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辐射卫生  2021, Vol. 30 Issue (6): 659-664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01

引用本文 

曹建彪, 冒煦, 刘青杰, 苏旭, 孙全富. 放射卫生工作“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发展展望[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6): 659-664.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01.
CAO Jianbiao, MAO Xu, LIU Qingjie, SU Xu, SUN Quanfu. Review of radiation health work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period of “14th Five-year Plan”[J].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 2021, 30(6): 659-664.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01.

通讯作者

孙全富,E-mail:sunquanfu@nirp.chinacdc.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7-29
放射卫生工作“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发展展望
曹建彪 , 冒煦 , 刘青杰 , 苏旭 , 孙全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北京 100088
摘要:放射卫生作为传统五大卫生之一,“十三五”期间,放射卫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拥有一支体系不断完善、能力不断增强且具有凝聚力的放射卫生队伍,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连续十余年持续深入开展放射卫生监测和风险评估,持续加强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援疆援藏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积极投身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十四五”期间,将推进防电离辐射技术支撑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加强全国放射卫生机构能力和队伍建设,继续推进放射卫生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深入做好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与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凝练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放射卫生重要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深入开展放射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加强放射卫生学科青年英才培养,依托世界卫生组织辐射与健康合作中心框架,积极组织实施区域和国际合作。
关键词放射卫生    辐射防护    放射卫生监测    
Review of radiation health work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period of “14th Five-year Plan”
CAO Jianbiao , MAO Xu , LIU Qingjie , SU Xu , SUN Quanfu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ive major branches in the traditional public health in China,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various aspects of radiation health during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2016—2020)”: There is a team of radiation health professionals with a continuously improved system, increasing ability, and cohesion; radiation health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have been further improved; radiation health monitoring and risk assessment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arried out for ten consecutive years;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o nuclear and radiation emergencie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aid to Tibet and Xinjiang is solid and effective; in addition, our team had an active part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pandemic.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2021—2025)”period,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upport institutions for ionizing radiation prevention, further improve radiation health monitoring, and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and team-building of national radiation health institu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of radiation health will also be promoted. We will make solid and in-depth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medical response to nuclear radiation emergencies, condense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key technical issues of radiation health in the third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on radiation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young talents in radiation health disciplines. Meanwhil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ill be actively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relying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Radiation and Health.
Key words: Radiation Health    Radiation Protection    Radiation Health Monitoring    

放射卫生学(Radiation Health)是研究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新中国传统五大卫生之一,是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下与劳动卫生学、职业病学并列的独立的二级学科(学科编号330.64),不同于以临床和基础医学为主的放射医学(学科编号310.31)。在西方一般对应于辐射防护(Radiation Protection)或保健物理(Health physics)。

电离辐射无处不在,是地球和人类的原生环境,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6年报告,全球人均年剂量约为3.0 mSv/a,其中天然辐射占约80%,主要关注室内氡及其变化趋势;人工来源占约20%,主要关注职业照射和医疗照射。电离辐射照射可以导致健康效应,目前低剂量照射主要关注低于100 mSv的慢性照射或低于50 mSv的急性照射的致癌效应[1]以及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扰动[2],后者则可能是电离辐射导致许多非癌症效应的生物学基础。

我国放射卫生工作始于1950年代初期,早期以X射线诊断和镭疗的防护为主;20世纪60~70年代,以厂区及公众防护和核试验监测工作为主;80~90年代建立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开展了放射卫生基础国情调查及辐射健康效应大型放射流行病现场研究。2002年,我国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放射卫生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概述放射卫生“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的全国性重要工作,并展望“十四五”(2021—2025年)发展愿景。

1 放射卫生“十三五”重要工作回顾 1.1 拥有一支有凝聚力的放射卫生队伍,连续开展放射卫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和技术人员培训,机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

疾控体系是我国放射卫生工作的主体力量,在国家层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以下简称辐射安全所),是唯一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辐射监测与风险评估、辐射防护与质量控制、核事故卫生应急、政策法规修制定、放射卫生技术管理与技术支撑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1984年7月以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援助建设的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SSDL)运行良好,为我国放射诊疗质量保障和量值传递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10月,以辐射安全所为龙头的我国放射卫生技术能力得到WHO等国际组织的认可,被WHO授予辐射与健康合作中心。

