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技术应用和核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增加,然而,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的健康情况和防护意识普遍不及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些放射工作单位领导和监管部门对放射性职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重视不够,或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专业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够直接相关[1]。总之,对于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应该是今后的重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根据全国非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选取全省220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进行调查,选取其中101家进行了放射工作场所检测。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全省220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进行调查。依据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17—2015《工业 X 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27—2002《X 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GBZ 141—2002《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2-5]等国家相关标准,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机房、源容器表面和行包检测仪等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现场检测。
1.3 内容调查全省220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射线装置和放射源基本情况、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情况、辐射防护检测仪表配置情况、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情况;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1.4 仪器AT1123型X辐射防护剂量仪、XH-3206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仪器由国家级计量部门检定合格。
1.5 数据处理使用Excel 2021软件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调查结果 2.1.1 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的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共220家,调查对象类别包括了γ辐照装置、非医用加速器、行包检测仪、工业探伤(包括γ射线探伤和X射线探伤)、核仪表、密封源测井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等7类。
2.1.2 射线装置和放射源基本情况调查的220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据统计共有340台射线装置,根据《射线装置分类》所规定的分类要求,其中I类0台、Ⅱ类203台、Ⅲ类137台;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规定要求,放射源共 2284枚,其中I类50枚、Ⅱ类5枚、Ⅲ类6枚、Ⅳ类791枚、Ⅴ类657枚、豁免3枚;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场所3个,均为丙级场所。
2.1.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调查的200家非医疗机构(排除行包检测仪机构)中,放射工作人员有1 965名,持证1275人,持证率为64.9%。共有193家完成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占总机构数的96.5%。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共有1 821名,占92.7%,且不存在年受照剂量超过20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详细调查结果及个人剂量监测开展情况见表1。
调查的200家非医疗机构中(排除行包检测仪机构),共有182 家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占总数的91.0%。放射工作人员有1 965名,实际体检人数为1 713名,职业健康体检率为87.18% 。
2.1.5 辐射防护检监测仪表配置情况调查的200家非医疗机构中(排除行包检测仪机构),共有167家配备了辐射防护监测仪表,占机构总数的83.5%。共配备了325台,其中X、γ防护检测仪271台,中子剂量当量仪25台,其他29台。
2.1.6 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情况调查的200家非医疗机构中(排除行包检测仪机构),共有172家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备率86.00%,配备了1316件;170家配备了个人剂量报警仪,配备率77.27%,配备了730台。
2.2 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选取了101家机构进行了放射工作场所检测,包括88台射线装置,157枚放射源,3个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场所。经现场防护检测,仅有3家机构不符合国家标准,其余机构各监测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其中1家为密封源测井,距源5 cm处最高值达到2605 μGy/h(国家标准为 ≤ 1000 μGy/h),有2家为X射线行包检查仪,柜体侧面最高值达到19.66 μGy/h(国家标准为 ≤ 5 μGy/h);3家非医疗机构经过积极整改后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整改后检测合格率为100%。
3 讨 论通过本次调查,所调查的机构中放射人员持证率为64.9%,远低于郭文艳等[6]对于太原市放疗机构管理现状调查中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持证率(92.87%)。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及放射工作人员自身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以及2018年颁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将原先承担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的单位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调整为卫生部门,由于处于调整的过渡期,相关单位还未熟悉业务流程,部分非医疗机构也尚未完全了解这一职责的调整,因此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对相关政策调整的解读和传播能力还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的200家非医疗机构(排除行包检测仪机构)中,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2.7%,情况良好,但与全国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测率在2018年已经达到的94.6%还有一定差距[7]。放射工作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8],本次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基本做到了普及,但对于此项工作的监管仍需加强。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是为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而进行的医学检查[9]。此次调查的非医疗机构中,职业健康体检率为87.18%,低于2018年郝述霞等[10]对于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测结果分析中得出的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95.4%)。由于非医疗机构领导人员管理欠缺,辐射危害及防护相关知识普及不到位,放射人员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自身健康管理意识不足造成非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关于职业健康体检方面的重视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次调查的机构中配备了放射防护用品和辐射防护监测仪的比例为86.0%和83.5%。个人防护用品虽种类繁多,但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各单位的具体需求。我国当前对于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的研究大多是对于医疗机构[11],因此需为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制定出合适的辐射防护标准及研制出合适的防护用品,从而更加符合辐射防护“三原则”。
