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07, Vol. 23 Issue (6): 763-764   PDF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贾慧英1, 王建英2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预防科, 沈阳 110032;
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目前,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 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研究表明, 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 且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1, 2。做好老年人的卫生保健, 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已有采用国外问卷对城市或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的报道, 但采用国内自行编制的评定量表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3, 4。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评定量表, 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为做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提供基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7~10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沈阳市农村随机抽取8个地区,再以整群抽样方法从8个地区中抽取12个自然村,共调查2 500人,回收有效问卷2 460份。2 460名调查对象,年龄55~96岁,平均68.8岁;其中55~59岁538人,占21.87%;60~74岁1 510人,占61.38%;>74岁412人,占16.75%。男性1 238人,占50.33%;女性1 222人,占49.67%。文盲490人,占19.92%;小学961人,占39.09%;中学912人,占37.07%;大学45人,占1.83%;不详52人,占2.11%。

1.2 方法

以吴振云等编制并标化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为评定工具5。问卷包含性格、适应、情绪、人际和认知5个方面,共计50个题,正向和反向各25个,要求对每个题回答是或否。积极性回答记1分,消极性回答记0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满分50分。调查方式为入户面对面调查,对因文化程度低或其他因素无法阅读的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员讲解,据其回答由调查者代填方式完成调查表。

1.3 统计分析

用Foxpro数据库录入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均数间的方差分析、t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总分、适应分和认知分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初老年组总分、适应分及认知分显著高于其他2个老年组(P < 0.05),而性格、情绪和人际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不同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

2.2 不同性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性别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性格、情绪、适应、认知分,均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 < 0.05),人际分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不同教育水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总分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情绪、认知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情绪、认知分中学明显高于文盲和小学。性格、适应和人际不同教育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 2 不同教育水平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

2.4 不同职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显示,总分、性格、适应和认知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格农民低于工人和干部,其他均为干部优于农民。情绪和人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不同职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

3 讨论

本次调查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国内报道一致6-8。这可能与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认知功能障碍、生活方式缺乏科学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等因素有关。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有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可能与农村老年人生活习惯、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不完善、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及生活质量有关。生活不能自理和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或无儿女照顾和赡养的老年人,生病时不能及时就医,使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失去平衡,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国内外有资料显示,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主要受经济因素和社会支持影响,且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9, 10。老年人生活不方便,生活圈子缩小,活动也相应减少可能是认知和适应分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下降的原因。脑力活动的减少,以及大脑、感觉器官等生理结构的老化也会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思想影响,安于现状,无过多的奢望,进入老年后人际交往无较大变化可能是其性格、情绪和人际分无年龄差异的原因。

调查提示,健全农村心理卫生保健体系,加强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与关注;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丰富生活内容;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开展老年福利事业,可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振云. 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12(23) : 799–801.
[2] 唐峥华. 南宁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10(2) : 100–101.
[3] 曹育玲.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健需求[J].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10) : 164.
[4] 侯玉波. 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5) : 719.
[5] 吴振云, 许淑莲, 李娟. 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编制[J]. 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6(12) : 845–847.
[6] 孟琛, 汤哲. 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2, 20(2) : 16–17.
[7] 王玲凤, 傅根跃.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2) : 129–129.
[8] 邢华燕, 常青, 沈键, 等. 河南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5) : 506–507.
[9] 梁渊, 曾尔亢, 吴植恩, 等. 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 2(24) : 97–98.
[10] Thoi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In:Kaplan H[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33.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贾慧英, 王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