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凯杰方大检测技术河北有限公司
2. Kaijiefangda Detection Technology Hebei Company Limited
临床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目前全国从事核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科(室)927个,核医学从业人员9 090人;全国共有正电子显像设备(含PET、PET/CT、PET/MRI)307台,其中河北省内有11台,单光子显像设备(含SPECT、SPECT/CT、γ相机)856台[1]。随着核医学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医疗机构射线防护与安全管理的重点,也是目前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内部分医疗机构核医学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和β表面污染,以及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受照剂量和职业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了解我省临床核医学放射防护的基本情况,从而发现薄弱环节、提出可行性建议措施,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对委托石家庄市职业病防治院承担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的河北省内16个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情况进行了检测(14个为状态检测,2个为验收检测),其中石家庄市7个、唐山市4个、廊坊市2个、沧州市1个、保定市2个;对石家庄市内的全部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共77名)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1.2 测量仪器AT1123型X、γ辐射剂量仪(白俄罗斯ATOMEX,校准因子1.05),CoMo 170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德国SEA,检定因子53.754 s−1·Bq−1·cm2 10 mm),RGD-3E型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海阳博创,校准因子1.11 Sv/Gy)、LiF(Mg、Cu、P)玻璃管状探测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HW-6型热释光退火炉(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1.3 测量方法工作场所辐射水平检测: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规定的布点原则对核医学工作场所实行布点检测。γ射线测量:以放射工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或活动场所为检测点,一般在距离地面1.0~1.2 m高度处进行测量;屏蔽体泄漏辐射水平检测点为屏蔽墙外或防护门外30 cm处。β表面污染测量:测距不大于1 cm,速度不超过15 cm/s,测量应换算为Bq/cm2,其中要将仪器的计数率读数减去本底计数率,并经探测效率和面积的校正;测工作人员手部皮肤的表面污染时要求其除去手套。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要求进行,监测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个人剂量计佩戴于左前胸,监测周期为3个月,4个周期的Hp (10)累计值为年有效剂量值。
1.4 质控措施所有使用的仪器均经过国家标准计量学实验室标定,检定证书在有效期内;对检测技术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进行相关工作。
1.5 数据处理利用SPSS软件以及Excel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于SPECT(/CT)和PET/CT场所的检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各检测点间两两比较采用LSD;对于不同的核医学接触时间组间健康状况异常率的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均取α = 0.05。
2 结果 2.1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此次调查的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中有9个仅有SPECT(/CT)设备,检测时所用核素为99Tcm;6个含有SPECT(/CT)和PET/CT,检测时所用核素为18F;1个为甲癌治疗场所,检测时所用核素为131I。由表1的检测结果可见: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 F= 56.72,P < 0.05),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 3.87) μSv/h;检查室观察窗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值为0.28 μSv/h。本次调查的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2.5 μSv/h有16个(100%);而候诊室和检查室的四周屏蔽体外表面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低于2.5 μSv/h。核医学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 表1。
![]() |
表 1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检测结果 |
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工作人员的手部及工作服表面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较高,分别为10.12 Bq/cm2和10.62 Bq/cm2。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中的附表B11进行判断,本次调查的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
![]() |
表 2 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检测结果 |
经过对77名在岗的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四期外照射个人剂量Hp(10)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均未超过5 mSv,平均为(1.11 ± 0.65) mSv,其中个人剂量水平为0~1 mSv的有46人(占59.74%),1~2 mSv的有25人(占32.47%),2~5 mSv的有6人(占7.79%)。
2.4 核医学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状况经过对77名在岗的核医学工作人员(核医学接触时间为2~25年)职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的。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其中中性粒细胞降低的有2人(占2.60%);眼晶体异常的有4人(5.19%),主要表现为眼晶体皮质密度增高或眼晶体后囊出现片状混浊;染色体畸变率大于3%的有1人(1.30%);甲状腺异常的有4人(5.19%),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结节;脾脏肿大的有1人(1.30%)。按照不同的核医学接触时间进行分组,其中接触时间大于20年的工作人员眼晶体和染色体均有发现异常的,但是发生眼晶体异常(χ2 = 3.62,P= 0.16)和染色体异常(χ2 = 2.01,P = 0.37)的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详细情况见表3。
![]() |
表 3 不同核医学接触时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情况 |
核医学工作场所是非密封性放射性工作场所,其不同于其他放射工作场所的特殊之处在于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同时存在,核医学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职业照射剂量的影响因素包括防护措施、核素种类、操作类型、工作负荷和轮岗情况等多方面。核医学工作人员电离辐射照射特异的眼晶状体后极后囊下混浊、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非稳定畸变发生率等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照射群体[2]。
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除了与场所本身屏蔽防护有关外,还与所使用的核素种类和用药量有关系。在被调查的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中有2个检测时所用核素为18F,1个检测时所用核素为131I,其余的检测时所用核素为99Tcm;这三个核医学工作场所中所测得的分装柜分装口以及给药窗口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较高,分别为17.34、7.89、5.34 μSv/h和72.79、37.77、23.79 μSv/h。本次调查中发现周围剂量当量率较高的位置主要集中在放射性药物分装和注射的操作环节,这与现有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4]。由此推测核医学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性核素操作时受到的照射剂量会高于其他操作,特别是工作人员手部,而张灶钦等[3]调查发现,在无任何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条件下99Tcm和18F分装人员的手部剂量可达到390 mSv/a(99Tcm)、234.53 mSv/a(18F)。
