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素治疗的发展,131I治疗已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段。131I具有半衰期较长(8.02 d)、β射线能量较高(0.61 MeV)、伴有γ射线等特点,是核医学诊疗中防护难度较高的放射性核素。甲状腺癌治疗的常用活度高达100~200 mCi(3.7~7.4 GBq),131I甲状腺癌治疗的放射防护更是成了重中之重。对于131I甲状腺癌治疗,患者服药后应住院治疗,其体内活度衰变到一定程度方可出院。患者住院期间放射防护的重要性得到了不少医疗机构的重视[1-3],但由于核素治疗病房的放射防护设施、患者管理等目前缺乏专项规定,对一些具体要求,医疗机构主要依据文献报道和工作经验来确定。为此,笔者对江浙沪10家开展131I甲状腺癌治疗的医疗机构开展了调查,了解131I甲状腺癌核素治疗放射防护状况,发现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为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核素治疗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上海市全部6家开展131I甲状腺癌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浙江和江苏各2家开展131I甲状腺癌核素治疗的医疗机构。
1.2 调查方法 1.2.1 查阅书面资料现场查阅及核对各类书面材料,包括各类证件、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方案、评价与检测报告、内部培训和检查记录、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等。
1.2.2 现场查验现场检查核医学工作场所整体布局、核素治疗病房布局、放射防护设施和仪器设备、警示标志、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情况、患者管理、放射性衰变池和废物处置等情况。
1.2.3 专家访谈对核素治疗病房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访谈,了解核素治疗工作开展和放射防护管理情况。
1.2.4 现场快速检测对核素治疗病房及相关场所台面、地面、工作人员手部进行表面污染检测,检测方法按照国家标准《表面污染测定 第1部分:β发射体(Eβmax > 0.15 MeV)和α发射体》(GB/T 14056.1—2008);检测仪器为CoMo-170表面污染仪(德国SEA)。对核素治疗病房屏蔽体外表面、衰变池排污管道外表面、衰变池取样口表面进行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检测仪器为451P电离室巡测议(美国FLUKE)。
1.2.5 质量控制现场调查表附有专用的填表指南,对调查表的每一题均有详细的判定说明,并标注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具体名称和条款序号。参与调查的人员均为首席或骨干监督员,经过统一培训。现场检测数据经2名以上监督员确认。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1.1 131I甲状腺癌治疗开展情况目前上海市开展131I甲状腺癌治疗的医疗机构数6家,均为三级医疗机构。治疗人数近3年有所增加,131I用量则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
调查的10家医疗机构中,主要治疗对象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最高用药活度为9.25×109 Bq(250 mCi);平均用药活度4.07×109 Bq(110 mCi)~4.44×109 Bq(120 mCi)。用药活度的计算,有4家主要基于工作指南,6家通过影像扫描、结合工作经验综合进行判断。见表2。
10家开展131I甲状腺癌治疗的医疗机构均设有专用病房,住院天数最长的7 d,最短的3 d,平均为5 d。
2.2 专用病房设施10家医疗机构中9家病房有单独通风;病床间有防止患者相互照射的屏蔽设施,屏蔽厚度均≥0.5 mm Pb,最大的为10 mm Pb;10家均在病房内安装了对讲和监控设施,9家出入为单向门禁,4家在病房内安装了剂量监测设备;10家病房内均有专用厕所和淋浴间;10家病房控制区入口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必要的文字说明,5家在控制区和监督区边界标识了用以分区的标记。见表3。
10家医疗机构中3家不开展131I的分装,患者服用药物均由厂家分装后送医疗机构。7家开展分装的单位,均有专用于分装的工作场所;6家采用131I自动分装仪进行分装,1家为人工分装。7家开展分装的医疗机构都设有通风柜,但一家机构因自动分装仪体积较大,无法在通风柜下进行分装。
2.3.2 给药10家医疗机构均有独立的给药室,其中4家给药室设于病房内,6家设置在靠近病房的区域。在给药方式上,5家医疗机构采用自动化机械给药的方式,4家采用人工传递的方式,1家由患者自行从分装台拿取。见表4。
10家机构均未对工作场所进行气体、气溶胶活度检测;9家机构配备了β表面污染检测仪器,并对工作场所开展日常监测;10家机构配备了X、γ巡测仪,定期对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见表5。
10家医疗机构在核素治疗前,均会书面告知患者辐射防护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在探视方面,5家允许家属在患者治疗住院期间进行探视;4家不允许探视;1家在治疗病房外专设了视频探视设备,为治疗期间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提供方便。10家医疗机构均要求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降至低于400 MBq后出院,但活度估算的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使用外照射剂量仪探测患者体表外剂量进行活度估算的最多,为5家。见表6。
10家医疗机构均设置了放射性污水衰变池,确保核素治疗病房的患者排泄物等排入,但均未对污水开展定期监测。见表7。
调查人员现场对2家医疗机构的核素治疗病房进行抽检(所有患者均已出院),结果显示,给药室地面β表面污染最高处为31.9 Bq/cm2,病房内最高为23.6 Bq/cm2,工作人员办公室未检出。见表8。
对5家医疗机构核素治疗病房距离病房外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患者住院时),为0.2~9.3 µSv/h。对5家医疗机构衰变池排污管道外表面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均 < 2.5 µSv/h。对4家医疗机构衰变池排污采样口外表面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均 < 2.5 µSv/h。
3 讨 论本次调查发现10家医疗机构中有7家开展药物的分装,由于131I是挥发性物质,分装过程中容易形成空气污染,且治疗使用的活度高,分装过程中的防护尤其重要。从调查情况来看,6家医疗机构采用自动分装仪进行分装,自动化程度高,对医疗人员带来的危害相对小。但其中一家医疗机构的自动分装仪由于体积大,无法在通风橱下进行分装,直接暴露在分装间内,造成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各医疗机构均未开展空气污染监测,对分装场所的空气污染状况并不掌握,会造成核医学工作人员内污染[4-5]。
核医学治疗病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1家医疗机构未设置单独的通风系统,另有1家未做到定期更换过滤装置,2020年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2021年5月1日实施)中对此给出了明确要求[6]。②本次调查的10家医疗机构中,9家不能满足每间病房一个患者的条件,相互间隔的屏蔽厚度从0.5 mm Pb至10 mm Pb,对此标准并未规定,但有文献报道,经过计算,6 mm Pb(相当于1.5个半值层)是比较合适的厚度[7-8]。