省市县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从业人员近万人。总体而言,在省一级,放射卫生职能由疾控中心承担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海南、四川、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由职防院所承担的省份有吉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和广东;由疾控中心和职防院所/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省份有山东、广西、贵州和新疆。除个别省份外,全部设有独立的放射卫生所/科,专业技术人员平均为16.9人[3],有职防院的省份综合实力较强。在地市一级,31.9%的地市级疾控中心或职防院所设有独立的放射卫生科,人员配置平均为8人[4]。“十三五”期间,经济发达省份的省级机构硬件设备普遍得到更新,部分中部地区和大部分西部地区省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检测能力(检测设备、人员及其培训)亟待提高。地市级普遍缺乏放射卫生专业设备。县级机构一般仅设有公共卫生科,专业人员和设备资源更加匮乏。

在技术服务机构方面,目前全国有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甲级30余家,乙级约450家。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从事放射卫生检测工作的甲级约有15家,乙级约有118家。2021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由三级调整为一级,省级审批,执业范围为全国。

1983年起,借鉴国际通用做法,辐射安全所先后多次组织国内开展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测量比对。1985年起,组织开展了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放射卫生检测技术比对在量值传递、质量控制和提高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检测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2009年起每年度均由卫生部发文组织放射卫生检测技术比对,并更名为能力考核,考核项目包括:个人剂量监测、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和生物剂量估算等4项放射卫生检测。

在技术人员培养方面,辐射安全所大力支援各省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在中央财政专项支持下,每年组织约10个全国放射卫生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班,培训全国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卫生监督部门骨干力量,保证了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技术传递工作。

在放射卫生技术支撑机构能力建设中,放射卫生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比对或能力考核和继续教育与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放射卫生法规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

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放射卫生标委会)成立于1981年,长久以来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在各个专业委员会中名列前茅,成绩显著。辐射安全所作为秘书处挂靠单位,为我国放射卫生的标准化建设作了重大贡献。

“十三五”期间,放射卫生标委会立项制修订放射卫生标准32项,发布放射卫生标准60项,目前,放射卫生标准共计133项,其中有强制性国家标准23项,指导性国家标准84项,卫生行业标准26项。应我国质子重离子在放射治疗领域迅猛发展的需要,辐射安全所联合全国有关单位专家,正在编写《医用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将首次提出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性能检测的关键指标及其允许范围。

1.3 履行法定职能,持续深入开展放射卫生监测,注重风险评估预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放射卫生监测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掌握了医疗卫生行业和工业应用行业的放射性危害因素现状和总体情况。同时增强了各级政府职业病防治和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意识。连续开展的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培养、锻炼和巩固了全国各级放射卫生技术队伍。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监测数据,为制修订放射卫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监测工作充分发挥了监测预警作用,提示新的需要高度关注的辐射致健康效应关键风险点,揭示出个别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第一责任落实不力,部分放射治疗机构存在医疗质量安全风险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业务司局的科学规划和领导下,组织开展的全国性放射卫生监测共有5项,分别是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2009—)、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2010—)、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2019—);食品放射性污染风险监测(2012—)以及饮用水放射性风险监测(2012—),见表1。截止到2019年,全国有6.9万家放射诊断机构,设备数量约15万台,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约40余万[5]。一年开展约7.82亿人次放射诊疗[6]。工业领域,有放射工作单位约1万家,放射工作人员数量10万人[7],我国有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根据IAEA官网数据显示,我国现有51台运行核电机组、13台在建核电机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5%左右[8];工业领域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为75%左右[7],较医疗机构个人剂量监测率显著偏低。矿工氡暴露于2012年纳入职业病危害因素,矿工高氡暴露肺癌已经于2013年纳入职业病目录,据估算我国有数百万非铀矿工,其中20%矿工可能暴露于高氡作业环境[9]

表 1 我国放射卫生监测开展情况 Table 1 Development of radiation health monitoring in China

放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放射卫生监测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科学准确掌握了2009年以来的放射卫生监测信息[10]。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外照射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英文版),获得IAEA认可,在非洲23个国家推广应用[11]

1.4 持续加强核辐射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积极投身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根据《国家核应急预案》及相关法规认真梳理核与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工作职责,明确了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的9项职责包括:1)场外伤员救治;2)场外伤员去污洗消;3)过量受照人员的剂量估算;4)心理援助;5)食品和饮水应急辐射监测(和评估);6)健康效应评价;7)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跟踪;8)卫生应急人员剂量监测;9)指导地方政府和核设施营运单位制定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方案。参与场内伤员救治和污染人员去污洗消等2项职责,持续加强核辐射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

1997年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成立以后,经卫生部批准,先后设立了3个临床部(中国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血液病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个监测评价部(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和1个技术后援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2021年5月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增设第四临床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在全国健康保障工程框架内,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了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了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核辐射卫生应急和医学救援建设,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布局合理、重点区域全覆盖的格局,应急医疗救治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

