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法律、法规均明确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开展个人剂量监测。为进一步做好我省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更好的保障我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我们对2018年江西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常规监测达到调查水平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8年委托我单位开展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常规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有5273人,共计 21092人次,监测单位为478家。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6[1] 职业分类要求,有:诊断放射学(2A)、介入放射学(2E)、核医学(2C)、牙科诊断学(2B)、放射治疗学(2D)、工业辐照(3A)、工业探伤(3B)、工业其它应用(3G)等7个类别。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为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系统。测读仪为:RGD-3B型热释光个人剂量仪;退火设备为:Ⅴ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探测器为GR-200A LiF(Mg,Cu,P)圆片,直径 4.5 mm,厚 0.8 mm;佩戴盒为469型剂量盒。
1.2.2 监测周期及剂量计佩戴方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6[1]要求,我省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常规监测周期为:3个月/周期,全年共监测4个周期。剂量计的佩戴根据工作要求,在均匀辐射场,工作人员在左胸前佩戴1枚剂量计,在受照剂量较大及不均匀辐射场,除左胸前外另在铅衣外衣领处佩戴1枚剂量计。
1.2.3 检测及数据处理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6[1]要求开展个人剂量数据监测,数据修约按《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2]的要求,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
1.2.4 质量控制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207—2016[3]及我院质量体系要求进行检测质量控制。RGD—3B型热释光个人剂量测读仪每年在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进行检定,热释光精密退火炉每年进行2次功能性检定。每年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个人剂量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的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成绩优异。
1.2.5 调查水平的确立及核查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6[1]要求,对周期监测结果 ≥ 1.25 mSv/周期的放射工作人员,发放《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剂量核查登记表》,开展剂量核查。剂量核查表于检测后当天发放,并进行电话追踪。被监测单位在核实受照原因后,由受照人员签名确认并加盖单位公章于2周内反馈至我单位。
2 结 果 2.1 达到调查水平基本情况2018年达到调查水平的放射工作单位共计53家,102人次,分别占监测单位的11.09%,监测人数的1.84%,监测人次数的0.47%[4]。达到调查水平人次数按职业分类由高到低依次为:医用X线诊断(2A)57人次,介入医学(2E)27人次,放射治疗(2D)4人次,工业探伤(3B)4人次,工业辐照(3A)4人次,核医学(2C)3人次和工业其它(3G)3人次,共计102人次,见表1。剂量分布在1.35~64.38 mSv,剂量由低到高依次为:1.25~5 mSv 69人次,占67.65%;10~15 mSv 13人次,占12.75%;5~10 mSv 9 人次,占8.83%;≥20 mSv 7人次,占6.87%,15~20 mSv 4人次,占3.93%。见表2。
共计收到47家单位95人次的剂量核查表,有6家单位7人次,剂量在3.45~23.45mSv的放射诊断学工作人员未反馈登记表,核查登记表反馈率为88.68%。实际受到照射的有15人次,占调查水平总人次的14.71%,未实际受到照射的有80人次,占调查水平总人次的78.44%,可疑待定7人次,占调查水平总人次的6.87%。
2.3 受到照射情况反馈的95人次中,34人次将个人剂量计放置在工作场所,占比35.78%;26人次佩戴剂量计接受(或扶持患者)接受放射性检查,占比27.37%;18人次铅衣内外剂量计佩戴混淆(或内佩戴在铅衣外),占比18.95%;9人次为本周期工作量明显增加,占比9.48%;5人次为开机时未关闭防护门,占比5.27%;2人次佩戴周期中剂量计被水浸泡,占比2.11%,1人次为工作时设备应急故障抢修,占比1.06%,见表3。
达到调查水平95人次中,实际受到照射的有15人次,剂量分布在1.4~14.48 mSv,其中1.4~3.55 mSv 12人次,占比80%,9.6~14.48 mSv 3人次,占比20%,绝大多数 < 5 mSv,全部 < 15 mSv。职业分类由高到低依次为:放射诊断学6人次,占比40%,工业探伤4人次,占比26.67%,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人次,占比20%,核医学2人次,占比13.34%,以放射诊断学为最多。见 表4。
达到调查水平95人次中,未受到照射的有80人次中,剂量分布在1.51~64.38mSv,其中1.51~5 mSv 55人次,占比68.75%,5~10 mSv 8人次,占比10%,10~15 mSv 7人次,占比8.75%,15~20 mSv 4人次,占比5%,≥20 mSv为6人次,占比7.5%。职业分类由高到低为放射诊断学44人次,占比55%,介入医学24人次,占比30%,放射治疗4人次,占比5%,工业辐照4人次,占比5%,工业其它3人次,占比3.75%,核医学1人次,占比1.25%,职业分类中以放射诊断学人数最多[5]。见表5。
2018年共对53家单位102人次发放了剂量核查登记表,回收到47家单位的 95人次的剂量核查表,有15人次占比15.79%的工作人员实际受到照射,有80人次占比84.21%未受到实际照射,有6家单位7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未反馈剂量核查表,回收率为88.68%。有67人次 < 5 mSv,占实际调查人数的70.53%,大部分调查水平 < 5 mSv [6]。有28人次 > 5 mSv,占实际调查人数的29.47%,在 > 5 mSv中,除5人次放射诊断学工作人员因工作时未关闭防护门受到9.6~14.48 mSv实际照射外,其余 > 5 mSv人员均未受到实际照射。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6[1]要求,对实际受到照射的15人次,赋予实际受照剂量,并将该剂量纳入年有效剂量进行评价。对未实际受到照射的80人次,由于不是真实受照剂量,赋予名义剂量,并将该剂量纳入年有效剂量评价。对未反馈的调查表,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Z128—2016[1]要求进行了可疑结果的复核,通过对本年度6家单位放射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查验,其结果均小于2.5 μSv/h,其个人剂量结果小于20 mSv的年限值要求,也小于《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Z128—2016[1]规定的单周期的调查水平为 5 mSv/(年监测周期数)要求,均判定为未受到实际照射[7],故赋予名义剂量,并将该剂量纳入年有效剂量进行评价。