核医学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另一个来源是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本次调查发现工作人员手部以及工作服表面的β表面污染均较高,调查结果与张灶钦等[3]的研究一致,其中工作人员手部的污染水平有50%超过了标准限值。经调查,可能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药品溢出或飞溅等原因所致,王宏芳等[5]调查发现注射车操作台面、橡胶管、小棉垫等直接与病人接触的位点为极易污染,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环节。另外,在对其中一个核医学工作场所进行检测时发现注射室电脑键盘和鼠标以及放置在注射室内的表面污染仪均受到了β放射性污染,主要是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的。
通过对石家庄市内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调查,平均受照剂量为(1.11 ± 0.65) mSv,此调查结果与目前报道的河北省内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调查结果基本一致[6-7],其平均值高于2015年全国核医学科人员的人员年有效剂量(0.54 mSv/a)[8]。在核医学诊疗中,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有99Tcm、131I和18F等,其中131I在临床中用量最大且挥发性强,如果操作防护不当或者工作场所通风不合理,则很容易使工作场所出现严重的污染,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受到内照射。王红波[2]通过对9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进行直接测量,发现有31人(32.0%)在甲状腺中检测到131I,活度范围为25.11~1 980.30 Bq,均数为(415.71 ± 465.462)Bq,中位数为192.43 Bq。庄家毅等[9]根据2011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检查数据研究发现,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的各项指标中,眼晶体指标出现异常的人数较多,而其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大多数却未超过个人剂量限值。可见,以个人剂量水平作为衡量工作人员健康的标准,会低估对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造成的辐射损伤。本次调查中核医学工作人员均未佩戴眼晶体和手部指环剂量计,无法准确记录工作人员眼晶体和手部皮肤的当量剂量,且暂无内照射的检测结果。因此,核医学人员器官或组织当量剂量以及内照射的剂量贡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次调查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均低于国家标准,也低于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产生确定性效应的可能性较小。但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皮肤和眼睛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损伤。通过查阅石家庄市内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5.58%的人在射线敏感性较强的组织或器官中表现出了异常。其中,甲状腺异常的有4人,均是接触时间小于20年的。虽然甲状腺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但现有的报道认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接并不增加甲状腺结节患病风险[10-11]。不同的放射接触时间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有影响的,目前的文献报道结果是随着核医学接触时间的增加发生眼晶体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概率升高[12-15],然而此次调查数据经过分析未发现放射接触工龄对眼晶体损伤和染色体畸变发生具有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调查样本量不足导致的。
为了加强临床核医学的放射防护,进一步保障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监管:(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放射性药物安全操作培训和管理,杜绝违规操作;(2)使用足够防护厚度的屏蔽设施,如分源淋洗防护屏、移动铅屏风或铅砖等;(3)正确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无袖铅衣、铅橡胶颈套、铅眼镜等),使用带有铅防护套的注射器进行放射性药物注射,研究证明正确合理使用合格的铅防护用品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7,16];(4)熟悉操作流程、熟练操作技能,缩短操作时间,不同注射法对手部辐射剂量也会产生影响,采用新的放射性药物注药方式—冷穿刺注射法,有利于操作人员手部辐射防护[17];(5)对于使用18F和131I等能量较高的放射性核素场所,建议采用自动分装系统,实现核素分装自动化,从源头上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剂量;(6)定期监测,及时对污染的区域或物品进行去污,对换下的物品(如橡胶、小棉签或棉垫、棉垫纸等放射性废物)及时放入废物间,分类存放。
[1] |
汪静, 李思静. 2018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8, 38(12): 813-814. DOI: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8.12.010 |
[2] |
王红波.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D].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
[3] |
张灶钦, 耿继武, 林岚, 等. 广东省部分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1): 13-17. |
[4] |
梁婧, 张震, 练德幸, 等. 核医学诊断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及防护现状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1): 69-7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1.013 |
[5] |
王宏芳, 娄云, 万玲, 等. 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4): 601-603. |
[6] |
陈岩, 张圆圆, 张伟佳, 等. 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1): 5-8. |
[7] |
江丽红, 尹俊清, 刘永, 等. 核医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5): 528-53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5.006 |
[8] |
邓君, 王拓, 范胜男, 等. 2015年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4): 398-40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4.004 |
[9] |
庄家毅, 周日辉, 董建梅. 2011—2012年连云港市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5): 562-564. |
[10] |
吕扬阳, 王志斌, 张洋, 等. 医用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及结节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 2018, 34(4): 446-449. |
[11] |
韩晴, 黄汉林. 广州市区部分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 2015, 42(2): 141-146. |
[12] |
付丽丽, 单铁梅, 段潇潇, 等. 2016—2017年辽宁省363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J]. 职业与健康, 2018, 34(20): 2765-2767. |
[13] |
章群, 闫鹏, 高超. 电离辐射累积剂量负担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8, 44(2): 143-145. |
[14] |
杜利, 闻充, 杨永坚. 某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395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8, 34(10): 1276-1280. |
[15] |
苑森梅, 杜胜强, 王晓红, 等. 2010—2014年唐山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7, 33(8): 1041-1043. |
[16] |
李卫国. PET/CT职业人员受照剂量水平研究[D]. 济南: 济南大学, 2012.
|
[17] |
崔慧玲, 代彩云, 牟庆超, 等. 不同注射法对手部辐射剂量的影响[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6): 694-695. |