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3. The Affiliated Tumor Hospital of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十二指肠憩室老年人多见,一般不引起相关临床症状,部分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并发憩室炎、合并胆系及胰腺相关疾病等相关并发症时可产生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状[1]。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的发展,CT已成为评估十二指肠憩室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2],可对憩室本身以及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同时进行评估。本文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憩室患者69例,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对检出十二指肠憩室及主要合并症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间行上腹部CT检查并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患者69例(男42例 60.9%,女27例 39.1%),平均年龄68 ± 4.2岁,范围58~86岁,69例患者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确诊,MSCT诊断十二指肠憩室与透视及ERCP一致性较好。
1.2 扫描前准备检查当日晨禁食、禁饮,扫描前5 min饮温开水500~800 ml。急症患者无需扫描前准备,直接行CT扫描。扫描前训练患者呼吸,使其能够在扫描期间很好地配合。
1.3 扫描方法及参数所有患者的检查均采用256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 iCT)扫描完成。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髂嵴上方层面,包括整个肝脏及十二指肠水平段。CT扫描参数:探测器128 × 0.625 mm,螺距0.9,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厚3 mm,间隔1.5 mm,FOV 350 mm。
1.4 CT图像分析所有图像均薄层重建,传送至EBW工作站进行任意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由两位有经验的CT室诊断医师分别进行独立评价分析,评价不一致时两人协商达成一致结论。评价内容包括:十二指肠憩室部位、大小、憩室内表现。评价是否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或(和)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症、胆囊结石、胆囊炎、胰腺炎、憩室邻近腹膜是否受累等。
2 结果69例患者中(男42例,女27例),共检出十二指肠憩室89个,单发54例(78.3%),双发12例(17.4%),多发憩室(3个或以上)3例(4.3%)。部位:十二指肠降段61例(88.4%),水平段4例(5.8%),升段1例(1.4%),降段与水平段多发憩室3例(4.3%)。大小:憩室大小不一,最大约为4.6 cm × 3.8 cm × 3.0 cm,最小约为0.8 cm × 0.5 cm × 0.7 cm,较大憩室形态不规则。十二指肠憩室在CT图像上表现为胰头后方突向十二指肠腔外的囊袋状影,与胰头分界清楚。囊袋状影内容物均可在多平面重组图像观察:单纯气体影16例,含气液平面35例,含水样低密度影5例,内充填混合密度影12例,另1例多发憩室患者在较大憩室内含气体,较小憩室内含水样低密度影。
十二指肠憩室主要合并症:憩室炎症5例,表现为憩室壁均匀增厚,边缘模糊,1例周围可见少许渗出性改变,表现为憩室周围脂肪间隙密度略增高,后均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复查CT示憩室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影消失,从而得到证实;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58例;胆管炎症9例,表现为管壁增厚,边缘毛糙;胆囊结石并胆囊炎8例;急性胰腺炎2例;单纯性胆总管扩张5例(直径大于0.8 cm)。十二指肠憩室合并症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上腹部饱胀、隐痛不适、恶心等相应症状。
3 讨论十二指肠憩室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在ERCP和尸检中发病率约为9%~23%[3]。随着临床医师对十二指肠憩室认识以及MSCT后处理技术不断提高,MSCT在十二指肠憩室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国内外已经有较多学者对十二指肠憩室的CT相关研究报道[4-8],部分学者对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研究后认为与上消化道钡餐透视与ERCP只显示憩室囊腔内部结构相比较,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诊断具有很大的优势。MSCT可通过任意层面、任意方位重建,清晰、准确显示突出于十二指肠腔外的囊状憩室以及憩室所在的部位,对憩室内容物尤其是气体显示要优于其他检查方法。MSCT还可同时对憩室周围组织脏器的异常改变进行评估,在判断十二指肠憩室与胆总管下段的关系、憩室全貌的显示、胆胰疾病的检出方面要优于内镜[8]。本研究应用256层CT口服阴性对比剂(温开水)评价十二指肠憩室,同时对主要合并症进行观察分析,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十二指肠憩室的CT特征性表现为突出于十二指肠腔外的局限性囊袋状影[9]。囊袋内可为液体密度、气体密度,或气体、液体混杂,并形成气-液平面,也可部分充填食物而呈混合密度影。当合并憩室炎症时,表现为憩室壁均匀增厚,边缘不规整,邻近脂肪层模糊或周围少许渗出性样改变[10],临床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憩室部位压痛等;当胆管及胰管受阻时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或胆系梗阻、胆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也可出现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但极少见[11]。在本组资料中,憩室合并胆管及胆囊结石患者分别为58例和8例,发病率较高,考虑部分患者为以结石首发症状就诊有关;5例患者合并憩室炎症,1例周围可见少许渗出性改变,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关报道表明十二指肠憩室多为单发(约80%),降段内侧壁多见(60%~70%)[7],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憩室单发54例(78.3%),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61例(88.4%),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国内外相关报道[5、12、13]指出,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因憩室较大、憩室反复感染时,常导致乳头形态及结构异常,胆汁引流不畅,可导致结石形成、反复发作胆管炎、胆管下端及乳头部狭窄、胰腺炎等胆胰疾病[14、15],从而引起相关临床表现。