本次调查有5人次新入职放射诊断学工作人员受到实际照射,占实际受照总人数的33.34%。受照原因为:工作时未关好防护门。随着放射诊疗频度的增加,用人单位应高度重视对新进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和管理,从严带教带学,抓好岗前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必要时实施绩效考核管理[8],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有9人次的介入、核医学和工业探伤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实际照射,占实际受照总人数的60%,随着介入、核医学业务的发展,增加了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风险,个人剂量监测达到调查水平现象时有发生。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他们的放射防护管理,健立健全相关放射防护制度,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正确认识受照风险,避免麻痹大意和过分恐惧思想。在工作中认真遵守外照射防护三原则,尽量减少手术量、提高个人业务水平、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等措施,尽量降低职业受照风险。工业移动探伤由于其工作的场所不固定性和复杂性,在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个人防护措施难以真正落实,是目前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监管,更新现有管理模式,提高用人单位的自我责任意识是移动探伤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9]。加强技术研发,完善介入、核医学外照射屏蔽系统,开发出更多、更全面、更乐于工作人员接受的放射防护个人用品,努力将他们职业健康风险降至最低。有1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中设备突发故障受到实际照射。平时工作中应熟悉仪器使用性能,注重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防患于未然,减少潜在照射。
未受到实际照射的80人次中,有62人次将个人剂量计放置在工作场所、或佩戴个人剂量计接受或(扶持病人)接受放射性检查及被水浸泡,而导致个人剂量结果异常偏高。甚至有一名放射诊断学工作人员整个周期都将剂量计放在DR机房,导致监测剂量高达64.38 mSv。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深入贯彻执行,我省的放射防护管理已日趋法制化、规范化,隔室操作已成为现实,导致部分单位放射防护管理意识松懈,不重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工作人员随意放置、不按要求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现象普遍[10]。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法规意识,强化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效果,确保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根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Z128—2016[1]要求,我省介入和核医学工作人员佩戴双剂量计已纳入监测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按要求佩戴屡有发生。本次调查有18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将铅衣内外剂量计佩戴混淆(或内剂量计佩戴在铅衣外),究其原因,一、部分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随意佩戴内外剂量计。二、目前,内外剂量计辨识度不够高,加之管理疏漏,容易出现内外剂量计佩戴错误。三、极个别工作人员对介入工作产生高度恐惧心理,始终将铅衣内剂量计佩戴在铅衣外。随着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新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GBZ128—2019[11]已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新的规范对于不均匀辐射场个人剂量剂量监测有较为灵活和切合工作实际的新方法,但同时对监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被监测单位而言要加强对双剂量计监测工作的管理,认真上报双剂量人员的放射防护信息。对个人剂量监测机构而言应该及时和监测单位沟通,掌握双剂量计人员防护信息,并按要求进行监测结果计算。新的规范不仅提高了双剂量计佩戴的依从性,而且明确了不同防护级等级的个人剂量结果计算方法,对介入、核医学等高风险职业人群的个人剂量监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2018年,我省绝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调查水平剂量为未受到实际照射,多为人为因素引起[12],但也有少部分工作人员,特别是介入和核医学及工业探伤在工作中受到实际照射,虽然他们实际受照的剂量水平大多在1.25~5 mSv,未达到年剂量限值的要求,但是个人剂量监测的意义就在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异常剂量,降低随机性效应,防止确定性效应,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提供技术上支持。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GBZ 128—2016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for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 Press of China, 2016. |
[2]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GB T8170—2008 Rounding and limit values representation and determination[S]. Beijing: Standard Press of China, 2008.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207—2016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GBZ 207—2016 Performance test specification for external individual dose system[S]. Beijing: Standard Press of China, 2016. |
