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全国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共80414家(其中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9755家,仅生产、销售、使用 射线装置的单位共有70659家),在用放射源149452枚[1]。2019年我国有大约60万放射工作人员,其中非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大约占30%[2]。辐射应用在过去几十年里显著增加,应用范围包括医疗、核试验、电力生产、工业和家庭应用[3],它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危害。仅2013—2017年诊断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中从事工业应用的工作人员也占大约30%[4]。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划归卫生部门管理[5]。河北省现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数,在用放射源数,工业领域核技术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数,放射场所防护情况等一系列关系到公众安全健康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数据需要及时掌握。然而国内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对非医疗机构核技术应用情况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关注较少[6]。通过本次调查,初步掌握这些工业领域核技术应用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基础数据,了解我省在该领域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为下一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工作提出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内容本研究数据调查由各地市疾控中心负责,遵循客观真实原则,通过核对用人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辐射防护培训记录、个人剂量监测报告、职业健康体检报告等资料如实填写调查表,调查数据填报至非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监测数据由河北省具有资质的疾控机构对辖区内重点行业的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进行调查和监测,并将结果上报至非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非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射线装置和放射源基本情况、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持证情况、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开展情况、防护设备配备情况、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情况、工作场所辐射监测情况等。
1.2 检测对象与内容依据监测对象类别和职业照射类别,用人单位可分为:γ辐照装置、非医用加速器、工业探伤、行包检测仪、核仪表、密封源测井、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7类。按照类别对我省7类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工作场所随机抽检。监测内容包括: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
1.3 研究方法编制调查表,采取机构负责人填写与调查员现场调查相结合获取信息。遵循客观真实原则,如实填报数据。
根据不同类别工作场所检测标准,如: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7]、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8]、GBZ 117—2015《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要求》[9]、GBZ 132—2008《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10]、GBZ 127—2002《X 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11]等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进行检测。
1.4 检测设备本次研究中使用到的监测设备有AT1123辐射巡测仪(白俄罗斯ATOMTEX)、PAM 150污染巡测仪(上海仁日辐射防护设备有限公司)、FH40G多功能辐射测量仪(美国THERMO FISHER)、6150AD-b环境剂量率仪(德国AUTOMESS)、RAYSAFE 452多功能巡测仪(美国FLUKE)、FJ1210 α、β表面污染检测仪(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以上仪器由计量单位检验合格。
矿山氡测量使用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制的LIH型氡探测器,固体径迹材料采用日本FUKUVI化学公司生产的CR-39。
2 结 果 2.1 调查结果 2.1.1 基本情况调查本次基本情况及职业健康管理调查共完成全省681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设区市覆盖率达100%。
2.1.2 射线装置及源项情况681家用人单位中γ辐照装置2家2台,非医用加速器9家15台,行包检测仪109家394台,非铀金属矿山45家,工业探伤164家708台(X射线探伤597台、γ探伤111台),核仪表295家2703台(放射装置418台、含源仪表2285台),密封源测井8家434台,非密封放射性物质5家场所数14,其他44家,详见表1。
全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共有在岗职工489720人,放射工作人员8617人。共开展个人剂量监测6109人,个人剂量监测率70.9%(不计算豁免级别行包检测仪,个人剂量检测率为89.4%);放射防护培训5263人,培训率6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5108人,职业健康检查率59.3%。详见表2。
681家用人单位中,310家配备了辐射防护检测仪,占机构总比的45.5%,共配置辐射防护检测仪表614台。348家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占机构总比的51.1%,共配置个人防护用品2418件。353家配备了个人剂量报警仪,占机构总比的51.8%,共配置个人剂量报警仪2058台。具体数据见表3。
河北省共完成54家工作场所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其中γ辐照装置1家,加速器2家,行包检测仪15家,金属矿山5家,工业探伤7家,核仪表19家,密封源测井2家,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3家),检测结果均合格。具体检测数据见表4。
本次调查河北省681家用人单位,放射工作人员8617人,个人剂量检测率为70.90%,职业健康体检率为59.30%。对54家工作场所(632个检测点位)开展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未报告有不合格检测点。
河北省有放射工作人员8617人,分布在681家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辐射损伤风险。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涉及到的放射装置、含源仪表种类多数量大,是我省下一步监测工作的重点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2]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13]规定,放射工作单位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在本次调查中个人剂量检测率为70.90%,较2019年个人剂量检测率(47.28%)有大幅提高,这离不开监管部门职能隶转后,卫生监督部门的努力。但与2019年全国个人剂量检测率(72.88%)相比较,河北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开展情况与国家整体情况及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并低于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率。因此对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监管仍需进一步加强。力争达到全国放射工作人员(包含工业应用)个人剂量监测率提高至95%以上[14]的目标。
职业健康体检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也是劳动者的权利,然而本次调查中职业健康体检率为59.30%,仍有40.70%的用人单位未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工作,除去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我省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仍然存在较大不足。
本次对河北省54家工作场所(632个检测点位)开展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未报告不合格检测点,但核仪表、密封源测井、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仍存在高剂量率场所。因此有必要对其辐射防护情况及人员进行更多的注意与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限制有关人员的照射[15]。
本次调查掌握了河北省射线装置和含源仪表使用现状、防护用品配备、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等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健全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评估非医疗放射事故风险水平、提高卫生应急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16-17]。我省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及职业健康管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和培训仍需加强。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在今后工作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用人单位辐射安全制度建设,放射防护和技能培训,明确辐射安全责任,提高用人单位的劳动保护理念、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18-21],更有效地控制放射性危害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全省共681家用人单位,本次检测选择了其中54家,样本量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逐步增大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力度,扩大样本量,更切实准确地掌握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
[1] |
国家核安全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核安全局2020年报[EB/OL]. [2021-06-29]. https://nnsa.mee.gov.cn/ztzl/haqbg/haqnb_1/202106/P020210629665594621226.pdf.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ministrati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ministration 2020 annual report[EB/OL]. [2021-06-29]. https://nnsa.mee.gov.cn/ztzl/haqbg/haqnb_1/202106/P020210629665594621226.pdf. |
