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6): 660-661   PDF    
未婚女性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分析
卫薇1, 余小鸣1, 宫露霞2, 孔美荣2, 冯琼3, 关玉施3, 宋青4, 李游4     
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北京100083;
2. 山东省济南市妇幼保健院;
3. 广东省广州市妇幼保健院;
4. 北京市宣武区妇幼保健院
摘要: 心理社会能力为个体对于控制结果能力的感知, 认为世界是可预知的, 并且趋向采用主动应对方式。研究显示[1, 2], 心理社会能力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如不安全性行为、未婚怀孕密切相关。未婚怀孕青少年属于特殊人群, 这一人群更为脆弱, 面临着更多生殖健康问题。本研究对未婚怀孕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进行探讨, 旨在为制定相关政策及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减少青少年未婚怀孕提供依据。

心理社会能力为个体对于控制结果能力的感知,认为世界是可预知的,并且趋向采用主动应对方式。研究显示[1, 2],心理社会能力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如不安全性行为、未婚怀孕密切相关。未婚怀孕青少年属于特殊人群,这一人群更为脆弱,面临着更多生殖健康问题。本研究对未婚怀孕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相关政策及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减少青少年未婚怀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地区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广州市为研究现场。采用便利样本抽样方法,选取2006年8~10月到上述地区妇幼保健机构门诊就诊的未婚、年龄10~24岁的女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有精神疾病及智力障碍者除外。依据青少年的怀孕、性行为状况,将上述青少年分为妊娠组、有性行为组、无性行为组。

1.2 方法

采用成人N-S内外控制源量表(ANSIE)测评对象内外控制源状况。内外控制源为心理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指人们对心理事件的诱因是自己行为还是外在力量的一般性看法[4, 5],用以解释有人积极应付困境,有人表现消极态度的原因。内控者认为事情的结果与其付出的努力相关,而外控者则认为结局不由个人所控制[6]。该量表共40个条目,要求被试以应答,分值范围为0~4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倾向于外控,分数越低表示越倾向于内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1 391人,平均20.2岁,其中北京市287人,济南市560人,广州市544人。妊娠组769人,17~19岁194人(25.2%),20~24岁575人(74.81%);有性行为组264人,15~19岁66人(25.0%),20~24岁198人(75.0%);无性行为组358人,10~19岁215人(60.1%),20~24岁143人(39.9%)。妊娠组中,初次妊娠者499人(64.9%),非初次妊娠者270人(35.1%),妊娠最高次数为6次。

2.2 不同组别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情况

各组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平均得分(13.53±4.80)分,其中妊娠组内外控制源得分(13.69±4.38)分,有性行为组(13.90±4.86)分,无性行为组得分(12.92±4.66)分,不同组别内外控制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76,P=0.019)。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妊娠组与有性行为组在内外控制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而无性行为组与妊娠组、有性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13),即无性行为组青少年更趋向于内控。

2.3 不同妊娠次数未婚怀孕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情况

未婚怀孕青少年包括初次妊娠青少年499人,占64.9%,非初次妊娠青少年270人,占35.1%;初次妊娠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13.64±4.81)分,非初次妊娠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13.77±4.90)分,不同妊娠次数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0.715)。

2.4 不同地区未婚怀孕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情况

未婚怀孕青少年包括北京市146人,济南市299人,广州市324人。北京市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12.76±4.70)分,济南市得分(13.42±4.47)分,广州市(14.37±5.12)分,不同地区未婚怀孕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80,P=0.002)。两两比较发现,北京市与济南市未婚怀孕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广州市与北京市、济南市未婚怀孕青少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5),广州市未婚怀孕青少年更倾向于外控。

3 讨论

内外控制源是综合评定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的指标之一。面对生殖健康问题时,外控的青少年可能会认为这些问题的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选择被动的应对方式,导致问题的发生,即解释了妊娠组和有性行为组青少年相对于无性行为组青少年更为外控的原因。此外,Coleman M等研究显示,儿童时期的内外控制源状况可通过教育对成年期健康产生影响[7],倾向于内控的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会采取主动应对方式,进而容易在学业、教育方面取得收获,在成年期更善于保护自己的健康。因此,内外控制源状况与青少年未婚怀孕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预防青少年未婚怀孕应注意帮助青少年提高个人能力,改善过于外控的控制源状态。研究中非初次妊娠青少年所占比例较小,其内外控制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略高于初次妊娠青少年,在今后研究中有必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未婚怀孕青少年内外控制源得分差异可能是由于经济因素所致。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价值观和经济原因促使一些青春期少年在婚前性活跃,甚至有多个性伴侣[8]。可见,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和未婚怀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青少年内外控制源状况。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因生活、就业等问题,不得不依靠男友帮助,同时也更期盼运气等外界因素能起帮助作用。提示经济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倾向于外控、发生未婚怀孕的因素之一,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青少年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Tick N Sim. Adolescent psychosocial competence:The importance and role of regard for par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0, 10 : 49–64. DOI:10.1207/jra.2000.10.issue-1
[2] 周凯, 叶广俊. 171名中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及其危险行为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1, 17(1) : 82–83.
[3] Murasko J E. A Lifecourse study on eduction and healt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social resources and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7, 10 : 10–16.
[4] 秦爱粉, 冯正直, 曹佳, 等. 装甲兵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6) : 653–654.
[5] 张江舟, 潘建良, 陶明, 等. 心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3) : 320–322.
[6] Jingqiu Chen, Lei Wang.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commitment to chang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2 : 503–512. DOI:10.1016/j.paid.2006.07.025
[7] Coleman M, DeLeire T. An economic model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3, 38 : 701–721. DOI:10.2307/1558773
[8] 许洁霜, RonnyShtarkshall, 程利南. 少女妊娠的影响因素?后果和干预[J]. 生殖与避孕, 2004, 24(6) : 37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