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随着周边国家核试验、核事故等的不断发生,对我国辐射环境应急工作形成严峻挑战。同时,核技术利用发展迅速,辐射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也给辐射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1-9]。对此,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积极加大辐射事故应急准备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采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和高性能装备,使得全国各级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10-11]。为检验建设成果,提高应急队伍快速响应、协同联动的实战能力,2014年以来,在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的统一协调下,全国各省陆续开始组织省级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工作[12-19]。通过演习,完善了各级应急预案体系,落实了地方政府的应急主体责任,同时检验了应急装备和队伍,各级应急响应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1 演习基本情况和特点 1.1 基本情况简介辐射事故种类多样,情景复杂,为体现演习的综合性和示范性,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精心组织,周密策划,针对各省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不同类型的辐射事故开展演习,同时积极组织全国各省环保系统相关人员开展远程视频观摩和现场观摩。在首轮31个省份开展的省级辐射事故应急演习中[12-19],按照情景设计分类包括:核技术利用中放射源丢失、被盗演习16次;运输中事故引起辐射环境污染或放射源失控演习5次;应对境外核试验对我国影响的辐射事件演习3次;企业生产事故导致放射源破损、失控演习3次;脏弹处置演习2次;运输中放射源夹带演习1次;辐射环境监测联动演习1次。针对演习情景的实际情况,各省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启动了不同的响应级别,囊括了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响应等级。演习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三级(较大辐射事故)、四级(一般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多是由属地市(区)、县政府直接指挥,省级辐射机构配合完成技术支援。
1.2 主要特点本轮省级辐射事故应急演习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情景设置真实合理,凸显地域特点。各省在演习情景设计上,都能够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隐患设置情景,既突出了地域特点,又考虑了辐射事故的多样性,避免了千篇一律,不仅能结合实际锻炼队伍,也能为其他省份提供典型的案例培训,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对各类事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是多部门综合联动,全面锻炼队伍。由于辐射事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多事故仅靠环保系统一家是无法完全处置的。对此,各省的演习中,充分考虑多部门联合处置事故的协同方案,不仅在第一时间启动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必要时还启动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各种预案要求,及时整合、调配应急力量。演习期间启动了包括省、市、县三级政府,涉及环保、公安、交管、消防、水务、卫生、气象、广电、供电、通讯、环卫、地方企业等多个职能部门和单位。通过演习,既加强了省级环保部门与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横向协作,又加强了省级环保部门与地市级环保部门的上下联动,突出了联动、协同特色。
三是紧贴实战,联合指挥,充分整合资源优势。演习期间,多数演习省份采用真实场景和实际监测数据,实兵、实车、实装、实际操作,全过程演习事故发生后应急报告与启动、应急决策指挥、应急监测、卫生救援、公众沟通和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和流程,并注重发挥涉事企业在处置事故过程中的作用;在应急指挥上,有的是环保系统为主导,有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相关应急体系联合参演,各司其职,充分整合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联合作战的优势,有效地检验了应急体系的指挥能力,全面锻炼了应急队伍。
四是信息化手段多样,技术性强。各省的演习中,充分使用了信息化应急平台及快速监测系统,通过信息上传下达、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线视频会商、实时调度、快速监测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应急指挥部与现场各应急响应组在方案制定、数据传输以及指令下达方面等多种实时信息的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应急响应的实效性,实现了从传统应急到现代化、信息化应急处置的根本转变,凸显了信息化应急平台及快速监测系统的技术性和优越性,全面提升了辐射应急水平和能力。
