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济宁 272000;
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预防医学科学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62
2. Jining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ing 272000 China;
3. Schoo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ciences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250062 China
随着全球核能和辐射技术在医疗、工业、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工种逐渐丰富,从事放射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越来越多,包括从事医用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等职业人员以及工业探伤、铀矿和核工业的工作人员[1-2]。越来越多的放射从业人员接受低剂量范围的职业照射,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如辐射致癌效应、辐射遗传效应等,也影响血液系统、眼晶状体、皮肤、染色体以及其他内科指标[3-5]。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是目前辐射防治工作的重点[6]。本研究收集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数据,评估其职业史和职业健康损害,为放射工作人员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以2021年11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进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1101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在岗期间检查717人,男性466人,女性251人,年龄为23~72岁,平均年龄为(40 ± 10.07)岁;上岗前检查384人,男性204人,女性180人,年龄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33.23 ± 8.80)岁。这些放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医用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以及工业探伤等职业人员。
1.2 方法 1.2.1 检查项目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98—2020《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7]结合检查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检查项目。其中在岗期间工作人员检查项目包括医学史、职业史调查;内科、外科、皮肤科常规检查;眼科检查;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上岗前和离岗时放射工作人员检查项目包括医学史、职业史调查;内科、皮肤科常规检查;眼科检查;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
1.2.2 评价标准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98—2020《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7]对体检结果进行评价。血常规评价标准: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判定为异常;眼晶状体异常评价标准:在裂隙灯下检查眼晶状体,眼晶状体混浊判定为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中任一项或几项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判定为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评价标准:无着丝粒畸变率>3%或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率 ≥ 1%判定为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评价标准:单核细胞微核率 ≥ 6‰判定为异常;腹部B超异常判定标准:有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炎、肾结石等判定为异常。
1.3 数据分析体检数据汇总后,使用SPSS软件包13.0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共384人,其中男性204人,平均年龄(34.39 ± 8.86)岁,女性180人,平均年龄(31.92 ± 8.58)岁。上岗前男性腹部彩超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男性血红蛋白计数异常检出率低于女性(P < 0.05),男性和女性的白细胞、血小板、甲状腺功能和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无差异( P> 0.05)。不同年龄分层中,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 > 0.05)。
如表2所示,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共717人,其中男性466人,平均年龄(41.75 ± 10.19)岁,女性251人,平均年龄(36.68 ± 8.96)岁。从事放射诊断学的工作人员最多,占全部放射工作人员的60.6%,从事放射治疗的工作人员最少仅7人,占全部放射工作人员的1%。在岗期间女性白细胞、血红蛋白计数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 < 0.05),但男性腹部彩超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 P < 0.05)。不同职业类型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基本无差异( P > 0.05),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腹部彩超异常率稍高于放射诊断学工作人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工作人员其他检查指标无差异。
不同年龄段放射工作人员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和微核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40岁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和腹部彩超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分层的放射工作人员( P < 0.05),并且眼晶状体和腹部彩超异常率与年龄正相关。> 20年工龄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异常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工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6~10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的腹部彩超检出异常率最高( P < 0.05),工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和微核异常率无显著影响。> 20年工龄放射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功能和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稍高于工龄 < 5年的放射工作人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经眼晶状体检查,发现19人眼晶状体混浊,发生率为2.65%。如表3所示,进一步统计了眼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其中后囊皮质混浊检出13人,发生率为1.8%。
如表4所示,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717人,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384人。对在岗期间和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发现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的腹部彩超和眼晶状体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P < 0.05),而白细胞、血小板和甲状腺功能检查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目前职业性辐射暴露非常普遍,并且各种辐射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科学研究和核电等行业[8]。仅在医疗保健领域,每天就有200多万工作人员暴露于电离辐射中[9]。前期研究发现长时间暴露在低剂量电离辐射下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包括基因组不稳定和癌症等[10-11]。随着电离辐射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人们对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潜在长期影响的担忧也日益剧增。本研究调查了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1101名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2021年德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各项体检结果中,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的腹部彩超和眼晶状体异常率显著高于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这也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人眼晶状体对电离辐射损伤较为敏感,长期低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导致眼晶状体混浊[12]。在上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结果中发现,女性血常规异常率高于男性,该结果与苏艺伟等[13]报道的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女性常规血液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一致,提示女性可能对电离辐射更敏感,应加强女性的辐射防护安全。另外上岗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中男性腹部彩超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本次健康体检中脂肪肝病患的比例较高,脂肪肝与生活习惯密切,可能与男性脂肪摄入过高且不注重运动有关。在分析工龄和年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中,发现眼晶状体异常率与工龄和年龄均成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检出情况,发现晶状体后囊皮质混浊占比较高,说明放射工作人员长时间受到小剂量电离辐射会损伤眼晶状体,且晶状体后囊部出现混浊符合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放射工作人员腹部彩超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男性异常率要高于女性,表明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监护,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注意饮食健康,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状况。
