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核与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医学等各行各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1]。在工业领域,核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取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核技术利用是一把双刃剑[2],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美好改变的同时也存在潜在危害。由于核技术的普及,非医用辐射单位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而非医用放射工作者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其职业卫生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到2019年我国大约有60万放射工作人员,其中非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占了大约30%[3]。而2013—2017年诊断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中从事工业应用的工作人员也占了大约30%[4]。通过本研究调查与现场检测旨在掌握我省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放射性危害因素种类和危害程度、职业卫生管理等情况;对辐射危险因子的暴露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重点和关键环节;保障放射工作者的职业健康利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1.1.1 调查对象本研究按照2021年全国非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对辖区全部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在基本信息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监测对象类别和职业照射分类除其他外,每种类别选取一定数量的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管理调查。
1.1.2 调查内容用人单位基本信息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信息、工作人员数量、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监测对象类别和职业照射类别、源项情况。根据监测对象类别和职业照射分类将用人单位分为:核电厂、γ辐照装置、非医用加速器、工业探伤、核仪表、密封源测井、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行包检测仪、其他等9类。源项情况包括:射线装置、含源装置种类及数量、核电厂机组数量以及非密封工作场所等级及数量。职业健康管理调查内容包括:开展放射防护培训、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个人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仪器配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情况。
1.2 检测对象与内容 1.2.1 检测对象对开展职业健康管理调查的用人单位同时开展放射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监测。
1.2.2 检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表面放射性污染。
1.3 调查和检测方法 1.3.1 调查方法由各地市疾控中心或卫生监督机构负责,遵循客观真实原则,通过核对用人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辐射防护培训记录、个人剂量监测报告、职业健康体检报告等资料如实填写调查表。
1.3.2 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类别工作场所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标准包括:GBZ 127—2002《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GBZ 117—2015《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41—2002《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5-9]等。
1.3.3 检测仪器AT1121、AT1123、451P、6150AD型X、γ辐射剂量率仪;CoMo170型α、β表面污染检测仪等。以上仪器由计量单位检验合格。
2 结 果 2.1 调查结果 2.1.1 基本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全省共上报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377家,其中各地市及类别分布见表1。从表可知,我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涉及的监测对象类别主要为核仪表、行包检测仪、工业探伤等。
工作人员:基本情况根据《射线装置分类》规定:对公共场所柜式X射线行李包检查装置的生产、销售活动按Ⅲ类射线装置管理,对其设备的用户单位实行豁免管理[10]。行包检测仪用人单位大部分未将工作人员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因此行包检测仪用人单位不纳入统计。本次调查的261家用人单位(不包括家行包检测仪)职业健康管理情况见表2。
源项情况:377家用人单位中共有射线装置3006台,其中非医用加速器30台,X射线探伤装置461台,行包检测仪354台,核仪表647台,其他1514台;1116台含源装置,包括2台γ辐照装置,6台γ探伤装置,1098台核仪表和10台其他设备;14个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包括乙级场所10个,丙级场所4个;核电站2座。
2.1.2 职业健康管理调查本次共对79家用人单位开展了职业健康管理调查,其中核电站1家、γ辐照装置2家、加速器2家、工业探伤11家、行包检测仪39家、核仪表19家、密封源测井1家、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6家(其中核电站同时包含了行包、γ射线工业探伤)。40家用人单位(行包检测仪为豁免管理不纳入统计)中:有32家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率80%,配置总数2076件;32个单位配置了487套放射防护监测仪表,单位配备率80%,有39个单位配置了2931台个人剂量报警仪,单位配备率为97.5%;有38家开展了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委托检测或自主检测的,占95%。有34家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申报率为85%。
2.2 检测结果2021年全省共检测79家用人单位,其中核电站1家5台机组、γ辐照装置2家2台、加速器2家3台、工业探伤11家16台(X射线工业探伤9家13台、γ射线工业探伤2家3台)、行包检测仪39家69台、核仪表19家66台、密封源测井1家、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6家7个场所(其中行包1家2台、γ射线工业探伤1家2台同属于1家核电站)。检测了射线装置Ⅰ类0台,Ⅱ类19台,Ⅲ类84台;放射源Ⅰ类262枚,Ⅱ类4枚,Ⅲ类0枚,Ⅳ类31枚,Ⅴ类32枚。放射性作业场所辐射强度测定结果见表3。从检测结果可知,高辐射水平检测点主要集中在核电厂、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核仪表。高辐射强度检测点所占比例较低,且超过2.5 µSv/h的检测点主要为放射源或含源装置表面5 cm处和100 cm处。超过2.5 µSv/h的检测点通过工作场所分区、限制人员活动范围也都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
本次调查的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除行包检测仪外)放射工作人员的持证率、放射防护培训率、个人剂量监测率、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均低于林晓燕等[11]于2020年对福建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调查中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调查。特别是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率23.87%远低于医疗机构的90%。其中部分原因可能为监管部门职能隶转,部分地方卫生监督部门尚未开展针对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也有部分是因为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对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认识不足。调查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未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及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现场检测,也未按规定进行项目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放射防护设施设计、控制效果评价等工作。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应根据职业病危害分类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12]。我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应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等亦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要求加强监督。
