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较为显著的特点为病程时间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其病因主要是患者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或缺氧,进而所引发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脑梗塞多发于老年群体,其临床症状通常以半身不遂、猝然昏倒、言语障碍等为主。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水平较差,所以在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时极易造成致残或致死等现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故提倡尽早接受相应的治疗,且针对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较为广泛,均存在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整体治疗效果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相比常规护理模式,全科护理打造的是新型护理模式,此种护理模式强调的是确保患者身体健康,护理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涵盖疾病预防、护理、保健、康复多元化为一体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命健康形成了有效保障。在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保障患者治疗效果,不仅能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其康复进程。
《全科护理实践》一书2019年出版于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者为刘扬,韩金艳,刘丽英等。该书力求从临床护理实践出发,深刻阐述了护理的基础和常用方法、护理操作技术等方面。编者们都具有多年的一线护理经验以及对护理研究总结,本书《全科护理实践》共分为二十二个章节,将内科护理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概述其中,展示了护士所要掌握的较为基础的护理技术与要点,主要有针对医院感染的防控、精确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患者病情监测等相关内容。该书顺应了护理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等趋势,现如今护理改革不断深化,护理理论及护理知识都需不断更新和拓展,临床一线的护师阅读此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护理业务能力。
本文结合《全科护理实践》的相关知识点,以下简要探讨全科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1 老年脑梗塞患者应用全科护理的主要方法老年脑梗塞患者应用全科护理的主要方法包括病情监测、症状护理、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用药安全等5个方面。
病情监测指是在护理人员对已经入院的患者展开意识情况的实时观察,对其病情发展程度有效掌握;做好患者瞳孔形态、光反射、病变程度等实时监测,若在检查时发现患者一侧瞳孔异常或放大则代表发生颅内升高,需要即刻采取治疗措施进行救治;开展生命体征情况监测,监测项目涉及脉搏、血压、呼吸、体温等,准确掌握以上指标是否为标准数值,若患者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时,在严密监测的同时要确保治疗工作准备就绪。
进行症状护理主要是由于老年脑梗塞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若患者出现疼痛感严重的情况可考虑颅内升高的情况,同时完成对其治疗以及病情记录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呕吐情况以及呕吐物性质做好检测及监测工作,是为了将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有更好的掌握及了解;还要详细记录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与位置等具体抽搐情况,若患者发生抽搐时,可对其神经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以防发生不良事件。
心理干预是由于在心理承受方面,老年患者相对较差,则在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护理人员须主动跟患者沟通交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言语鼓励,以缓解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
饮食护理强调的是引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在个人喜好的情况下不脱离营养均衡性原则,告知患者要摄入半流质食物,叮嘱家属尽量小口喂食,若患者及其家属有鼻饲喂养需求时要尽量满足;指导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与维生素B的食物,平衡维生素;禁止食用刺激性大的食物,比如过于油腻或辛辣等。
用药安全指的是引导患者在安全合理的情况下服用药物,护理人员要准确将药物用法及用量、注意事项等情况嘱咐给患者及其家属,以加强患者在治疗药物的认知程度;其次对于静脉输注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输液速度管控,遵循静脉输注的合理要求。
2 老年脑梗塞患者应用全科护理常用观察指标老年脑梗塞患者应用全科护理常用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护理满意度、以及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其中护理满意度分为3个程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可以较好的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通常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该量表具有代表性,能较为客观的反映护理期间患者负性心理程度,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心理状况越好,负性心理程度较低;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通过在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全科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况,进而有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整体提升,临床推广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