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底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患者对影像学检查的需求快速增加。CT检查作为临床医学上重要的辅助技术,能够提供清晰的影像,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1-2]。胸部螺旋CT扫描因其对肺内病变的阳性发现率敏感性较高,且无组织重叠显像等优点,已成为肺部疾病诊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3]。CT方舱是抗击疫情需要而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的特殊CT检查单元,为患者的确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4]。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时组织制定了《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5],指引要求对收治新冠肺炎病例及疑似病例的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敏感科室,应当及时提供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截至2020年4月天津市共安装8台方舱CT并投入使用。由于CT方舱多采用临时组装或直接运输成型机房而成,其放射防护设施和措施与常规CT相比具有特殊性,为了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我们对天津市新安装的方舱CT设备的应用与放射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检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内容天津市8家医疗机构新安装的方舱CT分别为GE公司生产的Revolution ACT型CT 2台、Revolution Maxima型CT 1台;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GO.UP型CT 2台、SOMATOM GO.NOW型CT 1台;东软公司生产的NeuViz 64 in型CT 1台、NeuViz 16 Classic型CT 1台。对8台方舱CT的放射防护设施情况进行调查,包括个人防护用品、机房有效使用面积及最小单边长度、机房屏蔽防护、观察窗和动力排风的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放射防护注意事项的设置、工作状态指示灯和闭门装置及其联动的有效性;对场所进行放射防护检测,检测位置包括观察窗、防护门、工作人员位置、管线口位置、排风口位置、四面墙体以及其搭接位置;并对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诊断床定位精度、定位光精度、扫描架倾角精度、重建层厚偏差、CTDIw、CT值(水)、均匀性、噪声、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可探测能力和CT值线性。
1.2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标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GBZ 165—2012)[6]和《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7]的要求,并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需要,设计调查表,并到现场进行调查。
1.3 检测仪器与方法质量控制检测采用瑞典UNFORS RAYSAFE生产的X2型X射线多功能质量检测仪;美国Victoreen公司生产的76-414型头部剂量模体、76-415型体部剂量模体;美国模体实验室Catphon-500CT机性能检测模体;均质水模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519—2019)[8]规定的质量控制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评价方法。场所防护检测采用白俄罗斯ATOMTEX生产的AT1123型X、γ测量仪和76-415型体部剂量模体,参照《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的检测方法及评价方法。
1.4 质量控制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格;检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我单位作业指导书进行,所使用的检测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检测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力争做到科学、客观、准确、全面。
2 结果 2.1 方舱CT扫描间有效使用面积及最小单边长度调查由于方舱CT的特殊用途,其具有布局紧凑的特点,扫描间有效使用面积和最小单边长度通常小于固定CT机房。通过对8台CT方舱的调查和现场测量,扫描间有效使用面积绝大多数在15 m2左右,最小单边长度未超过3 m。调查的8台CT方舱中只有1台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中的要求。见表1。
CT方舱和固定式CT机房在放射防护上有很大的不同,方舱CT机房面积缩小则应相应增加机房屏蔽厚度,多数CT方舱的屏蔽材料采用了3~5 mmPb铅当量[4]。本次调查的8台方舱CT,每间机房的六面体、观察窗和防护门都设置了相同的屏蔽厚度,8间机房中最厚的屏蔽达到5 mmPb,最薄的也达到3 mmPb。见表2。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13)中对CT机房放射防护用品及防护设施有着明确的要求。CT操作应为受检者配备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和铅橡胶帽子。本次调查的8间方舱CT机房均按标准要求为受检者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见表3。8间机房均设有观察窗和闭门装置,配置率100%;7间机房设置了动力排风装置,配置率87.5%;6间机房设置了工作状态指示灯和门灯联动装置,配置率75%;只有4间机房设置了电离辐射警告标志,配置率50%;放射防护注意事项设置率最低,为37.5%。见表4。
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是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辐射安全的基本手段,本次8台方舱CT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均满足标准中距CT扫描机房四周屏蔽体外表面0.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 μSv/h的要求。见表5。
CT扫描的医学影像质量与疾病诊断密切相关,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指标包括:诊断床定位精度、定位光精度、扫描架倾角精度、重建层厚偏差、CTDIw、CT值(水)、均匀性、噪声、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可探测能力和CT值线性。本次检测的8台方舱CT均为验收检测,检测前均由厂家工程师进行了调式、校准,检测结果均为合格。见表6。
方舱CT是为应对医学应急,在临时性场地无法提供CT设备所需的专业扫描屏蔽间的情况下设计和装备的,具有可快速安装、适应各种场地环境等优势,还可降低医患间的交叉感染风险,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
考虑到方舱CT机房的面积较小,以及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其屏蔽要求应比固定CT机房略高,且不能忽略顶板和地板的屏蔽防护。方舱CT除了面积小以外,其他放射防护设施的配置应与固定机房相同,方舱CT成像参数的要求与固定CT设备也是相同的,其高对比分辨力、低对比可探测能力、噪声以及剂量指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指标[9]。本次调查中的方舱CT总体基本符合辐射防护安全和放射防护标准,能够在应急状态下为放射诊疗活动提供安全保障。但部分防护设施的配置率较低,医疗机构应在保证医疗质量、放射防护安全以及诊疗设备、场所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开展诊疗工作,并确保其有效性。性能良好的CT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病人病灶的诊断能力,而且还可以降低扫描过程中的人体的辐射危害,同时机房的辐射防护控制效果的良好,更能保证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10]。
为了保证放射防护安全,方舱CT中涉及的放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接受疫情相关知识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CT属于隔室操作,其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无需配备,但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9)[11]的要求,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并及时监测。医疗机构应委托有资质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设备及场所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应用单位应把握好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CT医疗照射和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受照剂量[12]。在保证诊疗的准确性下,加强对于病患和工作人员的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损害人体的身体健康[13]。并且方舱CT在医学应急时使用,不能作为固定场所的常规放射检查设备。
[1] |
李耀斌, 于秀梅. CT 放射中的防护问题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11): 92-94. |
[2] |
余子丽, 周正东, 张雯雯, 等. 多能光子计数 X-CT 能量加权图像重建方法[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6, 33(2): 141-145. DOI:10.3969/j.issn.1005-202X.2016.02.007 |
[3] |
张云轩, 张鹤, 信亚周, 等. 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核病情监测的应用价值[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1): 95-97. |
[4] |
刘安生, 黄柏林, 李翠玲,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方舱剂量检测与防护分析[J/OL].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0, 40(2020-03-16). 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4851.htm.
|
[5]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的通知(国卫办职健函﹝2020﹞132号).2020-2-14.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65—201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
[7]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
[8]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WS 519—2019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
[9] |
帅万钧, 晁勇, 刘帅, 等. 车载方舱CT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5, 39(5): 380-382. DOI:10.3969/j.issn.1671-7104.2015.05.022 |
[10] |
林志祥, 杨宇华, 梁绵英, 等. CT低剂量扫描对人体主要器官的剂量检测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2): 164-166. |
[1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GBZ 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
[12] |
王海军, 蔡金敏, 罗晋甘, 等. 深圳市CT医疗照射所致居民剂量负担的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1): 44-47. |
[13] |
王超, 叶志强, 王国立, 等. 朔州市 CT 质量控制检测和放射防护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4): 339-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