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性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播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流动人口是STI的易感人群,商业性女性性服务者则是STI传播的桥梁人群。女性STI感染者中相当一部分缺乏特异性表现,甚至没有临床表现,性活跃期女性性保护意识强弱及其STI患病率高低也与STI流行和传播密切相关。为了解广州地区不同女性人群生殖健康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于2005~2006年对广州地区流动人口、妇科门诊就诊者、女性性服务者共788名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所有人群资料均为2005~2006年广州市性病监测中心的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人群进行现场行为干预时收集。流动人口资料收集于广州番禺区某制衣厂、增城市某汽车配件厂,黄埔区、番禺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妇科门诊资料收集于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海珠区妇幼保健院门诊;性服务者资料收集于广州市治安拘留教育所,共调查收集800人,其中较完整提供问卷资料和进行妇科检查为788人。包括流动人口302人,妇科门诊就诊者284人,性服务者202人。
1.2 方法由调查员直接到调查对象所在工厂或计划生育服务站、医院妇科门诊、公安局治安收容教育所等进行现场调查。采用预先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在专业人员辅导下,由调查对象填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性生活/生理情况(如性生活频率、避孕措施选择、性初龄等)、性病病史(包括性伴感染情况)、生殖道感染史等。收回问卷后,对调查对象作妇检取材进行白带湿片检查及宫颈拭子培养。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调查788人,年龄为15~62岁,平均31岁。其中,流动人口妇女302人,占38.3%,平均年龄(34±7.6)岁;妇科门诊就诊者284人,占36%,平均年龄(32±6.8)岁;性服务者202人,占25.6%,平均年龄(24±6.9)岁。农民187人,占23.7%商业服务业161人,占20.4%;工人129人,占16.4%;其他职业占39.5%。性初龄方面,39.2%在20岁以下,44.7%在21~25岁,16.1%在25~岁;性伴方面,71.6%为配偶,21%为情侣,4.1%的女性在过去3个月内有多个性伴;26.8%有性病感染史。
2.2 不同育龄女性人群生理健康状况(表 1)调查发现,安全套使用中,有81.5%的女性偶用或从不用。55%患有各种阴道炎病史。妇科门诊女性和性服务者每次使用安全套的频率相近(21%与20.7%),流动人口仅13%(P<0.05)。性服务者宫颈炎和特异性阴道炎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
![]() |
表 1 不同育龄女性人群生理健康状况比较 |
2.3 不同年龄育龄女性生理健康状况(表 2)
25岁以下者,75%的女性白带异常,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
![]() |
表 2 不同年龄育龄女性生理健康状况比较 |
2.4 不同婚姻状况育龄女性生理健康状况
每周性频率≥3次的未婚者较已婚者高,分别为29.8%,11.7%;采取屏障避孕措施的未婚者为48%,已婚者为27.8%;安全套使用中未婚者为22%,已婚者为16.2%;未婚者中81.1%有性病史,已婚为6.6%;未婚者的白带异常率为87.2%,已婚者为63.6%。
3 讨论育龄女性生殖健康调查,国内已有报道[1-5]。本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地区不同育龄女性人群仍保持传统性模式,71.6%的女性保持配偶是唯一性伴,60.4%的女性无性病史,性生活中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平均为16%,高于国内相关调查[1, 2],但初次性生活年龄明显提前,39.2%的性初龄在20岁以下。调查发现,性服务者阴道炎患病率为53.7%,其非固定性伴是其他2组的7倍,白带异常率是流动人口的8倍,宫颈糜烂比其他组高约10倍,安全套的使用为3组中最高,但仅21.5%。妇科门诊组育龄妇女阴道炎患病率为43.4%,与国内[6]报道相近,流动人口阴道炎患病率为52%,高于深圳[7]报道,流动人口女性白带异常率和宫颈糜烂率较妇科门诊女性低,与人群的选择有关,生殖道感染与白带异常两者是互为影响。另2组人群的感染情况相近,主要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可能与安全套使用率低,未形成良好的性生活卫生有关。有必要在妇科门诊加强性健康知识普及、提倡使用安全套。不同年龄组分析表明,越年轻、性生活频率越密,白带异常率越高,性病感染率越高,≤25岁组的性病发病率比其他2组高3~5倍,可能与本研究中性服务者平均年龄较小有关。类似情况也表现在未婚人群中。提示将来的性病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中,应关注25岁以下未婚人群和流动人口,加强艾滋病防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加强安全性行为意识。
[1] | 郭素芳, 赵凤敏, 张彤. 我国育龄人群避孕套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1) : 7–8. |
[2] | 余森泉, 林祖才, 贾广虹. 16762例已婿育龄妇女生殖道健康情况调查分析[J]. 广东医学, 2004, 27(7) : 840–841. |
[3] | 刘心亮, 徐淑屏. 902例女性生殖系疾病检查结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10) : 957. |
[4] | 张建端, 炼武, 时俊新. 广州市未婚流动人口人工流产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6, 14(11) : 671–672. |
[5] | 唐协生, 王静. 重庆市北碚区育龄期妇女生殖健康调查与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10) : 90–92. |
[6] | 蔡虹, 孙振亚. 深圳市城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状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1) : 53–54. |
[7] | 谢立春, 钟于玲, 曾序春. 深圳市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状调查[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6, 129(7) : 417–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