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8, Vol. 34 Issue (1): 79-81   PDF    
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与家庭教养方式关联性
陈瑶1, 王书梅1, 曲爽笑2, 孙晔1    
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 了解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联性。方法 于2015年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4所小学、郊区2所小学四年级849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及家长一般人口学信息、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频率、家庭教养方式等内容。结果 91.8 %的被调查小学生天天使用“再见”,86.7 %天天使用“谢谢”,75.5 %天天使用“对不起”,66.5 %天天使用“您好”,62.1 %天天使用“请”。除“对不起”1项,男女生礼貌用语使用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总体来说,男生礼貌用语使用频率低于女生。家庭教养方式中参与维度得分和心理自主维度得分有性别差异( P < 0.05)。其中,女生家庭参与维度得分(26.31 ± 4.01)高于男生家庭(25.34 ± 4.53);男生家庭心理自主维度得分(15.22 ± 4.27)高于女生家庭(14.13 ± 4.22)。5项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与家庭教养方式中参与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 < 0.05);除“再见”一项,其余4项礼貌用语使用频率与家庭教养方式中严格/监督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 < 0.05);目前数据尚未发现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与家庭教养方式中心理自主维度之间存在关联性。结论 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善,特别是对于男生需要重点关注。礼貌用语使用与家庭教养方式中参与维度和严格/监督维度有显著关联性。
关键词小学生     礼貌用语     家庭教养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tesy language usage and parenting styl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city
CHEN Yao, WANG Shu-mei, QU Shuang-xiao, et al     
Key Laboratory of Public Health Safe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situation of courtesy languages us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ing styl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otally 849 students of fourth grade were selected from 6 primary schools in Shanghai city with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were surveyed with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in August 2015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social-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parents, the frequency of courtesy languages usage in the students, and the parenting style of the students. Results Among the students, the reported proportions of using the polite expressions every day were 91.8 % for " Goodbye”, 86.7 % for " Thank you”, 75.5 % for " Sorry”, 66.5 % for " Hello”, and 62.1 % for " Please”,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ported proportions of polite expressions usage (P < 0.05 for all), except for the usage of the expression of " Sorry”, with generally higher proportions in the girl students than in the boy stude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for two dimensions of parenting style, with a higher score for involvement among the girl than among the boy students (26.31 ± 4.01 vs. 25.34 ± 4.53) and a higher score for psychological autonomy among the boy than among the girl students (15.22 ± 4.27 vs. 14.13 ± 4.22) (both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eported proportions of using polite expressions and the score of involvement dimens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between the proportions (except for the usage of " Goodbye”) and the score of strictness/supervision dimension of parenting style (both P < 0.05);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autonomy dimension of parenting style with polite expressions usage was observed among the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usage of courtesy language needs to be promoted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specially among boy students. The involvement and strict/supervision dimensions of parenting style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ourtesy language usag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urtesy language     parenting style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1]第五条对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的文明行为习惯做出了相应规定。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开展了关于礼貌用语使用的社会调查,发现礼貌用语的使用正在慢慢地缺失,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礼貌用语使用情况令人担忧[2]。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曾提到:“孩子的诚实、礼貌等方面的品德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家长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习惯”[3]。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指家长(主要是指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以及由家长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4]。有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性行为都有显著性影响[58]。2015年8月,我们对上海市中心城区4所小学和郊区2所小学849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并探索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联性,为有效促进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4所小学、郊区2所小学四年级的所有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问卷853份,其中有效问卷849份,有效率为98.72 %。其中男生469人,占55.4 %;女生378人,占44.6 %。市区学生307人,占36.2 %;郊区学生542人,占63.8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班级内组织学生填写并回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父母教育水平、职业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内容。问卷中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采用由龙瑞华修订的Steinberg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9]。该问卷由参与、心理自主和严格/监督3个分量表共21个条目组成,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0.69、和0.71,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70、0.66和0.65。参与分量表包括8个条目,心理自主分量表包括6个条目,均采用4点Likert评分(1 = 非常不符合,2 = 不符合,3 = 比较符合,4 = 非常符合)。参与分量表的最高分为32分,最低分为8分;心理自主分量表的最高分为24分,最低分为6分。参与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父母更能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回应子女更积极,关心和爱护子女更多;心理自主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强制更多,更不民主、更不愿意鼓励子女,更不允许和支持子女有自己的想法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严格/监督分量表包括7个条目,最高分为29分,最低分为7分。前2个条目测试父母容忍子女夜间外出的程度(1 = 随便多晚都可以,2=23 : 00以后,3 = 22 : 00 ~ 23 : 00,4 = 21 : 00 ~ 22 : 00,5 =20 : 00 ~ 21 : 00,6 = 20 : 00以前,7 = 不允许外出),分数越高表明父母对子女行为的监管和控制越强;后5个条目测试父母对子女业余活动的了解意愿和实际了解程度。其中,前3个条目评估了解意愿(1 = 不想了解,2 = 想了解一点,3 = 非常想了解);后2个条目评估实际了解程度(1 = 不了解,2 = 了解一点,3 = 非常了解)。同时,问卷纳入5项日常生活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礼貌用语(您好、谢谢、请、对不起、再见)作为条目,将使用频率分为从不使用,不经常使用,天天使用三类。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建库录入,经逻检查和数据核对后,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描述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基本现况,采用χ2检验分析礼貌用语使用的性别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考察礼貌用语使用情况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2 结 果 2.1 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基本情况(表1

