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手术在临床中被大量地开展和应用[1]。介入手术可为患者带来精准的治疗,但是对于经常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因长期受到职业放射的暴露,其健康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2-5]。
为保证职业照射人员的健康状况,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都明确规定:放射手术过程中应使用相应的射线保护设备,例如穿戴铅衣、铅帽、铅围脖,并安放铅帘、铅屏风等;同时要求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接受经过国家计量认证、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的个人剂量监测[6-7]。国外研究已有报道,为介入手术中的医务人员提供实时辐射暴露情况,可以使医务人员主动地调整其在手术室中的行为和位置,也可以达到减少职业辐射暴露的目的[8-10]。
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北京中医医院参与心脏介入手术的医务人员,比较提供医务人员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与不提供相比,对医务人员辐射暴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21年9月—2022年3月,在北京中医医院第一介入手术室,参与心脏介入手术的医务人员,共96人次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手术过程中,主要术者和辅助术者的位置经常变动,所以在本研究中不做区分,凡参与手术者均记录为1人次。
按照时间进展进行分组,2021年9月—12月进行的31台手术共53人次分入对照组;2022年1月—3月进行的20台手术共43人次分入干预组。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本研究所在手术室配备的血管造影机为飞利浦FD20血管造影机。所有研究对象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均按要求穿戴铅衣、铅帽、铅围脖及铅眼镜等常规防护用品,并将福禄克RaySafei3实时剂量计佩戴至防护服外部,衣领或胸前处。如图1。对照组研究对象,按常规流程完成手术。干预组研究对象,按常规流程开展手术的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可随时观测到自己的实时辐射暴露情况。在手术开展之前,将实时辐射剂量显示仪安装至手术室屏幕挂件上。该显示仪以彩色柱形图和移动标签的形式,向医务人员提供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受照者的辐射剂量率以标签形式显示,并在色柱上实时移动。同时,当受照者的辐射剂量率≤200 μSv/h时,色柱显示为绿色;当辐射剂量率达到200 μSv/h时,色柱显示为黄色;当辐射剂量率≥2000 μSv/h时,显示为红色。该仪器探测下限小于30 μSv/h。如图2。
![]() |
图 1 医务人员佩戴RaySafei3实时辐射剂量计 Figure 1 Medical personnel wearing a RaySafei3 real-time radiation dosimeter |
研究中所用设备均在国家计量机构出具的计量证书有效期内。
![]() |
图 2 RaySafei3显示仪及剂量计 Figure 2 RaySafei3 displayer and dosimeter |
通过术中记录表和血管造影机记录一般资料,包括患者信息和手术信息等。通过Raysafei3显示仪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在手术过程中的累计辐射暴露剂量和累计暴露时间,并计算辐射剂量率(辐射剂量率 = 累计辐射暴露剂量/累计暴露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Mann-WhitneyU)以及卡方检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辐射剂量率及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涉及手术51台,医务人员12人。其中,干预组涉及手术20台,医务人员10人;对照组涉及手术31台,医务人员9人。共有96人次用于统计分析,其中干预组43人次,对照组53人次。具体情况见表1。
![]() |
表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study subjects |
干预组研究对象的辐射剂量率最低为25.80 μSv/h,最高为316.20 μSv/h,中位数为88.80 μSv/h;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辐射剂量率最低为24.60 μSv/h,最高为1285.80 μSv/h,中位数为188.40 μSv/h。干预组研究对象的辐射剂量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637.000,P = 0.000)。
3 讨 论 3.1 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可降低辐射剂量率的原因在医学环境中,最大的职业辐射暴露就发生在X射线引导的介入手术中[11],但是介入手术医务人员可通过多种方法来降低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和暴露剂量。据报道,正确地使用铅帘等辐射防护设备,可使辐射暴露剂量大大降低,最高可达99%[12-13]。同时,医务人员可通过穿戴铅帽、铅围脖、铅衣、铅围裙、铅眼镜等达到加强局部防护的目的。此外,还有一些防护方法,可同时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降低二者的辐射暴露剂量[13]。例如使用脉冲式荧光透视和低帧频;避免连续荧光透视;用数字放大代替电子放大;用荧光透视电影图像代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采集等。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工作量较大,或医务人员专心于手术,或防护设备过于笨重,影响手术操作等,造成医务人员很难确保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这些防护设备和防护方法都得到了正确的使用,使得术中防护效果明显降低,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较高剂量的辐射暴露。
目前常用的方式,是通过个人监测的方法,让医务人员了解自己的辐射暴露情况。医务人员佩戴热释光片监测自身辐射暴露剂量,每季度将热释光片送检。当检测报告显示医务人员的累计辐射剂量超过1.25 mSv时,该名医务人员再通过休放射假或暂停介入手术等方式,避免继续接受辐射暴露。这种监测方法和反馈数据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对短时大剂量暴露进行有效监测。
