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 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主要疾病。测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以及评价治疗和控制效果、疾病预后、健康和保健模式等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近些年来,用于高血压生命质量测定的量表大都为引进的普适性量表[1-4],专门用于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特异性量表较少[5],有必要开发适合我国高血压人群特点的特异性量表。为此,我们系统研制了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QLICD)[6],本文主要介绍该体系中的高血压量表(QLICD-HY)的研制和初步考评。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为量表测试现场,选择2004年10月~2006年12月入院的确诊高血压患者,要求患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量表研制采用慢性病共性模块和高血压特异模块相结合的方式,独立开发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HY)。其中,共性模块正式版(QLICD-GM V1.0)包括躯体功能(PHD)、心理功能(PSD)、社会功能(SOD)3个领域及其10个亚领域(facet)30个条目[7, 8]。高血压特异性模块的研制,采用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对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访谈等方法,最初从症状、副作用、心理社会特点等3个方面提出包括24个条目的高血压特异性模块条目池。经过研制小组3轮反复讨论,并进行29例高血压患者的小范围预调查,根据测试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调整和筛选,得到含有17个条目的特异模块。分为3个维度:症状(SYM)、治疗的副作用(SET)、心理生活影响(EML)。与共性模块结合后,形成有4个领域13个亚领域47个条目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HY V1.0)。
1.2.2 量表测量由量表研制人员向选定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量表填写的解释说明后,由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选择答案,填写量表。所有选定的高血压患者入院时填写1次量表,抽取其中部分患者在入院第2~3 d和出院时再填写1次量表。每次测试时,同时进行健康状况问卷(SF-36)量表测量[9],以作为对照。QLICD-HY量表各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法,正向条目(即等级越高生命质量越好的条目)直接计1~5分,逆向条目则反向计分。各条目得分相加得到该领域得分,各领域得分相加得到总量表得分。为了使各亚领域得分可相互比较,采用极差化方法,将粗分转化为0~100内取值的标准化得分[10];SF-36量表的计分方法参见文献[9]。
1.2.3 量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量表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信度(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反应度(治疗前后得分均数比较)及量表可行性。(1)内容效度:指一个特定的条目集合对一个内容范畴的反映程度,一般没有定量的评价方法[10, 11]。本研究采用由心血管医护人员以及心理、社会、统计学等各方面专家形成16人议题小组和10人核心小组,按照程序化决策方式,对量表条目的提出、讨论和筛选进行深入反复的论证,对患者进行访谈等,以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7]。(2)结构效度:相关分析:①依据患者入院时测量得分,计算量表各条目与各亚领域、各领域的相关系数(r),从而考察各条目与其所属领域间、各个领域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程度;②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根>1的公因子,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法,考察所得的量表结构与理论构想是否相符。(3)效标效度:效标效度又称为准则效度,即通过计算量表测量得分与一个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评价量表与该效标的关联程度,由于缺乏金标准,此研究将本量表(QLICD-HY)和国际上常用的普适性量表SF-36互为标准,计算QLICD-HY各领域和SF-36各领域的相关性。(4)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使用高血压患者入院时测量结果计算各亚领域及领域的内部一致性,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即克朗巴赫系数(α)来反映[10, 11];使用入院时和第2次量表测量得分间相关系数来评价量表的重测信度。(5)反应度:分别计算患者入院与第3次量表测量(即治疗前后)的各领域、各维度及量表总分的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生命质量得分的变化;同时计算得分变化的百分比(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的均数占治疗前均数的比例)和标准化反应均数(standardized response mean,SMR)[12]。(6)可行性:对患者完成量表测试所需时间,量表的测试实施和回收情况等进行分析。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相关分析、配对t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共选择高血压患者157例,其中汉族占87.9%。男性88例,占56.1%。年龄最大86岁,最小35岁,平均(63.26±10.37)岁。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以居于中等水平为多,占70.7%。文化程度以中学为主,占43.2%。157例中,原发性高血压156例,其中一级高血压8例,占5.1%;二级59例,占37.6%;三级89例,占56.7%。第2次测定52例,第3次测定101例。
2.2 量表效度 2.2.1 内容效度本量表各领域、各亚领域分类及各条目筛选,研究制过程遵循了严格的决策程序,条目内容涵盖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内涵。内容效度符合设计和应用要求。
2.2.2 结构效度(1)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所有条目与其所属亚领域的相关系数(r)均在0.5 以上,r值在0.7以上的占56.52%;各条目与其所属亚领域及领域的相关系数均明显大于与其他亚领域及领域的相关系数。躯体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高血压特异模块与量表总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82,0.70和0.81。(2)因子分析:共性模块得到8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4.21%。第1公因子反映心理功能,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第2、第6公因子分别反映生理功能的独立性亚领域和食欲睡眠亚领域。第3公因子和社会功能关系较密切。高血压特异模块经因子分析抽取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49.75。第1、第3、第4主成分反映高血压的症状和治疗的副作用等亚领域,第2主成分反映心理社会影响亚领域。
2.2.3 效标效度(表 1)将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测试量表与SF-36量表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可见,2套量表各相关领域的相关系数较大,且大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
![]() |
表 1 QLICD-HY与SF-36各领域间的相关系数(r) |
2.3 量表信度(表 2)
结果可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高血压特异模块等4个领域的α系数分别为0.75,0.88,0.66,0.79,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1,0.80,0.75。在亚领域层面,药物作用的信度指标较低。
