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10
2. Beij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10 China
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是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保障,对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受照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职业放射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医疗、工业等放射性工作场所个人剂量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对监测中出现的异常结果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并消除隐患,对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准确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2] ,减少工作中电离辐射对自身及他人损伤[3],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和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安全,我们对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共计12 595人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中,单个监测周期剂量>1.25 mSv的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计23人次。个人剂量计佩戴在医生白大衣左胸口袋处或企业人员工作服左领口部位,单个监测周期为3个月。
1.2 方法监测设备主要为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BIRM 2000型热释光探测器退火炉和BR 2000B型热释光探测器冷却炉。按照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 mSv)[4]的1/4和职业照射受照剂量>5 mSv/年为调查水平[5]的标准要求,即单个监测周期的监测结果>1.25 mSv时,对其发放《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超记录水平核查登记表》并进行现场核实。同时对其职业类别、个人剂量计的佩戴位置、个人剂量计出现异常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调查。如果是医院介入人员还需提供工作量(手术类型和每年例数)和操作放射设备时防护设施布局图(照片)。对每一个异常结果现场核实后,调查人、本人、防护负责人均现场签字确认并加盖单位公章。
1.3 质量控制实验室定期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合格。定期委托国家计量部门对使用的热释光剂量计(TLD)检测设备进行检定,所有TLD检测结果均经过刻度因子修正。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在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共计12 595人次,其中有23人次监测结果>1.25 mSv,占总监测人数的0.18%。不同年度的异常比例范围为0.08%~0.35%(表1)。
北京市通州区个人剂量监测共分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2个类别,涉及7个工种。医学应用中,诊断放射学异常人次数为16人次(占总异常人次数的69.60%),介入放射学异常人次数为2人次(8.70%),放射治疗异常人次数为1人次(4.30%)。工业应用中,工业探伤和工业其他2个工种异常人次数均为2人次,各占总异常人次数的8.70%(表2)。
个人剂量监测出现异常结果有以下6种原因:主要原因为剂量计曾留置于工作场所,达到了8人次(占总异常人次数的34.78%);其次为原因不明确的有5人次(21.74%);佩戴非本周期剂量计4人次(17.39%);佩戴剂量计自身接受放射性检查的有3人次(13.04%);剂量计被水浸泡2人次(8.70%);佩戴于防护用品外1人次(4.35%)。其中,原因不明确的5人次均为三级医院放射诊断工作人员,经询问本人佩戴期间都是隔室操作,均未发生过意外照射情况,我们在现场均查验了设备和机房近期的合格检测报告,同时用射线巡测仪[6]检测放射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机房防护水平,结果均合格,故认定为非职业照射;其余5种原因均为工作人员未正确佩戴所致,亦属于非职业照射(表3)。
23人次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中,最大剂量为50.42 mSv,最小剂量为1.27 mSv。有17人次的剂量结果在1.25~5 mSv,占比73.90%,其余各剂量范围内人次数为1~2人,23人次均为非职业照射(表4)。
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占总监测人次的0.18%,稍低于2018年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的异常结果人次数所占比例0.19% [7],在北京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出现监测异常结果的主要工种为医学应用中的诊断放射学,一方面由于在监测的总人次中诊断放射学人次数是最多的[8],同等概率下绝对人数多[9];另一方面基层单位的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占比较大,规范使用个人剂量计的意识不强,有的单位甚至把更衣柜设置在机房内,其它工种监测结果异常在0~2人次,不具备代表性。
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造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剂量计曾留置于工作场所(占比34.78%),与景丽艳等[10]“剂量计滞留于放射工作场所内导致受照射,占总异常人次的30.10%,此种原因也是造成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主要原因”观点一致,究其原因是工作人员粗心大意造成人和剂量计分离,只是剂量计受照;其次为原因不明确(占比21.74%),由于监测周期为3个月,工作人员可能无法回忆起是否有过误照。有的工作人员因质疑剂量计是否准确或者与工作单位有矛盾,也不排除有故意照射剂量计的可能性,但有担心被单位处罚的心理不承认自己的行为;还有可能是佩戴非本周期剂量计(占比17.39%),单个监测周期内由于工作人员没有规范使用剂量计,导致上交了上一周期的甚至更早周期的剂量计。北京市通州区此次近5年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虽然大部分(占比73.90%)在1.25~5 mSv剂量范围,但是在其他剂量范围均有1~2人次,其中1例最大剂量达到了50.42 mSv,原因为某工业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把剂量计遗落在放射设备里。
综上所述,放射工作人员异常剂量结果均为非职业照射剂量值。现在通州区各个放射工作场所的环境比较安全,使得部分放射工作人员思想上出现了松懈大意,导致剂量计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时有发生。当出现了异常剂量结果,如果只是剂量计受照,用人单位负责人一般也只是口头教育,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基础知识培训和个人剂量计佩戴情况等工作应引起用人单位和监督部门的注意。