众所周知,染色体畸变与辐射剂量关系密切且十分敏感,正常染色体在受到一定剂量电离辐射的作用后会发生数目和结构上的变化,它是电离辐射作用的敏感指标之一[14]。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98—2020《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7]染色体畸变分析在入职前、脱离放射工作岗位前和事故应急体检时为必检项目,微核试验在岗期间为必检项目。本研究分析了2021年德州市在岗期间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微核异常率较低,各工龄和职业照射类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近几年放射工作人员提高防护水平是相关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异常检出率与放射工龄相关,外周血象和微核异常率与放射工龄无关,说明德州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辐射影响。因此监督管理部门应继续强化放射工作人员培训,加强监管,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降低电离辐射受照剂量,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
[1] |
李运芳, 樊体强. 不同辐射环境对公众健康影响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7, 26(1): 75-76. Li YF, Fan TQ.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adiation environment on the public health[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07, 26(1): 75-7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7.01.040 |
[2] |
董娟聪, 程娇, 王超, 等. 辐射敏感指标在我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中的应用[J].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1): 119-123. Dong JC, Cheng J, Wang C, et al.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sensitive indicators in health monitoring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2, 31(1): 119-123.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1.021 |
[3] |
Berrington de Gonzalez A, Daniels RD, Cardis E, et 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 and cancer: rationale and framework for the monograph and overview of eligible studies[J]. 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 2020, 2020(56): 97-113. DOI:10.1093/jncimonographs/lgaa009 |
[4] |
Baselet B, Rombouts C, Benotmane AM, et 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lated to ionizing radiation: the risk of low-dose exposure (review)[J]. Int J Mol Med, 2016, 38(6): 1623-1641. DOI:10.3892/ijmm.2016.2777 |
[5] |
Fang LY, Li JQ, Li WG, et al. Assessment of genomic instability in medical workers exposed to chronic low-dose X-rays in Northern China[J]. Dose Response, 2019, 17(4): 1559325819891378. DOI: 10.1177/1559325819891378.
|
[6] |
陈湃韩, 陈慧峰, 邹剑明. 低剂量电离辐射长期接触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1): 99-104. Chen PH, Chen HF, Zou JM. Research progress in health effects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2, 31(1): 99-104.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1.018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98—2020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98—2020 Health requirements and surveillance specifications for radiation worker[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
[8] |
Abosala A. A report on occupational ionizing radiation exposure by an orthopedic surgeon in a national health-care setting - clinical case perspective[J]. J Orthop Case Rep, 2018, 8(3): 81-84. DOI:10.13107/jocr.2250-0685.1122 |
[9] |
Ciraj-Bjelac O, Rehani MM, Sim KH, et al. Risk for radiation-induced cataract for staff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is there reason for concern?[J].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0, 76(6): 826-834. DOI:10.1002/ccd.22670 |
[10] |
Liu N, Peng Y, Zhong XG, et a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 on changing platele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nviron Health Prev Med, 2021, 26(1): 14. DOI:10.1186/s12199-021-00939-z |
[11] |
Fucić A, Zeljezić D, Kasuba V, et al. Stable and unstable chromosome aberrations measured after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and ultrasound[J]. Croat Med J, 2007, 48(3): 371-377. |
[12] |
Hammer GP, Scheidemann-Wesp U, Samkange-Zeeb F, et 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low dos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nd cataract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on future studies[J]. Radiat Environ Biophys, 2013, 52(3): 303-319. DOI:10.1007/s00411-013-0477-6 |
[13] |
苏艺伟, 林秋月, 王建宇, 等.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1, 39(4): 278-281. Su YW, Lin QY, Wang JY, et al.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status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Chin J Ind Hyg Occup Dis, 2021, 39(4): 278-281. DOI:10.3760/cma.j.cn121094-20200302-00097 |
[14] |
陈慧峰, 谭斯文, 闫雪华, 等. 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1): 7-12. Chen HF, Tan SW, Yan XH,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 ionizing radiation on the transcriptional level of DNA damage repair related gene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1): 7-12.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