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8, Vol. 24 Issue (1): 122-123   PDF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学效能感关系
马雪玉     
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 河北 邢台 054001
摘要目的 探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 建立心理健康对教学校能感影响的路径模型。 方法 以520名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应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为研究工具, 进行团体测试。 结果 (1)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显著相关。(2)心理健康不但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同时又是人格特质对教学效能感影响的中介变量。 结论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教学效能感显著相关。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教学效能感    
Analyses on rel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teaching efficacy of college teachers
MA Xue-y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Xingtai University Xingtai 05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teaching efficacy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make a path of mental health to teaching efficacy. Methods To measure 520 college teachers applying the Scale for the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ry, SCL-90 Scale and the EPQ-RSC. Results (1)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college techer forms related clearly with his/hers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2)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not only infuenced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college teachers directly, but also was the variable for the teaching efficacy. Conclusion There is obvious rel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teaching efficacy of teacher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eaching efficacy    

心理健康和教学效能感均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对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教师是我国师资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有较多不同。为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其教学效能感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模式,为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提供基础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邢台学院、邯郸学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的520专职教师为被试,其中男210人,女310人。

1.2 内容与方法

采用团体测试方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590份,其中有效问卷520份,回收率84.3%,有效率74.3%。调查工具:(1)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1]:共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以0~5记分,得分越高,教学效能感越高;(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2]:共有48个项目,分为精神病性、情绪稳定性、内外向、掩饰性4个分量表,采用是、否两级评分;(3)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每项按症状的严重程度按0~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表 1)

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2个方面。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高低的判断。经相关分析得出,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中的各因子都与教学效能感呈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r)

2.2 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通过复回归分析建立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对教学效能感影响的路径模型,得出心理健康和人格对教学效能感影响的显著路径有5条:(1)心理健康教学效能感;(2)精神质教学效能感;(3)内外向教学效能感;(4)情绪性心理健康教学效能感;(5)掩饰性心理健康教学效能感。其中心理健康不但直接影响教学能感,同时又是人格特质对教学效能感影响的中介变量。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与教学效能感相关程度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优秀人格特质的教师其教学效能感也比较高。这是因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面对教学中的困难,能正确看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更容易取得成功并得到同事的认可,尤其是学生的信任。这无疑会促使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和人格更完善。一个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完善的教师会更积极主动、更理智地面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获得工作的机会也较多,从而使其形成较高的教学效能感。而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人格扭曲的教师可能常常会被个人的心理问题所困扰,在面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时则会表现出较为消极、被动,继而导致较多的失败,降低教学效能感。

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能感同时也是人格特质对教学效能感影响的中介变量。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作为一种个性特征,其水平的高低,更多的受一个人心理状态好坏的影响,所以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相比较而言,是一种更稳定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当的统合性和持久性[5],随着教师的成长其变化程度并不明显。但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决定了其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进而影响其在该件事情上的行为后果和情绪反应,导致不同的心理状态,即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不但直接影响教学效能感,同时也是人格特质对教学效能感影响的中介变量。

参考文献
[1] 辛涛, 申继亮, 林崇德. 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试用常模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4 : 22–26.
[2] 钱铭怡, 武国城, 朱荣春, 等.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 心理学报, 2003, 2(3) : 317–323.
[3] 汪向东. 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31-35.
[4] 赵福艹果, 李媛.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 2002, 25(6) : 38–39.
[5]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4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