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4): 496-497   PDF    
大中专院校学生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国良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系 河南南阳 473000

吸烟现象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吸烟危害健康,已被大量科学研究所证实,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大中专学生吸烟者出现。为了加强宣传教育,使大中专学生充分认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性,对大中专学生吸烟状况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南阳市大中专院校部分学生18 273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 929份。其中男生9 987人,女生7 942人,有效问卷回收率98.12%。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封闭式无记名吸烟调查问卷,参照WHO关于吸烟的定义[1],将吸烟情况分为每日吸烟(每日或几乎每日吸1次,持续3个月以上)、每周吸烟(每周至少吸1次,持续3个月以上)、偶尔吸烟(每周吸烟达不到1次,只在节假日或聚会时吸烟)、已戒烟和从未吸烟5种情况。将每日吸烟和每周吸烟作为常吸烟者,定义为经常吸烟者吸烟率,简称常吸烟率;将常吸烟者和偶尔吸烟者统称吸烟者。同时调查与吸烟有关的因素。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吸烟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布(表 1)

与翁心植1984年全国吸烟抽样调查资料[2]比较,我市大中专院校学生吸烟率,男生常吸烟率(19.66%)低于当时的27.13%;但是女生常吸烟者常吸烟率(5.11%)却较当时有明显增加。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仍然是主要吸烟者,城镇生源常吸烟率(21.54%)略高于农村(19.62%),但常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表 1 大中专学生吸烟原因相关因素的影响比较

2.2 性格与吸烟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性格学生更倾向于吸烟,常吸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05,P<0.01) ,这可能与学生交往较多和受周围影响有关。

2.3 周围人吸烟对大中专学生的影响

常吸烟者其双亲吸烟者占45.97%,亲戚吸烟者占50.76%,教师吸烟者占26.78%,同学吸烟占90.87%。与之对比,不吸烟者周围人吸烟所占比例分别为42.43%,39.96%,25.54%和19.98%。周围人吸烟者影响作用中,同学的影响最大。常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受周围人影响常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131.54,P<0.01) 。

2.4 单亲家庭对吸烟率的影响

单亲家庭指家中有父或母离婚、分居或者丧偶的情况的家庭。调查结果显示,与非单亲家庭比较,常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36,P<0.01) 。

2.5 吸烟态度对吸烟影响

在调查中明确表示反对吸烟的学生超过36%以上,然而在反对吸烟的同学中却仍有较高的吸烟率(19.90%)。调查结果显示,吸烟态度对常吸烟率(分别为19.90%和20.45%)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6 低高年级医学生吸烟率比较

因大中专学生含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将大中专一、二年级学生定义为低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定义为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常吸烟率依次是11.87%和20.08%,常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36,P<0.01) 。总体上常吸烟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高年级学生吸烟率急剧上升。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性格学生更倾向于吸烟,这与外向型性格学生交往较多,更容易受周围吸烟者的影响有关。此外,外向型的人发闷时,因需要刺激,因而吸烟的可能性很大[3]。单亲家庭的子女,因心灵受到精神压力大,容易将在学校及家庭里生活不快乐及孤独感等心理依赖转向吸烟。同时单亲家庭的家长因发泄情绪和孤独感的心理依赖,吸烟率也较高[4],对孩子吸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常吸烟者受周围人影响最大。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同学、同伴的互相影响。此外,老师、家长的吸烟行为在青年学生中往往起到误导作用,并使反吸烟教育的说服力下降。在反对吸烟的同学中仍有较高的吸烟率(19.90%),可见吸烟态度对常吸烟率影响不大。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常吸烟率有差异。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恋爱、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较多,因而会促使他们在吸烟行为上寻求心理慰藉。同时许多同学错误认为,吸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提高办事效率。还有一些人甚至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利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效率。因此,为了青年人的健康,为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应采取有效措施和宣传手段鼓励大中专学生戒烟。

参考文献
[1] WHO.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obacco smoking surveys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R].Helsinki,finland 29 November-4:WHO,1982.
[2] 翁心植. 1984年全国吸烟抽样调查资料[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394-404.
[3] 周国宏, 袁杰, 胡富忠, 等. 某医学院学生吸烟状况与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1) : 15–17.
[4] 张国良. 婚姻状况改变对妇女健康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9) : 113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