针对以上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工作中正确使用和保管剂量计,避免污损和误照。不能因为“好奇”而故意拆开剂量计盒“一探究竟”,更应杜绝因为检测结果长期无变化而故意照射剂量计。同时放射工作人员要互相监督,例如出现带有剂量计的工作服留置在工作场所应及时提醒;进一步完善单位放射防护制度管理,各种制度方案要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最好配备全职或兼职的个人剂量计管理人员,负责剂量计的收发和管理,尤其是私营单位不要频繁更换管理人员。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培训,更换管理人员时做到管理工作顺利“交接”;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开展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监测工作中的问题,重点关注出现的大剂量监测结果,对故意照射剂量计和弄虚作假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确保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高效有序。
[1] |
陈飞, 郭文, 胡爱英, 等. 2018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2): 178-181. Chen F, Guo W, Hu AY, et al. Result discussion of the nationwide ability assessment for personal external exposure dose monitoring in 2018[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2): 178-181.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2.020 |
[2] |
李举跃, 陈小霞, 刘红卫. 2013—2015年濮阳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7, 43(3): 220-221,224. Li JY, Chen XX, Liu HW. Analysis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Puyang City from 2013 to 2015[J]. Ind Heal Occup Dis, 2017, 43(3): 220-221,224. DOI:10.13692/j.cnki.gywsyzyb.2017.03.017 |
[3] |
霍梦慧, 苏锴骏, 焦玲, 等.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5): 582-585. Huo MH, Su KJ, Jiao L,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of radiological worke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9, 28(5): 582-585.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5.029 |
[4]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28—2019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19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9. |
[6] |
彭文斌, 许明发, 向辉云, 等. 广西大中型医院DR机房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3): 268-271,276. Peng WB, Xu MF, Xiang HY, et al. Radiati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DR room in Guangxi large and medium hospital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3): 268-271,276.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3.017 |
[7] |
田青香, 马永忠, 白斌, 等. 2018年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情况分析[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0, 33(5): 433-434. Tian QX, Ma YZ, Bai B, et al. Analysis on abnormal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Beijing City in 2018[J]. Chin J Ind Med, 2020, 33(5): 433-434. DOI:10.13631/j.cnki.zggyyx.2020.05.015 |
[8] |
李春富, 冯泽臣, 邳建庭, 等. 北京市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J]. 首都公共卫生, 2015, 9(4): 147-150. Li CF, Feng ZC, Pi JT, et al. Monitoring on personal dose among radiation workers in Tongzhou district of Beijing[J]. Cap J Public Health, 2015, 9(4): 147-150. DOI:10.16760/j.cnki.sdggws.2015.04.007 |
[9] |
张圆圆, 陈岩, 师振祥, 等. 石家庄市2016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5): 486-489. Zhang YY, Chen Y, Shi ZX, et al.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external individual dose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Shijiazhuang in 2016[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8, 27(5): 486-489.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8.05.018 |
[10] |
景丽艳, 王强, 杨陆婷, 等. 2018年度浙江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6): 631-632,636. Jing LY, Wang Q, Yang LT, et al. Abnom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8[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9, 28(6): 631-632,636.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6.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