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3.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小儿科
体型可反映一个人的体质健康、营养状况和发育水平,体型对人体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情感、气质和社会适应性发展及其职业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医学、营养学、人类学、生物学、人体工效学和社会科学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3]。不同民族因遗传、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可以形成不同的体型,民族的体型特征是识别民族的重要指标[4]。本文分析我国6个民族男性青年体型差异,旨在为人类学、法医学等研究不同种族的体格特征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运动选材、营养评价等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选自2001年11月第三次全国应征青年体质调研资料,该调研是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0个县 (市、区)73000名应征男青年进行的全面体质健康调查。
1.2 方法按照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各抽样点体检人员均经统一培训,体格测量严格按照《人体测量手册》进行测量[5],测量人员为专业医务人员。本研究抽取了其中的回族、蒙族、壮族、藏族、土家族、满族6个民族2358名18〜20岁应征男青年体格状况指标数据,其中回族358名、蒙方族155名、壮族639名、藏族229名、土豕族173名、满方族804名。主要分析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等12个能直接体现体型特征的指标,及以此12项指标为基础派生出的反映身体围度、比例及营养状况的指标。派生指标[6]包括:(1) 围度指标:肩宽指数、胸围指数、艾里斯曼指数、腰围指数、臀围指数、腰臀比、奥培雷梅指数;(2) 比例指数:坐高身长指数、躯干腿长指数、上肢身高、下肢身高、下肢坐高;(3) 营养指数:体质指数 (BMI)、Vervaeck指数、克托莱指数、劳雷尔指数、利维指数、贝利迪西指数。
1.3 体型划分标准[2, 3]胸围指数<47.6为窄胸型,47.6〜78.9为中胸型、>48.9为阔胸型。肩宽指数<22.0为窄肩型,22.0〜23.0为中肩型,>23.0为宽肩型。身长坐高指数>53为长躯干,52〜53为中躯干,<52为短躯干。躯干腿长指数≤79.9为短腿型80.0~84.9为亚短腿型,85.0~89.9为中腿型、90.0~94.9为亚长腿型>95.0为长腿型。Vervaeck指数≤781.9为痩长型,82.0~94.2为中间型,≥94.3为矮胖型。
1.4 统计分析采用Epiinfo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民族男青年体形指标比较回族青年平均身高、体重、胸围最大,分别为171.0cm,61.0kg,83.7cm; 壮族青年身高最矮,平均为165.8cm; 藏族青年体重最轻,平均为52.1kg,胸围最窄,平均为79.0cm。从围度指数看,状族青年肩宽指数和胸围指数最大,分别26.3和49.2,而藏族青年最小,分别为21.0和47.4;满族腰围最大,为85.6,蒙族最小为82.9。从比例指数看,回族青年坐高指数最大为53.8,躯干腿长指数最小为86.3,藏族青年的坐高指数最小为51.7,躯干腿长指数最大为94.0。从营养指数看,回族青年BMI和Vervaeck指数最大,分别为20.9kg/m2和84.7,藏族青年最小,分别为18.7kg/m2和78.6。
2.2 不同民族男青年各种体型检出率比较 (表 1)回族、满族青年高身材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5.4%和46.0%,壮族以中等身材和亚中等身材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7.0%和32.8%。各民族青年胸廓以窄胸型居多,各民族间不同胸型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土家族窄胸检出率最低、中胸型检出率最高,藏族窄胸检出率最高,为90.8%,藏族青年以窄肩型居多,检出率为82.5%,壮族青年以宽肩型为主,检出率为96.9%,各民族不同肩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青年以短躯干为主,检出率为48.9%,其他民族以长躯干为主,回族长躯干检出率最高,为69.8%,各民族不同躯干型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民族不同腿型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藏族长腿和超长腿型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1.7%和27.3%,回族和蒙族以中腿和亚短腿为主,壮族、土家族和满族以中腿和亚长腿为主。各民族不同体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民族体型均以痩长型和中间型居多,回族和蒙族中间型检出率最高,分别为48.5%和50.6%,藏族痩长型检出率最高,为72.9%。
![]() |
表 1 不同民族男青年各种体型检出率 (%) |
3 讨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由于遗传、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体型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显示,各体型指数在不同民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族、蒙族、满族男青年与壮族、藏族、土家族比较,身高较高; 壮族青年相对其他民族躯干较短; 壮族青年以宽肩型为主,藏族青年以窄肩型为主; 各民族青年均以窄胸型检出率最高,但藏族的检出率最高,藏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胸更窄; 藏族青年以痩长体型为主,其他民族以痩长体型和中间型为主; 各民族青年均以亚短腿、中腿和亚长腿为主,藏族超长腿检出率最高,各民族体型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的种族遗传特征有关,也与居住地的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累积效应有关,遗传特征很难改变,但环境及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各级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应针对不同民族的体型特征,进一步研究环境因素对体型的影响,以便针对不同种族的体质特点,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改善我国青年体型的整体水平。
[1] | 庞志强. 大学生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现状及特点研究[J]. 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1(2) : 36–39. |
[2] | 吴汝康, 吴新智. 人体测量方法[M].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6-15. |
[3] | 叶广俊. 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6-29. |
[4] | 肖森桂. 湘西土家族、苗族15~18岁女生体格发育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3) : 110–111. |
[5] |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264-300. |
[6] | 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 人体测量与评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154-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