全国放射卫生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抗击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放射影像学诊断在新冠肺炎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响,以及方舱CT、方舱医院等新的放射防护问题,集中力量短时间内组织和参与编写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放射影像检查中医技人员防护的专家紧急建议》,《放射卫生相关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和《CT方舱放射防护要求》(T/WSJD 6—2020)等技术文件。

1.5 放射卫生援藏、援疆和乡村振兴工作

辐射安全所高度重视放射卫生援藏、援疆和乡村振兴工作,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疾控中心工作安排,根据受援地需求,组织全国有关单位采取对口和组团等多种方式援助工作。举办多种专业技术培训班,解决其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基层放射工作人员的迫切问题,努力实现从“输血式”援助到“造血式”援助的转变。同时共选派200余人次专家赴西藏7个地市共监测了200余家次医疗机构的510多台设备,为当地医疗机构节约500万元检测经费[12]。2018年开始组团赴南疆地区开展放射卫生监测援助工作,共监测了18个机构的84台设备,减轻当地有关单位设备检测费用约100万元。在减轻了当地负担的同时,保障了当地放射卫生工作者和广大患者的健康权益。

2 “十四五”期间放射卫生发展愿景 2.1 以放射卫生监测为重要抓手,加强全国放射卫生机构能力和队伍建设

“十四五”期间,放射卫生工作应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发展宏观政策研究,强化组织实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完善信息化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各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应紧紧围绕主管部门主责主业,依法继续做好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发挥好监测工作的作用,切实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处理好普查与抽查的关系,不断优化监测设计。开展核工业系统、教育科研和兽医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全面掌握职业照射安全与防护基本信息。继续做好监测结果通报工作,将主要监测结果推送给监督部门,针对监测发现的重大风险问题,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将监测结果纳入对医疗质量考核和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乃至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增加各级对于放射卫生防护问题的重视程度。组织开展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专项行动,做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率100%,治疗设备稳定性监测率100%,输出剂量合格率95%以上,复检不合格设备停用率100%。进一步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放射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信息互通。

全面提升各项监测指标,全国放射工作人员(包含工业应用)个人剂量监测率提高至95%以上,加大内照射监测与介入放射学双剂量监测范围并提高监测率等。深入分析监测数据,突出关键风险点,切实加强职业照射安全与防护风险的预防控制。高度重视监测工作反映出来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眼晶体浑浊率升高等问题,杜绝工业探伤等领域工作人员急性放射损伤的发生。推进非铀矿山氡暴露水平监测和氡致肺癌的诊断工作以及航空机组人员的职业照射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继续开展核工业等职业照射队列研究,积极推进基于record-linkage的核工业职业照射队列研究。

启动室内氡水平监测,拓展公众照射防护。建立公众照射水平(室内氡和地表外照射等)监测信息系统,开展室内氡水平监测,估计氡致疾病负担,推进国家氡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核设施周围居民健康与卫生监测工作。针对地区和国际核辐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放射卫生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工作。

2.2 抓住疾控体系改革的机遇,扎实推进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建设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疾控体系改革和建设,成立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我们要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改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硬件条件,建设一批行业和区域分中心,建设国家电离辐射危害工程防护技术中心,建设辐射剂量学中心实验室和新型工程防护材料研发实验室。进一步加强放射卫生实验室能力比对,积极组织参与国际与区域实验室检测比对,发挥好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作为区域检测和评价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

制定省市县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工作规范,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能力。省级机构应具备全部放射卫生检测能力,地市级机构应具备诊断设备防护检测和饮用水总放射性检测能力,县级机构具备诊断设备防护检测能力。启动省市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评估,推进放射卫生区域检测中心建设。加强核设施所在地市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建设。

建设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推广放射诊断性能与防护监测等放射卫生检测工具包,从检测数据的产生环节搜集放射卫生检测信息。实现系统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分享,深入挖掘,发挥监测信息的应有作用。

2.3 继续推进放射卫生法规标准建设

继续推进我国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修订《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落实IAEA 2014年发布的新版《国际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BSS),组织翻译IAEA等国际组织发布的《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medical uses of ionizing radiation》(No.SSG-64)(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安全与防护),尽快启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原卫生部第46号令)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原卫生部第55号令)修订工作,细化放射诊疗实践特别是健康体检、癌症筛查等正当化判定要求,突出对高风险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修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目录,增加“航空机组人员接受的宇宙射线”,在工作相关疾病中增加“放射反应”等。制修订亟需的放射卫生标准,完成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的修订。研制适合基层卫生监督和检测等工作人员使用的基于不同工作场所的监督手册和检测指引。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在先行先试、补充细化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放射卫生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4 深入做好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与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工作,随时迎接不期而遇的“大考”