![]() |
表 2 QLICD-HY量表各领域及各维度的信度分析(r) |
2.4 量表反应度(表 3)
结果可见,除量表的社会功能领域的2次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领域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亚领域层面,在躯体症状、特异症状、食欲睡眠、焦虑情绪等亚领域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改善最明显,前后2次比较的t值依次为7.70,4.44,4.27,3.4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认知、自我意识等反映心理社会影响的维度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一项反映度指标SMR值也提示,患者生命质量变化最大的维度分别是高血压的特异症状和一般症状,SMR分别为0.77和0.44。
![]() |
表 3 高血压患者住院治疗前后QLICD-HY量表得分(标化分)变化(r) |
2.5 可行性
回收的量表除个别条目(性生活方面条目)外,很少有缺失条目;调查过程中,患者也大多表示对量表能够理解和回答;患者完成量表的实际时间为15~20min;表明量表是可行的。
3 讨论本文结果表明,在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研制中,采用共性模块与特异模块的结构模式,所研制的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其中慢性病共性模块中的独立性、食欲睡眠、抑郁、自我意识等亚领域的各条目均形成独立完整的公因子,且载荷系数较大;高血压特异模块中反映头痛头昏、心慌气短症状和为服药及性生活烦恼等条目载荷系数较大;这些方面正是严重影响慢性病及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问题,表明本量表可比较准确地反映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状况。
对于量表的效标效度,有文献报道以纽约心脏协会(HYNA)的心功能分级作为效标[13]。但心功能分级只是反映患者的活动限制程度,相当于考评量表躯体功能中的独立性维度,作为整个考评量表的效标不尽合理。本量表和SF-36互为效标。结果表明,2个量表相关领域或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较大,提示量表的效标效度也较好。对于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有学者认为,克朗巴赫(α)系数为0.6是最小接受值[14, 15]。本量表中,各领域的α系数和相关系数均较大,其中仅食欲睡眠、治疗的副作用等亚领域的重测指标相对较不稳定,可能与该维度的条目较少有关,样本例数对结果可能也有影响[16]。而反映躯体症状及活动能力、心理和社会影响的维度则稳定性较大(0.6以上)。
量表反应度,即量表是否能够探查因治疗等原因引起生命质量在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结果显示,反映高血压患者一般及特异症状、食欲睡眠、焦虑情绪等亚领域在治疗后对生命质量影响的改善明显,而认知、自我意识、性功能等亚领域的得分变化不明显,可能与本量表选择的90%以上高血压患者因长期慢性迁延、症状加重而入院治疗有关。积极治疗而直接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躯体症状上,而认知、自我意识、性活动等方面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量表的反应度;量表的构架和测量学特性也需要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得以检验和完善。
[1] | Chua R, Keogh AM, Byth K, et al. Comparison and validation of three measures of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J].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 2006, 36(11) : 705–710. DOI:10.1111/imj.2006.36.issue-11 |
[2] | Cote I, Gregoire JP, Moisan J, et al. Quality of life in hypertension:the SF-12 compared to the SF-36[J]. Cana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04, 11(2) : 232–238. |
[3] | Banegas JR, Guallar-Castillon P, Rodriguez-Artalejo F,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older adults in Spain[J]. Americar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6, 19(7) : 686–693. DOI:10.1016/j.amjhyper.2006.01.015 |
[4] | 梁小云, 聂绍发, 屈克义, 等. 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7) : 852–853. |
[5] | 黄晓燕, 方显明. 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概况[J]. 广西中医药杂志, 2005, 28(1) : 3–5. |
[6] | 万崇华, 李晓梅, 赵旭东, 等. 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12) : 1130–1131. |
[7] | 万崇华, 高丽, 李晓梅, 等. 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研制方法(一):条目筛选及共性模块的形成[J]. 中国心理卫生, 2005, 19(11) : 723–726. |
[8] | 万崇华, 杨铮, 杨玉萍, 等. 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共性模块的考评[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6) : 559–561. |
[9] | 万崇华, 方积乾, 史明丽, 等. MOS SF-36量表用于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 7(4) : 260–262. |
[10] | 万崇华. 生命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1-90. |
[11] | Marchesini G, Bianchi G, Amodio P,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or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irchosis[J]. Gastroenterol, 2001, 120(1) : 170–178. DOI:10.1053/gast.2001.21193 |
[12] | Husted JA, Cook RJ, Farewell VT, et al. Methods for assessing responsiveness: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2000, 53 : 459–468. DOI:10.1016/S0895-4356(99)00206-1 |
[13] | Ferrans CE, Dowers MJ. Quality of life index: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Adv RLII-s sei, 1985, 8 : 15–24. |
[14] | Samsa G, Matchar DB, Dolor RJ, et al. A new instrument for men-suring anticoagulation-related quality of hfe: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04, 2(1) : 22. DOI:10.1186/1477-7525-2-22 |
[15] | Lindeboom R, Sprangers MA. Responsiveness:a reinvention of the wheel[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05, 3(1) : 8. DOI:10.1186/1477-7525-3-8 |
[16] | 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