为降低探视者受照剂量,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出,探视者可以通过对讲视频进行探视,非必要情况下应尽量减少进入病房的时间[9]。本次调查,10家医疗机构中只有1家在治疗病房外专设了视频探视设备,方便治疗期间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需要说明的是,131Iβ射线能量较高(0.61 MeV),铅围裙对该能量的β射线衰减能力较弱,并不能显著减少受照剂量,如果探视者确需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应使用有足够厚度的屏蔽设备,如移动式铅屏风[9]。
目前各国对于131I治疗患者出院活度的控制要求各不相同,例如美国为1100 MBq ,瑞典600 MBq,日本500 MBq等[10],也有一些国家直接规定了患者体外辐射水平检测结果作为出院的依据[10-11]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131I治疗患者只有当其体内放射性活度降至低于400 MBq后才被允许出院[12],2020年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Z 120—2020《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对出院活度的控制给出了2种选择:患者体内活度降低到400 MBq或者距患者体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 25 µSv/h,并给出了检测方法 [6]。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行业上对131I治疗患者出院标准仍颇有争议,但各医疗机构还是按照调查时实施的国家标准进行控制。对于400 MBq活度的控制,各医疗机构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有使用经验进行控制的,也有通过检测进行控制,本次调查中有5家选择了体外辐射水平进行评估的方式,该方式也被国内一些医疗机构采用[13-14],但通过测量患者体外周围剂量当量率估算体内放射性活度时还需在检测仪器、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规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受治疗方式以及患者自身生理因素影响,每位患者131I排出速率并不一致,生物半衰期不一样,单纯按天数估算患者体内131I活度并不准确。
本次调查发现了放射性污水处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放射性污水应定期进行监测[15],但调查发现放射性污水监测并未开展。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将放射性污水列入“特殊性质医院污水”,要求放射性污水处理设施出口监测值应满足总α < 1 Bq/L,总β < 10 Bq/L [16]。医疗机构本身并不具备检测能力,即便委托相关技术机构开展检测,但水中总α和总β的检测需要对样品先行浓缩处理[17],131I这类挥发性的放射性核素,经过样品处理后检测结果能否反映真值,令人存疑。开展131I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131I对总β的贡献毋庸置疑是最大的,因此,在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才会让监测有价值。本次调查未对放射性衰变池的结构、容积、排放方式等进行深入调查,但据相关调查,放射性衰变池可能存在选址、屏蔽、放射性废水渗漏、容积不够等问题[18],应当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有住院病房的医疗机构,患者住院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量较大,对衰变池的容积是很大的考验,应在设计时做好充分的调查和考虑。
不同于一般的控制区,核素治疗病房由于患者在治疗期间在病房内活动,导致检测人员很难在患者住院期间对病房内进行表面污染等检测,本次调查中,对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检测是在患者出院后的间隙进行检测,检测时场所已经过清洁,但从检测情况来看,病房内走廊的表面污染水平最高也达到了31.9 Bq/cm2,所以病房内的表面污染监测和清洁去污工作应建立制度并予以落实。对5家医疗机构核素治疗病房距离病房外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患者住院时),最高点为9.3 µSv/h。目前尚有效的国家标准GBZ 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0]对控制区屏蔽体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并无规定,但新标准规定:在核医学控制区外人员可达处,距屏蔽体外表面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 µSv/h,控制区内屏蔽体外表面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 µSv/h,宜不大于2.5 µSv/h[6]。也就是说,治疗病房墙体外、门外为监督区或者非核医学工作场所,一般来说(除非人员不可及),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 µSv/h。对于标准实施后新建的治疗病房,在设计阶段应当予以关注。
[1] |
邱琰. 放射性核素防护病房的建立与护理管理[J]. 上海护理, 2011, 11(6): 80-81. Qiu Y. Establishment and nursing management of radionuclide protection ward[J]. Shanghai Nurs J, 2011, 11(6): 80-81. DOI:10.3969/j.issn.1009-8399.2011.06.030 |
[2] |
刘丽娜, 刘斌, 黄蕤, 等. 核医学诊疗的辐射防护与安全[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 33(12): 1888-1892. Liu LN, Liu B, Huang R, et al.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nuclear medicine[J]. 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17, 33(12): 1888-1892. DOI:10.13929/j.1003-3289.201707009 |
[3] |
彭亮, 李长越, 孟丹, 等.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放射性131 I治疗对育龄期人群生育力影响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 2020, 48(9): 1099-1100. Peng L, Li CY, Meng D,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radioactive 131 I treatment for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on fertility in people of reproductive age[J]. Clinical J Med Officer, 2020, 48(9): 1099-1100. DOI:10.16680/j.1671-3826.2020.09.39 |
[4] |
朱卫国, 侯长松, 佟鹏, 等. 我国五省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性核素浓度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3): 249-252. Zhu WG, Hou CS, Tong P, et al. Analysis of radionuclide concentration in workplaces of nuclear medicine in five provinces of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3): 249-252.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3.012 |
[5] |
