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监测内容和重要技术手段。提高检测机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和水平、发挥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作用[1-2],对改善我国现阶段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3-4]颇有助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简称组织机构)连续12年开展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工作。与此前组织机构组织开展的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工作不同的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5],组织机构和各省级监测机构分级组织2021年放射卫生检测能力比对工作。由组织机构组织省级疾控中心、省级职业病防治院和甲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开展国家级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比对;各省级监测机构组织本辖区内有关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和辖区内注册的乙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开展省级放射卫生检测能力比对工作。组织机构和各省级监测机构分级制定比对方案、开展结果评定及总结工作。本文主要对组织机构组织开展的2021年国家级外照射个人剂量比对的结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比对细则根据《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207—2016)[6],组织机构制定《2021年度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比对方案》[7],剂量计的准备要求、照射条件,以及比对结果的判定标准等详见该方案。
1.2 质量控制比对过程有严格的质控措施:比对方案经专家论证;组织机构在盲样照射前开展条件实验;盲样照射跟随有质控样品;组织机构的个人剂量组将剂量计上的机构信息遮盖后,再由质管办确定照射方案,做到“盲样”照射。严格按照比对方案中的评分要素及要求进行结果评判,各扣分项由专业人员复核,评判结果经专家论证最终确定。
2 结 果 2.1 比对结果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省级职业病防治院、甲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共150家机构参加本次比对,149家机构按比对方案提交了报告,1家未提交(提交了“中止说明”)。比对结果为143家机构合格(含优秀51家),7家不合格(1家未提交报告,6家报告被判定不合格),合格率(含优秀率)为95.3%,优秀率为34.0%。
在150家参比机构中,首次参加比对的有15家,非首次参加的有135家。将比对结果按照机构类型分类统计,详情见表1。参加比对的省(市)级疾控中心和省(市)级职防院所的数量占参比机构总数量的31.4%,公司占58.0%。比对结果为合格(含优秀)的省(市)级疾控中心和省(市)级职防院所的数量占合格(含优秀)机构总数量的32.2%,公司占56.6%。比对结果为优秀的省(市)级疾控中心和省(市)级职防院所的数量占优秀机构总数量的54.9%,公司占33.4%。7家比对不合格的机构中,省级疾控中心占1家,公司占6家,占比分别为14.3%和85.7%。近年来,检测公司快速发展,但检测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将比对结果按照机构具备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情况分类统计,详情见表2。参加本次比对的机构中,90.0%的机构具有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比对结果为合格(含优秀)的机构中,90.2%的机构具有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其一致性较好;比对结果为优秀的机构中,94.1%的机构具有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展现了其检测能力和水平。但是,在7家比对不合格的机构中,6家机构具有资质,占不合格总数的85.7%,这需要引起重视和深思。
对745组有效数据进行单组性能和综合性能的偏差统计分析,详情见表3。单组性能和综合性能的合格率(含优秀率)均高于96%,优秀率均高于60%,整体看来,参加比对的机构具有较强的数据测读、分析能力。由表3看出,单组数据为正偏差、无偏差和负偏差的组数分别为228组、43组和474组,负偏差组数约是正偏差的2.1倍。
1~5组盲样剂量计的单组性能判定结果见表4。第1~3组剂量计单组性能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均高于第4~5组,这是因为第1~3组盲样剂量计照射的γ射线较第4~5组照射的X射线更容易识别。另外,此次照射方案中X射线的剂量偏低,剂量范围为0.60~1.50 mSv,检测机构对低剂量X射线的测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按照比对方案,共74家检测机构实验分获得满分70分,满分率为49.3%。对74家检测机构进一步开展检测报告评分,检测报告获得满分10分的有53家。在21家检测报告未得到满分的机构中,有19家符号书写不规范,6家缺少MDL或MDL表述不规范,2家机构没有提交检测报告原件,1家检测报告中缺少检测项目。
依据比对方案,对53家检测机构进一步开展Q值评分,共51家机构总分达到95分及以上。有2家检测机构未达到95分,其主要扣分项是数据处理过程中缺少计算公式或公式表达有误。Q值评分要素及53家检测机构对应的满分率、扣分项见表5。
在7家比对结果不合格的机构中,6家因数据结果不合格被判定为不合格。对6家数据不合格的机构进行分析,2家机构仅单组性能不合格,4家机构的单组性能和综合性能均不合格;3家机构对X射线测读不合格,2家机构对γ射线测读不合格,1家机构对2种射线测读均不合格;3家机构对2组数据测读不合格,1家机构对3组数据测读不合格,1家机构对4组数据测读不合格,1家机构对5组数据测读均不合格。
对6家不合格机构的数据进行统计,详情见表6。偏差处于30%~40%数据有14组,占不合格数据总数的46.7%,不合格机构加强对这部分数据的测读有助于提高合格率。从射线种类看,X射线偏差>30%的数据占X总组数的75%,高于γ射线的50%。
在745组有效数据当中,X、γ射线偏差≤10%的数据分别占各自总数量的63.5%和75.8%;偏差≤30%的数据占比分别为96.0%和98.0%。由此可见,X射线与γ射线单组性能的合格率近乎相同,但是优秀率相差12.3%,因此比对机构可开展实验分析X射线数据测读偏差大的原因,仪器常规刻度选择合适的辐射场、正确使用能量鉴别式剂量计、选择合适的刻度因子等手段,有助于减小X射线测量的偏差[8]。另外,单组数据为负偏差的组数约是正偏差的2.1倍,在盲样照射前,组织机构并未在条件实验中发现辐射场存在负倾向性的偏差,检测机构还需对探测器的仪器响应和刻度因子等要素开展实验,查找负倾向性偏差的原因并在以后的比对和监测中予以注意。
参加比对的150家检测机构中,有123家检测机构使用了能量鉴别式剂量计,4家将普通剂量计和能量鉴别式剂量计配合使用,23家未使用能量鉴别式剂量计,分别占参比机构总数的82.0%、2.7%和15.3%。约85%的检测机构希望通过使用能量鉴别式剂量计以取得更为准确的结果。但在对53家检测报告获得满分的检测机构进行Q值评分的过程中,发现仍有19家检测机构没有正确理解能响不确定度的含义,在已判明射线能量的情况下,仍计算由能量响应引起的不确定度,反应了部分机构对不确定度理解的不够透彻。能量鉴别式剂量计使用比较复杂,对检测机构的数据测读和处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检测机构需正确使用。
关于不确定度评定报告,有18家检测机构未说明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或其来源有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未说明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2)说明了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但来源无附件佐证;3)报告中所使用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与附件所示并不一致。有5家检测机构不确定度有效数字存在3位有效数字的问题。不确定度最多取2位,当不确定度首位大于3时也可取1位[6]。不确定度评定不准确是往年考核频出的问题,也是重点分析的问题[9],建议检测机构进一步提升对不确定度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建议举办关于外照射个人剂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专讲培训班,系统且全面的开展不确定度评定的重点学习,提高结果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在7家比对不合格的机构中,6家具有资质,占不合格机构总数的85.7%。这提示有必要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管理,相关人员履行职责。这些不合格的比对机构有必要认真查找偏离原因,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取得资质后并非一劳永逸,还需要严把质控关。参加此次比对的15家不具备资质的机构中,3家比对结果优秀,11家合格,1家由于设备有问题而“中止”比对,这些比对机构虽然暂时不具备资质,但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符号书写不规范是往年比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10-12],是个人剂量监测技术培训班强调的重点,在本次比对中仍有部分机构忽视基础性的符号书写。建议比对机构认真研读相关标准[6, 13],修正检测报告中的不规范符号。