[4] |
王红波, 程晓青, 李小亮, 等. 我国部分地区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情况的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4): 321-324. Wang HB, Cheng XQ, Li XL, et al.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dose anomalies in certain areas of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5, 24(4): 321-324.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4.001 |
[5] |
田青香, 冯泽臣, 王宏芳, 等. 2014年北京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中异常剂量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5): 537-538. Tian QX, Feng ZC, Wang HF, et al. Analysis of abnormal doses in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Beijing in 2014[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6, 25(5): 537-538.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5.012 |
[6] |
杨声, 李红艳, 闫庆倩. 2015—2017年南京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3): 245-247. Yang S, Li HY, Yan QQ. Analysis of abnormal results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for some radiation workers in Nanjing from 2015 to 2017[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9, 28(3): 245-247.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3.007 |
[7] |
谭雄, 陈政璇, 杨柳, 等. 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调查水平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4): 425-427. Tan X, Chen ZX, Yang L, et al. Investigation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6, 25(4): 425-427.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4.015 |
[8] |
孙立伟, 钱旭东, 王悦. 一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5): 575-576. Sun LW, Qian XD, Wang Y. Investigotion of a case of abnormal personal testing results of extevnal radi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in radiation worke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5): 575-576.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7.05.023 |
[9] |
李祥明, 吴玉磊, 袁久林. 山东省移动γ探伤行业辐射安全现状与安全管理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4): 378-380. Li XM, Wu YL, Yuan JL. Move γ Flaw detection industry's Radiation safety status and safety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in Shandong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5, 24(4): 378-380.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4.023 |
[10] |
牟胜, 樊芳, 唐丽, 等. 2010—2012年云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原因调查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6): 698-700. Mou S, Fan F, Tang L,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individual dose abnormity among radiation workers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2[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3, 22(6): 698-700.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6.025 |
[11] |
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 GBZ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9. National Board of Health and Health. GBZ 128—2019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for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China Quality Inspec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9. |
[12] |
程晋鹏, 黄丽芳, 郑雪婷, 等. 2015—2017年惠州市个人剂量异常情况的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2): 116-119. Cheng JP, Huang LF, Zheng XT,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bnormal individual dose from 2015 to 2017 in Huizhou City[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9, 28(2): 116-119.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