在本组研究中,肝内、外胆管结石58例并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炎症9例,胆囊结石并胆囊炎8例;急性胰腺炎2例;单纯性胆总管扩张5例(直径大于0.8 cm),也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在本组先期MSCT的研究中[16]也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可引起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紊乱或合并憩室感染引起胆系引流不畅,进一步导致胆汁淤积及胆色素沉积等,可增加胆系结石及其他胆胰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对于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多依赖于传统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内镜检查技术[17],近几年有关MSCT诊断十二指肠憩室报道越来越多。MSCT多平面重组能从不同方位清晰显示憩室与十二指肠壁及胰胆管系统的解剖关系。除对憩室本身进行评价外,还可同时对其并发的胆胰疾病以及腹腔内其他病变进行分析,判断是否与憩室有关,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1] |
薛贞龙, 李一鸣, 李澄, 等. 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分型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7): 1119-1121. DOI:10.3969/j.issn.1002-1671.2013.07.024 |
[2] |
孙典学, 李文华, 杨世锋, 等. 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7, 5(2): 113-115.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07.02.011 |
[3] |
刘国红, 卞光利, 彭爱琴, 等. 十二指肠憩室少见并发症的影像表现[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 29(8): 1437-1440. |
[4] |
余成新, 秦觅, 王虹敏, 等. 小肠充气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4): 488-489.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4.062 |
[5] |
季升, 赵立波, 刘旭.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道结石的关系[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 34(4): 888-891.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8.04.041 |
[6] |
石晓红. 十二指肠憩室影像诊断及评估[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 27(2): 437-438, 440. |
[7] |
张国华, 陈运奎, 郑辉.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CT表现特征[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11): 1702-1704. DOI:10.3969/j.issn.1006-9011.2011.11.027 |
[8] |
季云海, 王绍波, 余波. 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及其胆胰疾患相关性分析[J]. 重庆医学, 2016, 45(4): 498-500.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04.023 |
[9] |
张波绪.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CT诊断[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5): 468-469.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5.039 |
[10] |
王弢, 程涛. 128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J]. 安徽医学, 2013, 34(8): 1203-1206.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3.08.056 |
[11] |
赵中松, 吴龙奇. 老年十二指肠憩室合并并发症患者42例临床分析[J]. 山东医药, 2015, 55(33): 72-7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33.028 |
[12] |
Sood V, Masood A, Stanley R,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ampu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a and common bile duct stones[J]. Am J Gastroenterol, 2006, 101: S123-S124. |
[13] |
胡琼舸.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6, 26(1): 32-34. DOI:10.3969/j.issn.1673-534X.2006.01.012 |
[14] |
Tham T C, Kelly M. Association of periampu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a with bile duct stones and with technical success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J]. Endoscopy, 2004, 36(12): 1050-1053. DOI:10.1055/s-2004-826043 |
[15] |
闫宏宪, 田建国.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致复发性胆管结石40例疗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2(1): 30-32. DOI: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6.01.009 |
[16] |
姜相森, 田本祥, 韩武师, 等. MSCT评价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对胆系结石的影响[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12): 1980-1982. |
[17] |
李光民, 储金秀. 气钡双重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3): 360-361.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3.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