着力解决卫生应急的关键瓶颈科学问题和技术,加强应急准备与响应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核电站周围地区卫生和健康监测工作,重视核电站周围地区放射卫生综合能力的建设和提高。推进与有关部委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分享,结合职责,做好核辐射卫生应急基础信息搜集和更新工作,充分发挥辐射事故病人临床救治的示教作用,加强救治基地临床救治能力培训。持续做好远后效应的随访和救治。对基地开展基于场景的能力建设和响应能力的专家评估工作。加强公众科普与宣传,敢发声、会发声,组织核电站所在省份新闻采访/发言人培训。积极推进有能力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加入,申请临床救治基地等相关资质。

2.5 凝练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放射卫生重要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

组织全国放射卫生相关领域专家,聚焦科技前沿、凝练放射卫生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全国协作,发货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入开展放射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同时提高国际话语权。

2.6 发现培育放射卫生学科青年英才,积极实施区域国际合作

依托“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20—2030),积极引进放射卫生领军人才。选拔邀请省市优秀年轻人才到国家所参加重点技术支撑、重大科研课题工作。发挥好与WHO、IAEA等国际组织合作的优势,支持优秀年轻人才到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实验室实习和进修。

多年来,放射卫生事业的发展紧随新中国成长的脚步,适应人民和社会的需求取得了丰厚的成绩,为保障广大人民和职业者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放射医学和核工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新时代的放射卫生工作更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今后更加复杂多样的新形势,应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紧跟时代,迎接挑战,破除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国放射卫生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同时发挥WHO辐射与健康合作中心的作用,与有关国家深入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ICRP. 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J]. Ann ICRP, 2007(37):1-332.
[2]
李坤, 孙全富. 低剂量电离辐射致细胞因子表达研究进展[J]. 中国职业医学, 2015, 42(2): 229-231.
Li K, Sun QF. Research progress on expression of cytokine induced by low dose ionizing radiation[J]. China Occup Med, 2015, 42(2): 229-231.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15.02.025
[3]
姚竹, 贾天娇, 张伟. 2014—2018年全国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状况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1): 85-90.
Yao Z, Jia TJ, Zhang W. Status and analysis of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provincial level radiological health technic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18[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1): 85-90.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1.019
[4]
姚竹, 贾天娇, 张伟. 我国地市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21, 48(2): 213-217,222.
Yao Z, Jia TJ, Zhang W.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apability of municipal radiological health technical institutions in China[J]. China Occup Med, 2021, 48(2): 213-217,222.
[5]
安晶刚, 徐辉, 范胜男, 等. 全国医疗机构放射诊断资源基本情况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6): 450-455.
An JG, Xu H, Fan SN, et al. Analysis of basic situation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resources of the nationawide medical institution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6): 450-45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6.009
[6]
牛亚婷, 苏垠平, 梁婧, 等. 全国医疗照射频度估算方法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5): 325-330.
Niu YT, Su YP, Liang J, et al. Study on estimation of medical exposure frequency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9, 39(5): 325-33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05.002
[7]
朱卫国, 侯长松, 佟鹏, 等. 我国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辐射防护现状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4): 282-287.
Zhu WG, Hou CS, Tong P, et 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non-medical secto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4): 282-28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4.008
[8]
李小亮, 孙全富, 刘建香, 等. 2019年全国监测医院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0, 40(10): 753-757.
Li XL, Sun QF, Liu JX, et al. Allocation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equipment and statu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investigated hospitals nationwide in 2019[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0, 40(10): 753-75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0.10.004
[9]
徐辉, 傅颖华, 孙全富, 等. 我国非铀矿山井下氡暴露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8, 28(6): 582-585.
Xu H, Fu YH, Sun QF, et al. Underground radon exposure level of non uranium mine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8, 28(6): 582-58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8.06.010
[10]
邓君, 孙全富. 我国放射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10): 721-724.
Deng J, Sun QF.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radiological health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9, 39(10): 721-72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10.001
[11]
邓君, 王博, 王拓, 等. 我国 “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 的10年应用与发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2): 162-165.
Deng J, Wang B, Wang T, et 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ividual dose registry for occupationally exposed workers" in China for 10 yea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2): 162-165.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2.016
[12]
吕柯, 秦斌. 坚持“造血式”援助助力西藏放射卫生事业发展[J]. 健康中国观察, 2020(3): 51-55.
Lv K, Qin B. Adhering to the "hematopoietic" assistance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radiation health in Tibet[J]. Heal China Obs, 2020(3):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