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对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对职业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评价的依据和放射性职业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1]。通过对杨浦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2018—2020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放射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基础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2018—2020年在我中心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各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从中选取每年监测4个周期及以上的放射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包括三级、二级、一级医院、未定级的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口腔诊所)。放射工作人员包括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医学应用其他。
1.2 仪器设备RGD-3E热释光剂量仪,V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GR200A型LiF(Mg,Cu,P)探测器,均为北京海阳博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监测方法个人剂量监测依据GBZ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2]的要求,对杨浦区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在监测周期前一周,将LiF(Mg,Cu,P)探测器经退火炉240℃退火10 min处理以清除探测器残余的剂量,随后放入冷却窗快速冷却。将探测器装入热释光剂量计中。对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医学应用其他的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一个剂量计,并将剂量计佩戴于左胸前,对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在铅衣外(领口)及铅衣内(左胸前)各佩戴一个剂量计。监测周期为2个月,到期回收剂量计,采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测量,以个人剂量当量HP(10)估算有效剂量。根据标准[2-3],年调查水平为有效剂量5 mSv,单周期的调查水平为 0.833 mSv;年有效剂量限值5年内平均不超过20 mSv,任意一年不超过50 mSv。
1.4 质量控制为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每年都会通过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对热释光剂量仪、退火炉等仪器进行检定,检定结果均合格;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作业指导书,保证操作过程的规范;定期进行设备期间核查,保证仪器使用的稳定;每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组织的个人剂量比对考核,结果均合格;对结果小于最低探测水平(MDL)时,结果记录为MDL值的一半。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监测结果经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M)和第25、75百分位数(P25,P75)描述,组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 Wallis 检验、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Dunn法进行比较。检验标准α = 0.05。
2 结 果 2.1 不同年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018—2020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数逐年递减,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数逐年递增,与2018年相比,2019年、2020年分别增长了6.08%、10.33%,3年共监测2082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0 mSv·a−1,3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58.262,P < 0.05),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2018年和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3年年有效剂量小于5 mSv的有2078人,占99.81%;有1人年有效剂量在10~15 mSv组,占0.05%;有2人年有效剂量在5~10 mSv组,占0.10%,有1人年有效剂量在 > 15 mSv组,占0.05%。见 表1。
杨浦区医疗机构中,从事诊断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数最多,占监测总人数的49.23%;其次是介入放射学,占23.39%;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医学应用其他等工种占监测总人数的27.38%。在年有效剂量大于5 mSv的4人中,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有2人,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有2人,其余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在MDL~5 mSv。各工种之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86.530,P < 0.05),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20 mSv·a −1,高于牙科放射学、医学应用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34 mSv·a −1,高于其他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 表2。
在各级别的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的监测人数最多,占监测总人数的70.61%,其次是二级医院,占15.18%,一级医院占4.81%,未定级占9.41%。年有效剂量大于5 mSv的4人均为三级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其他各级别医疗机构年有效剂量均在MDL~5 mSv。各级别的医疗机构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32.030,P < 0.05),未定级医疗机构人均年有效剂量0.14 mSv·a −1,低于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 表3。
2018—2020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0 mSv·a−1,监测结果低于标准中年有效剂量5年内平均不超过20 mSv的限值,同时也低于南通市、青岛市、广东省和全国水平[4-7],高于北京市和南京市[8-9],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仍有4名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调查水平。经调查,2名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量增加,且否认有异常照射,可能存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受到过多照射;2名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分别在2019年、2020年有效剂量均超过调查水平,经调查,因加速器故障,放射工作人员在部分制药环节手动操作,因此受到过多照射。对于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防护工作仍需改进,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实施相应的限制措施,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认识,重视个人防护。
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结果中,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其他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4 mSv·a−1,低于全国水平[7]。因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直接使用未密封放射源,故在近距离操作(例如放射性药物制备和注射)中较易受到照射[10]。已注射放射性药物的核医学患者作为活动辐射源,也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照射[11]。因此,对于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关注,与医院配合,对核医学相关操作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结果中可以看到,二、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未定级医疗机构。由于二、三级医院配备的放射诊疗设备多,就诊量大,使用放射诊疗设备的频次多,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辐射剂量相应增大。相比之下,未定级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设备、就诊人数等都相对较少,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辐射剂量也相应减少。因此,应密切关注二、三级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与相关医院联动,定期开展防护培训和督导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并将职业性外照射剂量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各医疗机构应设立专职放射防护负责人,按时收发个人剂量计,并做到先领取新剂量计,再将佩戴已满一个周期的剂量计送往我中心,确保剂量计佩戴时间的无缝衔接;定期检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佩戴情况,确保佩戴正确;定期检查放射防护用品,如有老化损坏,要及时更换。同时,在个人剂量监测过程中,应做好质控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建议完善个人剂量监测信息化系统,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将放射工作人员每一监测周期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年有效剂量信息及时推送到本人,当年有效剂量大于剂量限值时,对本人做出警示,以此增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 |
陈小月, 陈继超, 苏小棠, 等. 云浮市2013—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6): 611-614. Chen XY, Chen JC, Su XT,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Yunfu City from 2013 to 2018[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6): 611-614.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6.008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19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
[3]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3. |
[4] |
谭维维, 钟恩德, 桑军阳. 2014—2017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2): 185-187, 192. Tan WW, Zhong ED, Sang JY. Analysis on monitoring individual does results of external exposure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Nantong City from 2014 to 2017[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2): 185-187, 192.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2.022 |
[5] |
王永杰, 江阔, 滕伟. 2015—2017年青岛市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5): 515-518. Wang YJ, Jiang K, Teng W.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radiation in Qingdao from 2015—2017[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5): 515-518.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5.018 |
[6] |
李明芳, 刘小莲, 邱美娇, 等. 广东省2015年部分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3): 395-397. Li MF, Liu XL, Qiu MJ, et al. Analysis on personal doses in radiation workers in som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015[J]. China Occup Med, 2018, 45(3): 395-397.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18.03.027 |
[7] |
范胜男, 王拓, 李梦雪, 等. 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2): 85-91. Fan SN, Wang T, Li MX,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from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China in 2017[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2): 85-9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2.002 |
[8] |
田青香, 万玲, 冯泽臣, 等. 2015年北京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及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3): 361-362. Tian QX, Wan L, Feng ZC, et al.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s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Beijing in 2015[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3): 361-362.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7.03.037 |
[9] |
杨声, 李亘山, 李红艳, 等. 2015年南京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6): 669-670. Yang S, Li GS, Li HY, et al. Analysis of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external exposure individual doses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Nanjing in 2015[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6, 25(6): 669-670.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6.010 |
[10] |
Deng J, Fan SN, Wang T, et al. Trends and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from medical practices in China (2010-2016)[J]. Health Phys, 2019, 117(6): 656-660. DOI:10.1097/HP.0000000000001118 |
[11] |
黄海潮, 魏伟奇, 翁振乾, 等. PET受检者出院后对公众照射剂量的估算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2): 175-176. Huang HC, Wei WQ, Weng ZQ, et al. Public dos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from PET subiects after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08, 17(2): 175-17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