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5): 599-599   PDF    
不同年代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程桂平1, 邓丽娟1, 张晋1, 叶丽萍1, 程桂敏2     
1. 辽宁省人民医院妇产科, 沈阳 110015;
2. 辽宁省辽阳灯塔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 近年来,由于围产保健工作的发展,孕妇营养状况的改善和优生优育认识水平的提高,使新生儿体重有所变化,为了解不同年代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及影响因素,对1990~2004年在省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有关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对象:以1990年1月1日~2004年9月30日期间在我院出生、孕龄满28周及以上,记录较完整的3 740名新生儿住院病历,以每5年为1组分成3组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对象:以1990年1月1日~2004年9月30日期间在我院出生、孕龄满28周及以上,记录较完整的3740名新生儿住院病历,以每5年为1组分成3组进行分析。第1组从1990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1049名;第2组从1995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1460名;第3组从2000年1月1日~2004年9月30日,1231名。(2)方法:对3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均值与标准差描述新生儿体重分布,并应用χ2和t检验进行分析。凡出生时胎龄满28周至不满37周者为早产儿,满37周至不满42周者为足月儿,达到或超过42周者为过期儿。足月儿出生体重不足2500g者为低体重儿,达到或超过4000g者为巨大儿[1]

结果

调查的新生儿平均体重变化(表 1)。3740名新生儿母亲中,初产妇2951人,经产妇364人,余为多产妇。3组产妇平均年龄分别为(27.39±2.62)岁、(26.90±2.25)岁和(25.73±3.54)岁。3个年代组足月新生儿,第1组为839人,第2组为1107人,第3组为888人。

表 1 不同怀孕时间及年代单胎足月新生儿体重(x±s,kg)

表 1可见,3个年代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00~2004年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与刘念等[2]报告一致,各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随孕周增加而增加。3个年代组巨大儿发生率,1990~1994年21人,发生率为2.00%;1995~1999年28人,发生率为1.92%;2000~2004年47人,发生率为3.82%,3个年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P<0.05)。3个年代组低体重儿(不包括双胎)数分别为52,59和25人,发生率逐渐减少,分别为4.96%,4.04%和2.0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年组双胎体重均值分别为2.41,2.21和2.4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新生儿出生体重除与孕妇居住地区、种族、产次、年龄和身高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母亲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3]。本文3个年代组足月新生儿平均体重均有明显差异。本次调查的产妇,在地域、种族、婴儿性别、产次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巨大儿发生率也增加,而低体重儿发生率则减少。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围产保健工作有关。同时重视孕产妇营养供给,使围产儿的平均体重相应增加[4, 5]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89.
[2] 刘念, 毛丽梅, 陈邦华, 等. 湖北省2岁以下幼儿出生及喂养情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2) : 175–176.
[3] 张凤玲, 许春英. 3232例婴儿出生体重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10) : 1377.
[4] 红梅, 谭庆华. 714例巨大儿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20) : 2836.
[5] 郑燕京. 巨大儿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7)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