研究显示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目前辐射防治工作的重点[12]。因此对于放射工作场所的检测也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本次检测的非医疗机构的各监测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初检合格率为97.03%,经整改后复检合格率达到100%。密封源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合格的原因为源容器的损坏,要求厂家更换源容器后,检测合格。行包检测仪柜体为铅板屏蔽,可能是柜体侧面的铅板屏蔽失效(铅板松动、掉落等),从而导致侧面剂量超标,经厂家维修后,检测合格。行包检测工作人员是否能按照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是值得商榷的[13],建议加强对行包检测仪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14]。
据统计,我国有9万余家放射工作单位,至少67.2万放射工作人员,其中约有10万名放射工作人员从事于非医疗专业[7]。改善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健康管理问题,应当首先从法律层面加强对重点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优化管理及监督职能,提高职业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避免或减少作业场所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其次,对于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应当做到及时调查及信息化管理,为职业人员建立档案,做好统计和归档工作,以便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15]。
[1] |
朱卫国, 侯长松, 佟鹏, 等. 我国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辐射防护现状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4): 282-287. Zhu WG, Hou CS, Tong P, et 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non-medical secto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4): 282-287.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5—2009 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5—2009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or gauges containing sealed radioactive source[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0.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17—2015 Requirement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industrial X-ray radiography[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5.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7—200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7—200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X-ray luggage inspection system[S]. Beijing: Law Press, 2004.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41—2002 Specifications for radialogical protection test of γ-rays and electron irradiation facilities[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
[6] |
郭文艳, 林雪君, 陈樵, 等. 太原市放疗机构管理现状调查[J]. 中国卫生, 2015(9): 93-95. Guo WY, Lin XJ, Chen J,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radiotherapy institutions in Taiyuan City[J]. Chinese Health, 2015(9): 93-95. DOI:10.15973/j.cnki.cn11-3708/d.2015.09.038 |
[7] |
李小亮, 孙全富.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与问题[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9, 34(6): 327-330. Li XL, Sun Q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Occup Health Damage, 2019, 34(6): 327-330.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of radiation workers (decree No. 55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S]. Beijing: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98—2020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98—2020 Health requirements and surveillance specifications for radiation worker[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
[10] |
郝述霞, 邓君, 刘晓惠, 等. 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2018年职业健康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20, 47(6): 701-704. Hao SX, Deng J, Liu XH, et al. Result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monitoring on radiation workers in national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2018[J]. Chin Occup Med, 2020, 47(6): 701-704.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20.06.016 |
[11] |
霍彬彬, 徐志勇, 何冬冬, 等. 淮安市非医疗机构核技术应用及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1): 10-13,18. Huo BB, Xu ZY, He DD, et al.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y and radiation workers'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in non-medical institutions in Huai'an City[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1): 10-13,18.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1.003 |
[12] |
陈湃韩, 陈慧峰, 邹剑明. 低剂量电离辐射长期接触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1): 99-104. Chen PH, Chen HF, Zou JM. Research progress in health effects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2, 31(1): 99-104.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1.018 |
[13]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Absorbed dose determination in photon and electron beams. An international code of practice. Technical reports series no. 277[M]. 3rd Ed. Vienna: IAEA, 1997.
|
[14] |
邹天禄, 郑森兴, 万燕飞, 等. 福建省非医疗放射单位辐射防护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5): 583-586,596. Zou TL, Zheng SX, Wan YF, et al. Investigation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status in non-medical radiation institu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2, 31(5): 583-586,596.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5.011 |
[15] |
张保军.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及问题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11): 250-251. Zhang BJ. Health management of radiation workers and problems[J]. Imaging Res Med Appl, 2020, 4(11): 250-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