使用频率最常见的为天天用,其次为不经常用,最少见的为从来不用。其中,“再见”、“谢谢”使用频率较高,“您好”、“请”使用频率较低。

表 1 小学生5项礼貌用语使用情况(n = 849)

2.2 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的性别分层比较(表2

除“对不起”一项,男生和女生礼貌用语使用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男生使用频率均低于女生。

表 2 小学生5项礼貌用语使用性别分层比较

2.3 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基本情况及性别分层比较(表3

家庭教养方式中参与维度得分和心理自主维度得分有性别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女生家庭参与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家庭;男生家庭心理自主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家庭。

表 3 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得分的性别分层比较

2.4 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与家庭教养方式关联性(表4

5项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参与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参与分量表得分越高,学生礼貌用语使用频率越高。除“再见”1项,其余4项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严格/监督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严格/监督分量表得分越高的学生,这4项礼貌用语使用频率越高。

表 4 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情况与家庭教养方式关联性(rs

3 讨 论

目前,国内有关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的研究十分有限,且多为简单了解“是否曾经使用过某项或某几项礼貌用语”或“是否在特定情景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等等[8, 1011]。本研究将礼貌用语定位为日常生活中出现频次较高的5项,包括见面语 “您好”、感谢语“谢谢”、致歉语“对不起”、告别语“再见”、请求语“请”,并将使用情况量化,即调查使用频率,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小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现况。

按照目前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标准[12],良好为≥ 80分的原则,使用频率为天天用的数据显示,仅有“再见”(91.8 %)和 “谢谢”(86.7 %)达到良好标准,“请”为使用频率最低项(62.1 %),刚达到及格标准。使用“请”在某些层面可以体现出对于他人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有研究指出“尊重理念” 渗透是文明礼貌行为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让学生时刻都感悟到尊重的理念,使他们在尊重的氛围里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13]。因此,建议在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积极渗透“尊重理念”并逐步形成“尊重的文化氛围”,以提高礼貌用语“请”的使用。

礼貌用语使用频率的性别差异中,除“对不起”一项,女生礼貌用语使用频率均高于男生。这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儿童在行为问题表现上显露出不同的性别特征一致[14]。另一些研究认为,这可能与社会及传统文化的性别期望有关[14],即对男女思维、行动以及感受方式期待不同,传统文化期望女性角色是知书达理、端庄持重,男性角色是刚强勇猛、外向好动。在这种性别期望驱使下,使家长虽不支持男孩攻击、破坏等行为,但更加不支持女孩类似行为,由此可能导致家长对女孩文明行为习惯相对更加重视。

有研究显示,如果家庭教养方式满足(1)父母积极参与子女生活,给予子女足够关怀与支持,由此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2)不拒绝、否认孩子的情感需要,认识并接受孩子行为多样性,尊重其个性、独立自主性,接纳其意见想法,为其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使子女在心理得到对家庭的归宿感和安全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行为问题发生[15]。同时,小学生因为年龄限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文明礼貌行为养成往往需要在他人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从简单易行向复杂难做、从不稳定和不巩固向稳定和巩固方面发展。有研究显示,家长合理范围内的严格监督会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16],将有利于小学生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

本次调查结果与以上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被调查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中参与和严格监督维度的得分越高、其越倾向于更高频率使用礼貌用语。但是,对于心理自主维度,目前数据尚未发现其与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关联性,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综上所述,要改善目前小学生礼貌用语使用情况,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应引起充分重视。家长应积极地融入子女的生活,给予其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尊重子女个性及表达意见想法的权利,鼓励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主,并以合理程度和方式对子女的文明礼貌行为进行监督和管束,以促进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4(4): 36–39.
[2] 简万竺. 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尝试[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5): 29.
[3] 朱述宾. 《陈鹤琴全集》第一、二卷出版[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4): 62.
[4] Darling N, 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 113(3): 487–496. DOI:10.1037/0033-2909.113.3.487
[5] 嵇宇虹, 王玲凤.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2): 245–247. DOI:10.11847/zgggws2004-20-02-81
[6] 张斌, 蔡太生, 罗艳红. 父母教养方式与罪犯人格形成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8): 964–965. DOI:10.11847/zgggws2010-26-08-13
[7] 肖凌燕. 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预[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1): 62–66.
[8] 潘秋英.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调查分析[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6.
[9] 龙瑞华, 黄端, 张建新. Steinberg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修订及信、效度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4): 439–441. DOI:10.11847/zgggws2012-28-04-11
[10] 郭雨欣. 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现状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1] 巢卫平, 李红雁. 中外儿童交往礼仪教育比较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2): 11–13.
[12] 周琼. 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19): 44.
[13] 隋欣. 论现代高中在文明礼貌培养中的尊重教育[D].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05.
[14] 杨慧平. 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2.
[15] 杨斌芳, 王晓丽, 彭菲.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J]. 甘肃高师学报, 2013, 18(3): 103–107.
[16] 朱倩云. 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C]. 武汉:2011年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