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为蔷薇科委陵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部或干燥全草均可入药。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为我国传统中药〔1〕。近年来, 民间流行用翻白草治疗糖尿病并取得一定的疗效。为了解翻白草降血糖作用机制, 开发糖尿病新药或保健品, 本研究对翻白草进行提取, 按极性不同的3个部分, 利用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活性筛选, 以确定具有较强降血糖活性的部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雄性)100只(昆明动物所)(合格证编号:滇实验动物证第2002106号)。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四氧嘧啶(美国Sigma公司); 葡萄糖测定试剂盒(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20030101):消渴丸(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E01895);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总厂)。
1.3 方法 1.3.1 样品提取并初步分离利用乙醇浸提, 乙酸乙酯萃取, D101大孔树脂柱层析, 将翻白草分为Ⅰ~Ⅲ部分, 分别对应D101大孔树脂水洗脱部分、D101大孔树脂甲醇洗脱部分、乙酸乙酯萃取物。
1.3.2 实验动物糖尿病模型的建立〔2, 3〕实验动物体重(26±2) g, 禁食16 h, 准备给予四氧嘧啶造模。四氧嘧啶溶液临用前配制, 浓度为12 mg/ml。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 剂量120 mg/(kg· bw), 一周后, 于第8 d断食3 h后, 眼眶内眦采血, 离心取上层血清在24 h内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取血糖值> 12 mmol/L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分组进行翻白草降血糖实验。
1.3.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取血糖值> 12 mmol/ L的糖尿病模型小鼠54只, 正常小鼠10只作为对照组, 共计64只, 分为6组, 分为糖尿病模型组(11只)、阳性对照组(10只)和3个实验组(各11只)。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给予蒸馏水, 剂量为每天450 mg/(kg· bw); 阳性对照组给予降血糖药物消渴丸, 剂量为3.75 g (kg· bw); 3个实验组Ⅰ~Ⅲ分别给予D101大孔树脂水洗脱物、D101大孔树脂甲醇洗脱物、乙酸乙酯萃取物, 剂量均为每天450 mg/(kg· bw)。给药方式为灌胃, 每天1次, 时间30 d。30 d后, 测血糖值, 条件和方法同前。30 d内每周称各组小鼠空腹体重, 观察体重变化。
1.3.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实验组Ⅰ、Ⅱ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 血糖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明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不明显。而消渴丸组与实验组Ⅲ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 血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明实验组Ⅲ即乙酸乙酯部分对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 其降血糖效果与降糖药物消渴丸类似。因此, 可认为翻白草降血糖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部分, 将该部分进一步研究, 见表 1。
![]() |
表 1 翻白草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mmol/L, x±s) |
实验期间, 通过对动物体重的观察可知, 糖尿病模型组动物体重增长缓慢, 其余各组动物体重均稳定增长, 但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可认为翻白草各部分对糖尿病小鼠的体重没有影响。
正常小鼠的血糖、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可认为翻白草的乙酸乙酯部分对正常小鼠的体重、血糖均无影响。
3 讨论翻白草的根主要含鞣质及黄酮类化合物〔1〕。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也具有降血糖的活性, 其降血糖机制是多方面的〔4, 5〕。提示其降血糖活性成分可能是其中的黄酮类物质。
本实验结果表明, 翻白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降血糖作用, 并且对正常小鼠的体重、血糖均无影响。其降血糖活性成分可能是其中的黄酮类物质, 其降血糖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其余2个部分未显示降血糖作用, 原因可能是提取分离过程中一些成分发生损失, 或在该剂量下未能显示降血糖活性。
[1]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词典[M].下册.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2705. |
[2] | 张均田. 现代药理实验方法[M].上册.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981-986. |
[3] | 郑建仙. 功能性食品[M].3卷.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484-489. |
[4] | 陈勇, 张晴. 五羟基黄酮的药理学研究近况[J]. 中草药, 1998, 29(8) : 569–570. |
[5] | 王玮, 王琳.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2, 4(2) : 115–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