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开展学术交流与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1-2]。《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的定位和专业特色在于放射医学和放射卫生学,这是聚焦人民生命健康、惠及全民放射卫生保障的重要学科。其中放射医学主要探讨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3]。放射卫生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与管理措施的综合性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辐射检测、剂量估算、健康效应评估等,主要工作领域可以分为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和应急照射的防护与安全[5]。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自1981年1月创刊以来,始终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在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和承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大力支持下,秉持新时代党的办刊方针,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坚持精品化、高质量发展思路,始终致力打造我国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的卓越学术交流平台,让更多的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特别是自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以来,本刊坚持主业主线,深耕内涵发展,盯紧行业重大进展和学科热点,不断丰富栏目内容,强化学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深化辐射新理论新技术与放射诊疗实践融合,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反映我国放射卫生保障工作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
1 汇聚优质稿源,严把学术质量近五年来,本刊共计收稿2800余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始终保持50%以上。总体来看,退稿率在68%以上,这是发挥多学科专家优势,由严格的同行评议实现的,特别是定稿会的集体把关。近五年来,本刊共组织召开39次定稿会,邀约包括杂志总编辑、副总编辑在内的专家学者共计580余人次参与审定工作,定稿会退稿率平均在40%以上。这些优质稿源,既饱含上万名作者的信任,更是凝结着编审专家们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 关注学科热点,强化内容建设专题策划是科技期刊内容建设的源头,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期刊的质量、风格、特色与学术影响力[6]。近五年来,本刊坚持“内容为王”,从基础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组织策划出版了17个专题、4篇专家共识和9篇述评。集中刊发的这些系列专题稿件,不仅涵盖了基础前沿领域包括放射生物学研究热点——放射损伤机制与对策、FLASH照射生物学效应等,还涵盖了放射诊疗实践中全国医疗照射频度调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调强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检测方法等,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辐射防护技术服务、放射卫生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展望、放射医学教育、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的科学技术成就,提升了杂志影响力。
3 立足办刊特色,打造精品力作近年来,本刊有35篇优秀论文获得奖项,其中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5篇(详见表1)、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和中华医学科技论文TOP100共6篇以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23篇。2021和2022年度分别获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主编1名、优秀审稿人2名和优秀编辑2名。
![]() |
表 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近年部分获奖论文情况 Table 1 Partial award-winning papers 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
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时间刊发《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总编辑《守土有责,致敬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放射工作者》的总编寄语,及时刊出新冠肺炎放射诊断检查中感染控制与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新冠肺炎非定点救治医院核医学影像检查中的防控措施等专家共识、有关述评、防控工作指引、科研成果等。持续关注新冠肺炎的专业防护问题,先后组织刊发了放射诊断设施感染防控指南、武汉一线CT室感染监测和肺部CT检查正当化判断等指导性技术文稿。2022年,组织约编陕西省研究生试卷新冠病毒辐照消毒等新技术应用推广稿件。全程全力做好全国各地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放射卫生监督工作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报道,助力疫情防控,强化专业防护。由此,本刊成为第一批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冠肺炎学术交流平台优先出版文献的发布者。
5 加强学术引领,提升品牌价值本刊相继获得2019—2022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连续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核心总被引频次1100次,在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2020年被Scopus数据库收录,2021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2022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2中国精品期刊展”。本刊自1988年起就已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在国外数据库中,被美国《化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世界译文索引》、国际核信息系统《INIS原子索引》和《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2019年11月,本刊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梯队期刊类项目,成为全国5000种科技期刊中择优遴选出的199种入选期刊之一。
在杂志宣传方面,本刊网站www.cjrmp.net,点击量累计突破2000万次。微信公众号发布最新出版及杂志动态,粉丝超过5000名。同时,加大推广力度,持续优化推送服务。继续提供6000多篇论文的免费查询,包括PDF、HTML格式,并向3000多名专家、作者提供Email-Alert服务。
6 结 语众所周知,科技期刊的强大生命力始终在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提升期刊人才队伍素质,严守学术诚信,严抓内容质量,充分运用先进技术,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作者和读者需求,厚植沃土谱华章。2023年11月,本刊新一届编委会成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本刊将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的同时,继续把握机遇,加快提升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地展示和推广我国的放射医学与放射卫生工作成果。
[1] |
黄东杰, 汪汇源, 谢龙莲, 等.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品牌建设路径探究[J]. 传播与版权, 2023(22): 9-12. Huang DJ, Wang HY, Xie LL, et al. Exploration of brand building pat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in the new media era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 theory[J]. Commun Copyright, 2023(22): 9-12. 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3.22.030 |
[2] |
张铁明, 刘志强, 陈春莲.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 科技与出版, 2021(9): 6-11. Zhang TM, Liu ZQ, Chen CL. Analysis of policy environment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J]. Sci-Technol Publicat, 2021(9): 6-11. |
[3] |
冉新泽, 程天民. 中国放射医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 23(11): 1305-1308. Ran XZ, Cheng TM. Development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radiation medicine[J].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19, 23(11): 1305-1308. DOI:10.16462/j.cnki.zhjbkz.2019.11.001 |
[4] |
苏旭. 中国放射卫生进展报告(1949-2008)[M]. 北京: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1. Su X. Progress report on radiological hygiene in China(1949-2008)[M]. Beijing: China Atomic Energy Publishing House, 2011. |
[5] |
刘青杰, 孙全富. 放射卫生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2, 42(10): 731-737. Liu QJ, Sun QF. Prospective of scientific questions and key techniques in radiological health[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2, 42(10): 731-737. DOI:10.3760/cma.j.cn112271-20220810-00324 |
[6] |
罗巧. 科技期刊实施精准组稿约稿策略实践——以《中国职业医学》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 14(21): 221-224. Luo Q.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precise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strategie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A case study of China Occupational Medicine[J]. J News Res, 2023, 14(21): 221-224. DOI:10.3969/j.issn.1674-8883.2023.21.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