析

(1) 呼吸系统疾病:前2位死因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肺炎支气管哮喘,其死亡率分别为84.6/10万,20.20/10万,经检验,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34.35/10万。前3位死因分别为脑卒中、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病。(3) 损伤和中毒: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为75.42/10万,城市(57.03/10万)明显高于内地城市(杭州市48.48/10万),农村和牧区死亡率分别为79.82/10万和79.02/10万。交通事故为第1位死因。男性更为严重,与青海省农牧区交通不便、驾驶技术和安全防护意识较差有关;自杀是第2位死因,特别是女性;他杀是第3位死因。(4) 恶性肿瘤:胃癌是恶性肿瘤第1位死因,是青海省癌症的显著特点,可能与青海省广大的农牧区居民均喜吃腌制的肉及蔬菜有关。肝癌为第2位死因,可能与病毒性肝炎患病率较高有关。男性恶性肿瘤前6位分别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肠癌及白血病;女性前6位分别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子宫癌及肠癌。除肠癌、白血病和女性特有的癌症外,男性各种癌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胃癌为2.26∶1,肝癌1.81∶1,肺癌1.30∶1,食管癌1.23∶1,肠癌0.71∶1,白血病0.69∶1。(5) 传染病:传染病总死亡率为22.11/10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4/10万),城市(4.96/10万)、农村(11.01/10万)、牧区(43.96/10万)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传染病第1位死因为结核病;第2位为病毒性肝炎,第3位为细菌性痢疾;流脑和麻疹为第4和第5位死因。

2.3 不同地区期望寿命(岁)
表 3 不同地区期望寿命(岁)

通过调查的人口数据和死亡资料,编制简略期望寿命表,计算全省的平均期望寿命。全省平均期望寿命为70.34岁,与2001年调查数据相比增加了2.1岁;其中男性68.02岁、女性72.07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西宁市城市区最高(75.91岁),刚察县最低(64.18岁)。

3 讨论

死亡率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卫生状况、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要疾病危害及程度。本文分析表明,青海省城乡居民健康受到威胁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与其他省市的调查报道较为接近[1-5]

威胁青海省居民生命的第一类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但与2001年青海省调查数据相比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最高,农村略低,牧区最低。恶性肿瘤为第2位死因,死亡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加强恶性肿瘤防治将成为我省目前及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呼吸系统疾病为第3位死因,与高寒缺氧环境及吸烟等不良行为有关,由于高寒缺氧环境不可逆转,因此,大力开展全民戒烟运动尤为重要。损伤和中毒为第4位死因,无论城市、农村和牧区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农牧区,而其中的死亡原因为交通事故和自杀。农牧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和拖拉机,由于道路崎岖,加之自我防范意识差,致使青海省居民交通事故死亡率比较高。损伤和中毒危害健康人群,突发性强,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消化系统疾病为第5位死因,主要与膳食结构不合理及饮食不规律有关。

从年龄上看,做好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的防治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1~14岁应做好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而15~54岁主要应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和控制。同时35~54岁还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控制工作。55岁~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慢性病死亡率不断增加,传染病死亡率仍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申振远, 马桂芳, 底秀娟, 等. 河南省居民病伤死因模式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1, 17(8) : 743.
[2] 黄子达, 金祝平. 1990~1991年金华市居民死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1999, 15(11) : 1000.
[3] 郭秀花. 我国居民1995年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1998, 14(6) : 373.
[4] 徐国华, 张典丰, 隋丛, 等. 哈尔滨市1995~2003年城区居民伤害死亡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7) : 809–810.
[5] 张维嘉, 陈胜蓝. 广州居民恶性肿瘤和心脏血管病死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12) : 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