2017—2020年组织机构组织开展了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参加机构的数量分别为283、345、382和457家,合格率(含优秀率)分别为88.0%、93.3%、90.6%和92.1%,优秀率分别为15.9%、26.1%、25.4%和16.2%[8, 11]。参加2021年国家级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比对的机构共150家,合格率(含优秀率)为95.3%,优秀率为34.0%。相较于以往的全国性个人剂量能力考核,2021年国家级能力比对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有较大提高,这是由于此次的参比机构主要为省(市)级疾控中心、省(市)级职防院所和甲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单位,这些机构具备较高的检测水平;但仍有包括4家甲级资质机构在内的7家机构结果不合格,检测机构需要认真查找原因,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分级比对改善了组织机构和检测机构之间“点对面”的关系,由组织机构重点掌握和提升省级疾控中心、省级职业病防治院和甲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单位的检测水平,由各省级监测机构掌握所属辖区监测机构的业务能力水平,便于日后“点对点”协助“不合格”机构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便于对辖区机构开展现场指导、举办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有关机构提升检测能力。
[1] |
邓君, 王博, 王拓, 等.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的10年应用与发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2): 162-165. Deng J, Wang B, Wang T, et 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ividual dose registry for occupationally exposed workers" in China for 10 yea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2): 162-165.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2.016 |
[2] |
邓君, 孙全富. 我国放射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10): 721-724. Deng J, Sun QF.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radiological health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9, 39(10): 721-72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10.001 |
[3] |
李小亮, 孙全富.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与问题[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9, 34(6): 327-330. Li XL, Sun Q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Occup Health Damage, 2019, 34(6): 327-330. |
[4] |
陆强, 张秋玲, 洪秀娟.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5): 465-469. Lu Q, Zhang QL, Hong XJ. Discuss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5): 465-469.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5.005 |
[5]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R].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 General Office of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General Office of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n the issuance of notice on the work programme of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 in 2021[R]. Beijing: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2021.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207—2016 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RC. GBZ 207—2016 Testing criteria of personnel dosimetry performance for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6. |
[7]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2021年度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比对方案[R].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202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1 National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capability intercomparison programme[R]. Beijing: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1. |
[8] |
丁艳秋, 王恺怡, 张璇, 等. 2015—2019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结果分析与总结[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3): 194-198. Ding YQ, Wang KY, Zhang X, et al.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rcomparison results of national individual monitoring for external exposure during 2015-2019[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3): 194-19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3.007 |
[9] |
张璇, 郭文, 丁艳秋, 等. 2017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不确定度评定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9): 700-704. Zhang X, Guo W, Ding YQ, et al. An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assessment of external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in 2017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8, 38(9): 700-70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09.012 |
[10] |
郝述霞, 郭文, 胡爱英, 等. 2016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检测报告书写存在问题的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7, 37(10): 786-788. Hao SX, Guo W, Hu AY, et al.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riting of the test reports of external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in 2016[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7, 37(10): 786-78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7.10.012 |
[11] |
王恺怡, 丁艳秋, 胡爱英, 等. 2020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5): 555-559. Wang KY, Ding YQ, Hu AY, et al.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monitoring ability assessment of external exposure personal dose in 2020[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5): 555-559.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5.006 |
[12] |
陈飞, 郭文, 胡爱英, 等. 2018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2): 178-181. Chen F, Guo W, Hu AY, et al. Result discussion of the nationwide ability assessment for personal external exposure dose monitoring in 2018[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2): 178-181.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2.020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S]. 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JF 1001—2011 General terms in metrology and their definitions[S]. Beijing: China Quality Inspection Press,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