五是加强公众沟通,充分体现信息公开透明。各省演习都充分设置和考虑了公众沟通环节,在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方案的同时,专题开展应对网络舆情的演习,突出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演习前做到先期发布演习通告,演习中优先注重第一时间信息发布,保障公众获得信息渠道正当、快速、准确。演习过程中,应急指挥部密切关注舆情态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宣传、互联网信息管理、环保等部门协同共进、积极应对,做到了主动公开,主动引导,通过信息收集、舆情研判、及时应对、实时跟踪,采取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等新媒体与新闻发布、主流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信息发布及时,快速有效地平息了网络舆情事件,切实增强了演习效果。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个别省份预案修订工作相对滞后,实施程序不完备演习发现,个别省份未按时完成预案修订工作,在演习中只能以旧预案或以一些临时方案和程序开展演习工作,造成了在演习依据上的混乱;部分省级应急预案中,应急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还有待进一步合理优化,程序中存在应急指挥与实际响应时的指挥程序衔接不够流畅,相关部门接口不清、职责不明,应急响应程序层级繁复,公众沟通和信息公开内容单薄、公开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演习过程中,常常不能完全按照预案及实施程序的规定开展响应行动,预案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同时还将影响日常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的开展。
2.2 “演”的痕迹仍然比较明显,实战性有待继续加强从演习过程来看,“演”的痕迹依然较重,仍存在协同配合不够、信息沟通不及时等问题,在实战性和细节设计上还应继续加强。例如,有的演习在情景设置上没有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人为设定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忽视了演习情景的逻辑性,甚至有时为了演习的可看性和观摩性,而导致应急响应流程和动作出现严重变形;有的演习过程中,没有突出应急氛围,缺乏人员互动,所有人员全程念脚本,“照本宣科”比较明显;有的缺少与公安、卫生等部门的联系,应急指挥部与各应急小组上下联动不足、横向联系不足,各应急小组响应也不够平衡;有的应急指令传达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准确性不够,个别响应组不及时上报情况,并在没有应急指令的情况下,自行开展响应行动,演戏成分较多。
2.3 细节问题较多,应急响应操作专业化和规范性有待继续加强在现场监测和处置行动中,基本能够按照方案和程序执行,但在具体操作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例如,有的个人防护措施不完善,监测人员剂量计佩戴不当;现场搜寻放射源时,有时搜寻路线不合理;有的对污染样品的管理程序不够完善;有的采样操作不够规范,采样点布置不够合理,移动实验室停放在污染区;有的在应急终止后回撤时,未及时对设备和人员去污洗消等等。尽管这些问题仅是一些个别现象,但在各次演习中总会轮番出现,反映出应急队伍整体在应急响应行动规范性上,认识还不够到位、操作还不够细致、检查和督促还不够完善。
2.4 市、县应急能力薄弱,各级人员能力和装备性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目前各省的应急队伍中,年轻同志占据了大多数,演习的圆满完成充分展示了队伍的战斗力和能力水平,但是也暴露出人员实战经验不足、个别对预案及实施程序掌握不熟练、对信息化平台和装备使用不够熟练、考虑突发状况不够全面等问题。特别是体现在市、县两级,应急队伍整体能力十分薄弱,多数都不具备处置较大辐射事故的能力,一旦发生事故,只能等待省厅支援。同时,演习中应用了多种先进的指挥和技术手段,但部分省份应急设施设备尚不完善,性能不够稳定,演习中通讯手段单一、数据传输延迟、系统数据接口不足、监测设备冗余性不够、应急抢险处置手段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既有历史客观因素,又有主观重视不够等原因,需要各级在思想上加强对应急工作的认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对应急工作的支持。
3 对策与建议 3.1 高度重视预案修订和应急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单位在预案修订工作上应重点关注:一是要将演习的成果充分反映到预案中,强化预案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二是要将专业应急预案纳入到各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体系,并做好与其他部门相关预案的衔接;三是要加强预案宣贯、培训与演习,使各应急人员熟悉应急流程、预案、程序和各自的职责。在应急体系建设上:一是要加强环保与公安、卫生、应急管理等各部门的横向联系,明确相关协同体系和制度,形成应急能力的多维保障体系;二是要积极探索与媒体在公众沟通和信息公开方面的合作,全面提高应急体系公众沟通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尝试将相关企业和设备厂家纳入应急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实时在线技术支持、第一时间参加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3.2 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立足实战开展演习工作为了演习的观摩性和示范性,各省演习中的响应流程和动作更多地考虑了电视视频转播的需要,因而有时“演”的痕迹较为明显。今后应更加侧重实战性的提高:一是要缩减实战不需要的观摩环节,减少视频转播,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演习本身,紧贴实战,重点提高和检验应急人员的响应能力;二是要加强无脚本演习和盲演的推广,避免以前照本宣科的情况;三是要将演习场景延伸,不仅针对省级辐射应急组织,更要针对重点地、市、县一级地方政府和辐射应急组织,通过演习强化和提升基层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充分体现“属地为主”的原则;四是要进一步规范演习的评估工作,逐步完善评估工作流程和机制,增强评估意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甚至可以带有“考核”的色彩,切实确保演习效果。
