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所
一般认为,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发挥作用。细胞免疫在清除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体液免疫作用有限,并且二者的具体关系仍不明确[1]。由于CD4+细胞是HIV感染的主要攻击细胞,随着疾病进展,机体免疫系统遭到损坏,因此,CD4+细胞的进行性减少与病期密切相关。而血清中各种特异性抗体在不同阶段的分布特征也可能发生改变。为了解这两方面因素在不同病期HIV-1感染者中的变化和作用,我们对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人(AIDS)免疫学和血清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根据我国2001年修订的国家《HIV/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选取山东省内已确认的本底信息资料齐全,病程监测数据完整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IDS病人56例,HIV感染者(无症状或有相关症状但不足以认定为发病的感染人群)61例。所有样本均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用带有K3-EDTA的真空采血管采血5 ml,48 h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样分离血清,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
1.2 方法 1.2.1 仪器及试剂Auto Blot System 36仪器(新加坡健利检验诊断私人有限公司);HIV Blot试剂盒(美国MP生物医学亚太私人有限公司);安图酶标仪(郑州安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及抗原(HIV-1P24)联合检测试剂盒(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及MultiTEST CD4/45/8/3试剂(美国BD公司)。
1.2.2 检测指标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实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平台法;血清抗体吸光度(A)值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1.3 统计分析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AIDS病人基本情况男性32例,占57%;女性24例,占43%。年龄(37.98±11.64)岁。文化程度:文盲或小学27例,占48%;初中20例,占36%;高中以上9例,占16%。职业:农民39例,占69.64%;工人6例,占10.72%;商业人员4例,占7.14%;不详7例,占12.5%。传播途径:血液20例,占36%;性接触23例,占41%;吸毒3例,占5%;不详10例,占18%。
2.2 HIV感染者基本情况(表 1)男性29例,占47.54%;女性32例,占52.46%。传播途径:血液15例,占24.59%;性接触33例,占54.1%;吸毒4例,占6.56%;不详9例,占14.75%。
![]() |
表 1 AIDS病人WB反应带型分布 |
2.3 AIDS病人免疫印迹(WB)检测
56例AIDS病人血清的WB反应条带中,出现7条带以上(含7)的人数占78.57%(44/56)。其中抗外膜蛋白抗体出现率平均为98.81%,Gp120、Gp160为100%、Gp41为96.43%;抗聚合酶抗体出现率平均为73.81%,P66为76.79%,P51为71.43%,P31为73.21%;抗核心蛋白抗体出现率平均为47.32%,P55为14.29%,P24为98.21%,P17为57.14%。反应条带中P55缺失率最高为85.71%(48/56),P17次之。
2.4 HIV感染者WB检测(表 2)61例HIV感染者血清的WB反应条带中,出现7条带以上(含7条)的人数占90.16%(55/61)。其中抗外膜蛋白抗体出现率平均为97.27%、Gp120、Gp160均为98.36%、Gp41为95.08%;抗聚合酶抗体出现率平均为96.72%,P66为98.36%、P51为96.72%,P31为95.08%;抗核心蛋白抗体出现率平均为86.88%,P55为63.93%、P24为100%,P17为96.72%。反应条带中P55缺失率最高为36.07%,P31和Gp41次之。WB反应带型分布。
![]() |
表 2 HIV感染者WB反应带型分布 |
2.5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WB反应带型的比较
P17+P24+P31+P39+Gp41+P51+P55+P66+Gp120+Gp160的出现率HIV感染者(36/61)和AIDS病人(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吸光度A值比较HIV感染者吸光度(A)值为3.1965±0.4353;AIDS病人吸光度(A)值为3.271±0.1532,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2)。
2.7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CD45+、CD3+、CD8+、CD4+、CD4+/CD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8 T淋巴细胞亚群各因素相关性分析AIDS病人组中CD4+与CD8+(P=0.0051,r=0.369),CD4+与CD3+(P=0.0004,r=0.454),CD4+与CD45+(P=0.0067,r=0.358),CD4+与CD4+/CD8+(P<0.0001,r=0.691)呈正相关关系;HIV感染者组CD4+与CD3+(P<0.0001,r=0.498),CD4+与CD45+(P=0.0037,r=0.366),CD4+与CD4+ /CD8+(P=0.0022,r=0.384)呈正相关关系;CD4+与CD8+(P=0.239,r=0.153)无相关关系。
3 讨论本次研究表明,抗外膜蛋白抗体出现率为97.27%;抗聚合酶抗体出现率为96.72%;抗核心蛋白抗体出现率平均为86.88%,说明在这两阶段病毒复制活跃,与报道[3]基本相同。其中HIV感染者更易见到P17+P24+P31+P39+Gp41+P51+P55+P66+Gp120+Gp160带型,提示HIV抗体组分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56例AIDS病人WB反应带型中,除Gp120、Gp160无缺失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中P55缺失率最高,P17次之。而T Sudha的研究[4]则是P31最易缺失,P55、P66次之,并将P24+Gp41+Gp120+Gp160和(或)P51作为艾滋病期的指示带。病毒载量和CD4+计数通常用于疾病分期,由于二者所需仪器和试剂均较昂贵,所以在一些贫穷和边远地区用WB条带进行疾病分期具有实际意义。
结果显示,不同疾病阶段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S期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显著下降。各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艾滋病(AIDS)病人组中CD4+与CD8+,CD4+与CD3+,CD4+与CD45+,CD4+与CD4+/CD8+呈正相关关系;HIV感染者组CD4+与CD3+,CD4+与CD45+,CD4+与CD4+/CD8+有正相关关系;CD4+计数与CD8+计数无相关关系。提示在不同疾病阶段CD4+与CD8+有着不同的关系,在宿主体内或许存在着CD4+与CD8+淋巴细胞不同的变化规律。进入艾滋病期,CD4+与CD8+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艾滋病期CD8+计数也显著下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降低,机体功能日益受损。提示CD4+、CD8+ T淋巴细胞,并结合有关带型分布可为疾病分期等提供依据。
[1] | 郑锡文. 我国艾病流行病形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J]. 中国性病艾病防治, 2000, 6(3) : 30–35. |
[2]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36. |
[3] | 尤向东, 傅继华, 王同展, 等. 2004年山东省艾病确认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11) : 1383–1384. |
[4] | T Sudha, V Lakshmi, V D Teja. Western Blot profile in HIV infection[J]. Indian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6, 72 : 357–360. DOI:10.4103/0378-6323.27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