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AIDS)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在我国的艾滋病患者中,15岁到29岁的约占 60%, 年轻人正成为艾滋病最大的受害者[1]。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的变化特点是:大都市和东部地区发生的比例持续上升,新生儿和婴儿感染者的数目也增加很快,表明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扩散[2]。大学生是一组特殊的人群,由于他们己经或即将成为性活跃人群,因而面临着感染艾滋病的潜在危险[3]。师范院校学生将来大多从事教育工作,他们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水平不但影响自身,同时会对广大学生产生作用,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探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师范生的作用,于2005年3月〜5月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调查以沈阳师范大学,1~ 3年级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宄对象。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个班作为健康教育干预组, 2预组214人,对照组209人;第2次获得有效人数421人,其中干预组215人,对照组206人。
1.2 方法采用辽宁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干预课题组编写的辽宁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表。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行为、 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等内容。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由选择时间答卷,问卷不记名。问卷赋分方法:答对1题得1分,答错得0 分,知识总得分为14分。干预组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录制的录像片进行相关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的传授。
1.3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V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表 1)干预前后进行2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844份,有效率为88.28%。结果显示,师范大学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水平较高,但对照组 2次知识水平调查无明显差别,干预组教育后相应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艾滋病知识得分干预后(10.18±2.29) 分,明显高于干预前(9.27 ±2 07) 分(P< 0.01) 。
2.2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 表 2)健康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也有很大提高,经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
表 1 不同组别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
![]() |
表 2 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的变化 |
2.3 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表 3)
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4 荻得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电视是师范大学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66.90%, 41.84%来源于广播,来源于书刊和专门宣传所占的比例为51.06%和 45.15%, 来源于同学介绍和课堂的比例为19.86%和 18.44%。在其他选项中,有很多同学填的是网络。
![]() |
表 3 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认识及艾滋病病人态度的变化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学生艾滋病相关知道的得分由健康教育前的(9.27 ±2.07) 分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 (10.18± 2 29) 分,知识水平提高,与沈阳市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4]。说明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是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某些问题上,如 /看上去没病或健康的人就没有HIV”和/目前是否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这2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出现健康教育后比健康教育前下降的现象,说明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还很模糊,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在这些方面应加强宣传。
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方面,对艾滋病的3个主要传播途径的认识健康教育前后变化不大(P> 0 05) , 原因在于该校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基线水平较高。对于艾滋病的非主要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在健康教育后明显好于健康教育前。在对待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方面,师范学生对待艾滋病及其病人的态度在多数问题上是积极正确的,健康教育前后学生的态度没有明显改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师范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书刊、专门宣传和广播,课堂所占的比例很小,说明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很落后, 应当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列为健康教育选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还应不定期地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使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了解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并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1] | 张涛.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 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8) : 1015–1017. |
[2] | 文斌. 艾滋病项目宣传策略的几点思考[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2) : 68–69. |
[3] | Lastman NS, Latman Ai. Behavioral risk of human imm unodef-i 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 iciency syndrome in the universit y student comm unit y[J]. Sex Trans Dis, 1995, 22 : 104. DOI:10.1097/00007435-199503000-00005 |
[4] | 关吉吉, 白春玉, 张迪, 等. 沈阳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12) : 1486–1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