实时剂量监测设备,有效地改善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在手术中及时反馈医务人员的辐射暴露情况,并从视觉上不断提醒医务人员要采取行动,降低辐射暴露。一旦显示器出现辐射剂量率过高的提示,医务人员可及时通过调整铅帘位置,调整在手术室中站立的位置,或调整透视和显影方式等,使辐射剂量率降至较低水平。当医务人员采取措施后,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显示辐射剂量率的光标左移,同时色柱变为绿色。如果医务人员采取的措施没有达到改善的效果,还可以继续调整,以保证在较低的辐射暴露情况下进行手术。
3.2 与其他研究比较国外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Sanchez等[14]研究发现,在使用实时辐射剂量显示时,每台手术的累计辐射剂量为0.6~350 μSv;在不使用时,每台手术的累计辐射剂量为1~5 mSv。Racadio等在儿科介入手术中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10],在对97例不提供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和148例提供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的手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提供实时数据组医务人员的中位辐射剂量率为33.6 μSv/h,较不提供数据组的180.6 μSv/h明显降低。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仅是提供实时监测数据时,医务人员的平均辐射剂量率与本研究的结果稍有差异,这可能与Racadio等[14]研究中患者均为儿童,而本研究中的患者均为成年人有关。目前的X光机多采用自动低剂量技术,会根据患者体型的大小,自动调节辐射剂量。患者体型越大,所产生的辐射剂量就越大,医务人员所接受的辐射暴露也就越强。
国外学者在分析提供实时剂量数据对于改善医务人员辐射暴露情况的原因时,普遍认为,实时的剂量显示,使介入手术的医务人员即刻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较高辐射剂量的暴露,从而立即采取行动,确保更好地使用辐射保护设备[10, 14-15]。这一分析也与本人的观点基本一致。
3.3 局限性与建议鉴于研究所开展医院介入手术室的工作流程特点,护士和影像技术人员不进入手术室,仅在手术室外透过铅玻璃,观察手术进展情况。当需要护士和影像技术人员进入手术室时,令手术医生停止射线操作,护士和影像技术人员不穿戴任何防护设备进入;待其离开手术室后,医生再继续进行操作。这造成本研究未收集到护士和影像技术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职业辐射暴露情况,进而无法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
另外,根据研究开展过程中的现场观察,以及与研究对象的交流,本研究推测使辐射剂量率降低的原因是提供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会引起医务人员的行为改变,使医务人员更加正确和规范地使用防护设备和防护方法。但是,研究过程中,并未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记录,这使得推测不能被很好地证实。建议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加入医务人员术中行为的记录,更好地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本研究是在北京医院进行开展的,北京医院的特点是患者多为老年人,血管条件较差,造成手术难度较大。对于一些资历尚浅的医务人员,要求其一边专心手术,一边关注实时辐射剂量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人认为,如果可以坚持使用实时剂量监测设备,使医务人员逐渐养成较好的职业习惯,长期来看,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辐射防护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为介入手术医务人员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可有效降低其在术中的辐射暴露,更好地为医务人员进行职业辐射防护。
[1] |
钟红珊, 徐克. 中国介入医学发展的亮点、痛点与焦点[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9, 28(5): 407-410. Zhong HS, Xu K. The highlights, sore points and focus issu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ventional medicine[J]. J Int Radiol, 2019, 28(5): 407-410. DOI:10.3969/j.issn.1008-794X.2019.05.001 |
[2] |
张曼宇, 刘宁, 陈惠鹏, 等.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的剂量-反应关系[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4): 397-401,406. Zhang MY, Liu N, Chen HP, et al.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 and thyroid hormone of medical worke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4): 397-401,406.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4.002 |
[3] |
邢志伟, 于程程. 浅析职业性放射性肿瘤[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4): 361-363,375. Xing ZW, Yu CC.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tumo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9, 28(4): 361-363,375.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4.003 |
[4] |
刘亚奇, 于夕荣.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3): 218-220. Liu YQ, Yu X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ealth status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orke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3): 218-220.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3.004 |
