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超过50万,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肺癌居第3位,并且全世界大肠癌的年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居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近年来,尽管各种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但大肠癌治疗效果却收效甚微,5年生存率一直在40%左右。研究认为,相关因素与大肠癌预后有关,但对于何种因素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各研究结果尚不统一。我们对11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并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大肠癌预后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月湖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经病理学确诊、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的大肠癌患者资料118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3例,最大97岁,最小33岁,平均年龄为61.88岁,直肠癌63例,结肠癌55例。
1.2 方法采用自制大肠癌预后影响因素调查表收集大肠癌患者相关信息,病理组织类型按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所统一规范的标准[1],电话访问确定生存结局。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寿命表法估计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后退法的Cox回归分析模型对可能影响大肠患者生存时间的11项因素进行筛选[2]。
2 结果 2.1 生存率118例大肠癌患者中,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1%,67%。最短生存时间不足1年,最长生存时间为12年。
2.2 不同患病特征的生存率比较对不同患病特征的生存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际肿瘤分期标准(TNM)分期结果、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治疗方式与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在TNM分期中,Ⅰ、Ⅱ、Ⅲ、Ⅳ期患者的1年生存率逐渐降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取根治术的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76%,69%;未采取根治术的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4%,38%,37%。不同肿瘤部位、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和肿瘤分化程度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收集可能影响大肠患者生存时间的11项因素,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经Cox回归模型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P>0.10为标准剔除变量,进入Cox回归模型的因素仅有年龄、TNM分期结果和治疗方式,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5,3.58,0.75。年龄与TNM分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而治疗方式则是保护因素(表 1)。
![]() |
表 1 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的临床病理因素 |
3 讨论
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由于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其范围为30%~85%。本研究中,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67%,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3-6]近似。在不同特征生存率的比较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TNM分期结果、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方式,与文献报道[7-10]基本一致。
在Cox模型多因素分析中,TNM分期结果和年龄亦纳入模型。TNM分期的RR值为3.58,年龄的RR值为1.05。两者均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认为,年龄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本研究认为,年龄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从1926年第一个大肠癌病理分期提出以来,大肠癌的病理分期系统已发展达数10种,有研究表明,TNM分期是相对较合理的大肠癌分期[11]。在本研究中,TNM分期与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关联性较强。TNM分期结果中1年生存率在Ⅰ、Ⅱ、Ⅲ、Ⅳ期中逐渐下降,3及5年生存率在Ⅱ、Ⅲ、Ⅳ期中也呈现这种递减规律。
治疗方式不仅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被选入COX回归模型,表明采取根治术的患者比不采取根治术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高,提示外科手术治疗是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
诸多临床病理因素与大肠癌的生存及预后有一定的关联。本文结果提示,TNM分期结果、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均影响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TNM分期结果可能是其中较重要的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准确的估计TNM分期,对判断患者生存时间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12]。
[1] |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 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J]. 中华肿瘤杂志, 1986, 2 : 156. |
[2] | Andrea B, Giammario G, et al. Rectal cancer surgery in the elder-ly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outcome risk factors[J].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6, 93 : 173–180. DOI:10.1002/(ISSN)1096-9098 |
[3] | 蔡善荣, 郑树, 张苏展. 842例大肠癌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 实用肿瘤杂志, 2005, 1(20) : 40–43. |
[4] | 聂绍发, 姚璇, 朱桂宝, 等. 武汉市大肠癌危险因素的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12) : 1482–1484. |
[5] | Park YJ, Park KJ, Park J G,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2 230 Ko-rea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 analysis of consecutively operated cases[J].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1999, 23(7) : 721–726. DOI:10.1007/PL00012376 |
[6] | Ratto C, Sofo I, Innoliti M,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J]. Diseases of Colon and Rectum, 1998, 41(8) : 1033–1049. DOI:10.1007/BF02237397 |
[7] | 蔡元坤. 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和预后分析[J]. 中国肛肠病学杂志, 2000, 20(10) : 22–23. |
[8] | 连俊彦. 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探讨影响大肠癌病人术后生存期的因素[J]. 实用医学杂志, 2002, 6(18) : 597–598. |
[9] | 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等. 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2) : 100–103. |
[10] | 陈万源, 陈贤贵, 楼荣灿, 等. 大肠癌淋巴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J]. 癌症, 2000, 19 : 479–480. |
[11] | 瞿金妙. 大肠癌病理分期与预后[J]. 临床医学, 2006, 6(8) : 42–43. |
[12] | Walker J, Quirke P. Prognosis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J]. Europe Journal of Cancer, 2002, 38(7) : 880–886. DOI:10.1016/S0959-8049(02)000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