王洁, 张涵宇, 邬家龙, 等. 甘肃省3家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4): 357-361. Wang J, Zhang HY, Wu JL, et al. Analysis of radiation internal exposure in nuclear medicine staff of three hospitals in Gansu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4): 357-361.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4.009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20—2020 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0—2020 Requirements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nuclear medicin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
[7] |
赵尧贤, 吴寿明, 宣志强, 等. 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场所设计及放射防护措施评价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4): 420-421. Zhao YX, Wu SM, Xuan ZQ, et al. Radionuclide treatment workplace design and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evaluation analysi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0, 19(4): 420-421.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4.012 |
[8] |
巴建涛, 付海鸿, 吕京桥, 等. ~(131)I治疗病房的辐射防护设计[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6): 614-617. Ba JT, Fu HH, Lv JQ, et al. Radiation shielding of ~(131)I therapeutic ward in department[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9, 29(6): 614-61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9.06.018 |
[9] |
Yonekura Y, Mattsson S, Flux G, et al. ICRP publication 140: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rapy with radiopharmaceuticals[J]. Ann ICRP, 2019, 48(1): 5-95. DOI:10.1177/0146645319838665 |
[10]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elease of patients after therapy with unsealed radionuclides[J]. Ann ICRP, 2004, 34(2): v-vi,1-79. DOI:10.1016/j.icrp.2004.08.001 |
[11] |
Cho SG, Kim J, Song HC. Radiation safety in nuclear medicine procedures[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17, 51(1): 11-16. DOI:10.1007/s13139-016-0406-0 |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 [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3. |
[13] |
杨福洲, 李车琼, 李毅. 分化型甲癌患者131碘治疗后体外辐射水平的研究
[J]. 黑龙江医药, 2016, 29(3): 409-412. Yang FZ, Li CQ, Li Y. Radiation levels in vitro study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reated by 131 iodine radioactive isotopes [J]. Heilongjiang Med J, 2016, 29(3): 409-412. DOI:10.14035/j.cnki.hljyy.2016.03.011 |
[14] |
赵海敏, 杨金兰, 张桂清. 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
[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4): 487-488. Zhao HM, Yang JL, Zhang GQ. Study on radiation dose caused by 131I in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treatment[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0, 19(4): 487-488.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4.024 |
[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33—2009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33—2009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for medical radioactive waste[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0. |
[16]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GB 18466—2005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GB 18466—2005 Discharge standard of water pollutants for medical organization[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5. |
[17] |
陈飞, 张震, 王雪涛, 等. 水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分析的质量控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0, 40(8): 618-622. Chen F, Zhang Z, Wang XT, et al. Quality control of gross α and gross β analysis in water[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0, 40(8): 618-62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0.08.008 |
[18] |
胡建伟, 戴瑜. 从环评及检测角度探讨放射性衰变池设置[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4): 439-442. Hu JW, Dai Y. Discussion on the setting of radioactive decay p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detectio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4): 439-442.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4.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