[5] |
高宇, 苏垠平, 孙全富. 低剂量电离辐射致眼晶状体混浊机制及遗传易感性研究现状[J].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1): 124-128. Gao Y, Su YP, Sun QF. A research review of mechanism an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lens opacity induced by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2, 31(1): 124-128.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1.022 |
[6] |
胡爱英, 徐辉, 孙全富. 我国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与健康监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212-214. Hu AY, Xu H, Sun Q. Personal monitoring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of our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7, 27(2): 212-21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40 |
[7] |
苗晓翔, 苏垠平, 徐辉, 等. 浅议放射卫生在医用辐射防护领域的几个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4): 276-281. Miao XX, Su YP, Xu H,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medical use of ionizing radiation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4): 276-28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4.007 |
[8] |
O’Connor U, Carinou E, Clairand I,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active personal dosemeters (APDs) in interventional workplaces in hospitals[J]. Phys Med, 2021, 87: 131-135. DOI:10.1016/j.ejmp.2021.05.015 |
[9] |
Sandblom V, Mai T, Almén A,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a system for real-time visualisation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 rate during fluoroscopically guided procedures[J]. J Radiol Prot, 2013, 33(3): 693-702. DOI:10.1088/0952-4746/33/3/693 |
[10] |
Racadio J, Nachabe R, Carelsen B, et al. Effect of real-time radiation dose feedback on pediatric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taff radiation exposure[J]. J Vasc Int Radiol, 2014, 25(1): 119-126. DOI:10.1016/j.jvir.2013.08.015 |
[11] |
Vañó E, González L, Guibelalde E,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to medical staff in interventional and cardiac radiology[J]. Br J Radiol, 1998, 71(849): 954-960. DOI:10.1259/bjr.71.849.10195011 |
[12] |
Miller DL, Vañó E, Bartal G, et al. Occup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 joint guideline of the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ociety of Europe and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J Vasc Int Radiol, 2010, 21(5): 607-615. DOI:10.1016/j.jvir.2010.01.007 |
[13] |
徐辉, 王建超, 黄卓, 等. 介入放射学中辅助防护设施改进效果评价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6): 661-664. Xu H, Wang JC, Huang Z, et al. Evaluation studi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auxiliary radiological protective facilitie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6): 661-664.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7.06.013 |
[14] |
Sanchez R, Vano E, Fernandez JM, et al. Staff radiation doses in a real-time display inside the angiography room[J]. CardioVasc Int Radiol, 2010, 33(6): 1210-1214. DOI:10.1007/s00270-010-9945-4 |
[15] |
McNeil SM, Lai P, Connolly BL, et al. Use of digital dosemeters for supporting staff radiation safety in paediatric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uites[J]. Radiat Prot Dosimetry, 2013, 157(3): 363-374. DOI:10.1093/rpd/nct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