本次对79家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现场检测中未报告不合格检测点,但是核电站、γ探伤、核仪表等仍存在高剂量率场所,因此有必要对其辐射防护情况及人员进行更多的注意与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限制有关人员的照射[13]。
本次调查共上报行包检测仪用人单位116家354台,广泛应用于机场、动车站、汽车站及法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行李安全检查。本次对其中39家行包检测仪用人单位的69台设备进行了现场检测,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为0~2.28 µSv/h,其中行李出入口处铅帘表面剂量较大。现场检测中发现,若无铅帘屏蔽,出入口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可达10 µSv/h左右。因此如果行李通过量大铅胶帘连续被通过物品撑开、铅胶帘破损或变形时可能对工作人员和周围人群产生较大剂量的辐射。行包检测工作人员是否能按照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是值得商榷的[14],建议加强对行包检测仪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
[1] |
薛岳, 徐广铎. 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现状[J]. 同位素, 2021, 34(2): 97-103. Xue Y, Xu GD. Development status of nucle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dustry in China[J]. J Isot, 2021, 34(2): 97-103. DOI:10.7538/tws.2021.34.02.0097 |
[2] |
中国核学会编. 全国“核技术及应用”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03. Chinese Nuclear Society. Proceedngs of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uclea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M]. Beijing: Atomic Energy Press, 2003. |
[3] |
李小亮, 孙全富.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与问题[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9, 34(6): 327-330. Li XL, Sun Q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Occup Health Damage, 2019, 34(6): 327-330. |
[4] |
李小亮, 苏垠平, 雷淑洁, 等. 2013-2017年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10): 779-783. Li XL, Su YP, Lei SJ, et al.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es diagnosed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8, 38(10): 779-78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10.012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7—200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7—200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 for X-ray luggage inspection system[S]. Beijing: Law Press·China, 2004.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RC. GBZ 117—2015 Requirement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industrial X-ray radiography[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5.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4.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5—2009 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5—2009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or gauges containing sealed radioactive source[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0.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41—2002 Specifications for radialogical protection test of γ-rays and electron irradiation facilities[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
[10] |
环境保护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的公告[EB/OL]. (2017-12-05). [2022-01-04].http://dgepb.dg.gov.cn/zwgk/hyfs/gzxx/content/post_476166.html.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Radiographic Devices[EB/OL]. (2017-12-05).[2022-01-04]. http://dgepb.dg.gov.cn/zwgk/hyfs/gzxx/content/post_476166.html. |
[11] |
林晓燕, 陈建龙, 万燕飞, 等. 福建省2020年放射诊疗机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状况调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1, 27(5): 47-49. Lin XY, Chen JL, Wan YF, et al. Investigat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of staff in radi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stitu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20[J]. Strait J Prev Med, 2021, 27(5): 47-49. |
[12] |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20(12): 8-16. Regulations on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workplace[J]. Gaz Natl Health Comm People’s Repub China, 2020(12): 8-16. |
[13] |
朱卫国, 侯长松, 佟鹏, 等. 我国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辐射防护现状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4): 282-287. Zhu WG, Hou CS, Tong P, et 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non-medical secto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4): 282-28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4.008 |
[14] |
霍彬彬, 徐志勇, 何冬冬, 等. 淮安市非医疗机构核技术应用及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1): 10-13,18. Huo BB, Xu ZY, He DD, et al.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y and radiation workers'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in non-medical institutions in Huai'an City[J]. Chin J Radiol Heal, 2021, 30(1): 10-13,18.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