[2] |
邹天禄, 郑森兴, 万燕飞, 等. 福建省非医疗放射单位辐射防护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4): 583-586,596. Zou TL, Zheng SX, Wan YF, et al. Investigation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status in non-medical radiation institu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2, 31(4): 583-586,596.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5.011 |
[3] |
王茂枝, 刘森林. 辐射的来源漫谈[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2): 238-243. Wang MZ, Liu SL. The sources of radiatio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2): 238-243.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2.025 |
[4] |
李小亮, 苏垠平, 雷淑洁, 等. 2013-2017年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10): 779-783. Li XL, Su YP, Lei SJ, et al.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es diagnosed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8, 38(10): 779-78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10.012 |
[5] |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EB/OL]. (2018-03-17)[2018-05-18].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17/content_5275116.htm.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State Council institutional reform program[EB/OL]. (2018-03-17)[2018-05-18].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17/content_5275116.htm. |
[6] |
霍彬彬, 徐志勇, 何冬冬, 等. 淮安市非医疗机构核技术应用及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1): 10-13,18. Huo BB, Xu ZY, He DD, et al.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y and radiation workers’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in non-medical institutions in Huai’an City[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1): 10-13,18.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1.003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4.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5—2009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or gauges containing sealed radioactive source[S].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0.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17—2015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RC. GBZ 117—2015 Requirement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industrial X-ray radiography[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5.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32—2008 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S].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industrial gamma-radiography[S]. Beijing:Law Press, 2010.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7—200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7—200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X-ray luggage inspection system[S]. Beijing:Law Press, 2004. |
[12]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EB/OL]. (2018-12-29).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EB/OL]. (2018-12-29).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EB/OL]. (2007-06-03). https://www.gov.cn/gzdt/2007-06/21/content_655923.htm.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easures for occupation health management of radiation workers[EB/OL]. (2007-06-03). https://www.gov.cn/gzdt/2007-06/21/content_655923.htm. |
[14] |
曹建彪, 冒煦, 刘青杰, 等. 放射卫生工作“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发展展望[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6): 659-664. Cao JB, Mao X, Liu QJ, et al. Review of radiation health work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period of “14th Five-year Pla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6): 659-664.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01 |
[15] |
朱卫国, 侯长松, 佟鹏, 等. 我国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辐射防护现状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4): 282-287. Zhu WG, Hou CS, Tong P, et 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non-medical secto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4): 282-28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4.008 |
[16] |
刘玉贵, 郭华南, 孔令星, 等. 龙岩市放射事故风险评估与卫生应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4): 473-474. Liu YG, Guo HN, Kong LX, et al. Risk assessment and health emergency of radiation accident in Longyan City[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2, 21(4): 473-474.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4.002 |
[17] |
袁龙, 付熙明, 雷翠萍, 等. 全国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现状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1): 28-32. Yuan L, Fu XM, Lei CP, et al. Analysis on current status of medical response capability to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ie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9, 28(1): 28-32.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1.008 |
[18] |
赵徵鑫, 王强, 曹承建, 等. 杭州市部分非医疗机构辐射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1): 59-62. Zhao ZX, Wang Q, Cao CJ, et al. Radiation level analysis of some non-medical institutions in Hangzhou[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1): 59-62.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1.013 |
[19] |
廖永华. 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及健康管理情况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15, 31(7): 868-871. Liao YH. Investigation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of radiation workers[J]. Occup Health, 2015, 31(7): 868-871. DOI:10.13329/j.cnki.zyyjk.2015.0353 |
[20] |
王曼, 张殷, 陈丹丹, 等. 苏州市放射工作人员2011年体检与防护培训状况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2): 151-153. Wang M, Zhang Y, Chen DD, et al. Analysis of medical examination and protection training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Suzhou in 2011[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3, 22(2): 151-153.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2.018 |
[21] |
魏超, 尹谌, 周巍, 等. 天津市35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的现状分析[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1, 45(5): 300-306. Wei C, Yin C, Zhou W, et al. Radiation hygiene management status of 35 non-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ianjin[J]. Int J Radiat Med Nucl Med, 2021, 45(5): 300-306. DOI:10.3760/cma.j.cn121381-202104003-0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