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部分医学研究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病人,其自身心理健康与否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主要了解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辽宁医学院2006级301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采用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为测查工具,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和其他9个症状因子和一个其他因子,每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1~5分),1分表示无症状,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某因子分≥2者判定为有阳性症状[3]。调查内容除了量表内容以外还包括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一般家庭状况,如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睡眠情况、是否为学费担忧和是否感到学习有压力等有关因素。发放问卷304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回收率为99.0%。
1.3 统计分析全部问卷用VER2.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年龄为20~40岁,平均(26.27±3.29)岁。男生127人,占42.19%;女生174人,占57.81%。基础医学专业80人,占26.6%,临床医学专业221人,占73.4%。来自城市的90人,占29.9%;县城73人,占24.3%;郊区16人,占5.3%;农村122人,占40.5%。
2.2 SCL-90量表测评结果 2.2.1 症状因子测查情况各因子呈阳性症状百分比依次为:强迫症状31.9%,抑郁24.3%,人际关系敏感22.6%,焦虑、偏执分别为14.6%;敌对12.3%,精神病性10.0%,躯体化9.3%,恐怖6.0%。
2.2.2 测评结果与国内常模[4]比较(表 1)![]() |
表 1 医学研究生症状因子测评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x±s) |
2.3 影响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对301名医学研究生SCL-90量表总分与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睡眠情况、是否为学费担忧和是否感到学习有压力、恋爱与否、婚姻与否等有关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习感到有压力、为学费担忧、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程度。
2.4 影响心理健康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测评总分与国内成人常模总分加上1.96个标准差(x±1.96s)进行比较,以总分及各因子分为因变量,以自编调查表中的父母文化程度、对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是否经常上网等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筛选的判别水平为0.05,见表 2。
![]() |
表 2 总分和症状因子分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SCL-90症状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出现阳性症状较多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状(31.9%)、抑郁(24.3%)、人际关系敏感(22.6%)、焦虑(14.6%)、偏执(14.6%)和敌对(14.6%)等,说明这些因子是医学研究生容易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医学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来源相对复杂,年龄跨度较大,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面对的压力和社会的经历等各方面都不同。本次调查,男性医学研究生总分(136.80±44.35)与女性医学研究生总分(133.59±37.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得分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与全国常模多项项目男女差异不大[6]的结果相似。此外,在301名调查对象中不同专业、不同居住地、是否经常上网和是否做过家教等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调查的一些影响因素中,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的主要是学习兴趣、为学费担忧和感到学习有压力。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学习感兴趣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不感兴趣的研究生,在301名调查者中有152人,占50.5%;为学费担忧、有199人,占66.11%;感到学习有压力,为学费担忧和感到学习有压力的研究生总分明显高于不担忧和无压力者。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学习感兴趣、恋爱、结婚、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而对学费担忧、感到学习有压力和睡眠不佳是危险因素。目前,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一些研究生,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特别是对于一些自费的研究生来说,学费是他们担心的重要问题,有的甚至在毕业前也无法交齐,这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
针对目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尽早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应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请心理学专家及时进行心理矫治,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如请专家讲座等,使研究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自我调控的技能,促使他们自我完善的意识不断增强。
[1] | 魏孝琴, 吴玉屏, 李文彦, 等. 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精神症状测评结果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4(1) : 47–48. |
[2] |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07-309. |
[3] | 毛富强, 李振涛, 王建华.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10) : 663–665. |
[4] | 韩钱芝, 陈伟春, 刘佳, 等.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 18(1) : 43–46. |
[5] | 舒剑萍, 毛宗福, 尹平, 等. 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9) : 1125–1127. |
[6] | 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1986, 12(5) : 260–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