3.3 注重“平战结合”开展能力建设,确保具备“拉得出、打得赢”的应急响应能力继续做好应急准备和能力建设工作:一是要结合实际开展能力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也要考虑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平战结合”的指导原则,既要保证装备设备的先进性,又要充分发挥人员和装备的效能,不能束之高阁、浪费资源。二是要进一步推进监测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操作规范文件的制定与管理工作,提高应急人员的规范意识,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三是要强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运维管理。各级应充分利用已建设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开展日常演习,检验并完善系统设备性能,同时应加强运维管理,避免出现“平时无人管,应急用不上”的情况。
3.4 合理区分层次,进一步做好应急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好首轮演习的相关经验和资料,积极深化应急培训工作。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紧紧结合监管工作特点,将应急培训工作纳入到年度计划,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应急培训,使各类应急人员清楚各自的岗位职责,掌握所需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同时立足实战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适时组织各类突发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演习和专项培训,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切实提高核与辐射应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应急水平。此外,在培训对象上,不仅要针对专业应急响应人员,更应考虑非专职人员,特别是对使用高风险源的单位人员等,同时应加强对培训结果的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1] |
亓晓东. 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环境与发展, 2018, 30(6): 224-225. |
[2] |
刘建茹. 论辐射事故应急与管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26): 139, 141. |
[3] |
袁龙, 付熙明, 雷翠萍, 等. 全国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现状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1): 28-32. |
[4] |
姚建新. 移动探伤源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建议[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2): 253-255. |
[5] |
王春. 从一起辐射事故谈加强移动放射源管理[J]. 山西科技, 2016, 31(4): 151-153. DOI:10.3969/j.issn.1004-6429.2016.04.048 |
[6] |
刘晓勇, 谭光享, 黄永顺, 等. 某新运行核电站所在地核辐射事件卫生应急能力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4): 388-391. |
[7] |
彭建亮, 陈栋梁, 姜文华, 等. 我国2004—2013年工业γ射线探伤辐射事故回顾与分析[J]. 辐射防护, 2015, 35(4): 248-252. |
[8] |
常艳峰. 典型辐射事故案例及事故原因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5, 35(11): 15-16. DOI:10.3969/j.issn.1674-1021.2015.11.005 |
[9] |
孙玉玉, 欧分粮. 江苏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1): 72-74. |
[10] |
环境保护部. NNSA/R/001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Z]. 2013.
|
[11] |
岳会国, 林权益, 张建岗.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评价及决策系统[J]. 辐射防护, 2010, 30(3): 150-154. |
[12] |
肖军, 曾广建, 梁梅燕, 等. 浙江省辐射应急演习中现场监测与处置应对的总结[J]. 核安全, 2019, 18(2): 83-89. |
[13] |
何贤文, 黄伊林, 吴易超, 等. “绿色卫士·2014行动”广西辐射事故应急演习的准备与实施[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4): 123-124. DOI:10.3969/j.issn.1674-0688.2019.04.058 |
[14]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省级辐射事故应急演习经验总结报告(18-1702号)[R]. 2018.
|
[15] |
陈婷, 李燕. 关于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事故应急演练的探讨[J]. 石化技术, 2018, 25(10): 190. DOI:10.3969/j.issn.1006-0235.2018.10.149 |
[16] |
李少婷, 董博文, 刘少辉. 放射性物质运输辐射事故应急演习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1): 75-77. |
[17] |
邓晓钦, 杜云武. 四川省辐射事故等级评定与应急管理研究[J]. 四川环境, 2016, 35(6): 123-131. DOI:10.3969/j.issn.1001-3644.2016.06.022 |
[18] |
颉文魁. 浅析提升省级环保系统辐射事故应急素养的意义及措施[J]. 青海环境, 2016, 26(2): 68-70. DOI:10.3969/j.issn.1007-2454.2016.02.004 |
[19] |
李炜, 杨云福, 黄强. 重庆市各级医院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调查与应急对策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2): 154-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